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q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中国社科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文艺研究》编辑部等九个单位发起,由湖南科技大学和湘潭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5月13日至17日在湖南省湘潭市举行。自1997年厦门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以来,时隔八年,来自全国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五十余位学者又汇聚一堂,为文学人类学的发展集思广益。
其他文献
黄伟林新作《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名为“论”,但笔者观之,说它为“史”亦无不可。或者干脆说是史论结合。此书新意又何在?首先,任何评论,最为忌讳是“无家可归”。黄伟林的“可以为家”在哪里呢?在第一章《中国当代小说家群体生成的文化语境》里,作者标明一个关键词:文化语境。作者强调,在意识形态空间外,当代书写“也可以是一种文化的写作”,这种“文化写作”说明“人类学是其核心”。
2005年5月,“台湾少数民族社会文化调查”课题组一行六人赴台湾进行为期15天的学术访问与交流。此行的重点是调查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现状,课题组从台北出发,绕行台湾岛东海岸,途经花莲、台东、屏东、嘉义、南投、高雄等县市,从深山腹地的阿里山区的邹族部落,到闻名遐迩的日月潭边的邵族社区,广泛接触了阿美、泰雅、赛夏、排湾、鲁凯、布农、卑南、太鲁阁、邹、邵等原住民族群,并与从事原住民研究的相关学术机构、学者会见、座谈。
以手写原稿为据,探索18世纪维吾尔语文学巨著<斯迪克纳曼>产生的诸多因素,作品的结构、内容以及与作者生平相关的问题.
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蒙古文学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研讨会于2005年6月4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阿古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包明德,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老挝苗族作为难民迁徙到美国的初期,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快速同化以及避免集中安置会给当地政府带来过大的负担,采取了分散安置的政策。但由于美国没有类似中国的户口制度,苗族很快自己聚居起来,目前16万美国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加利福尼亚、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北卡罗林那、密西根,马萨诸塞和罗得岛等州的一些城市里。
期刊
2005年8月19日至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人民政府承办,美姑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四届国际开彝学研讨会:二十一世纪的毕摩文化,传统知识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巴普镇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