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世纪教育的飞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美术教学不再是传统化教学,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与想象力。
一、兴趣的激励
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兴趣是学生自发学习的精神动力和心理能源。美术学科的性质、特点及任务也决定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例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并没有急于讲授具体内容,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对于美术课的认识;让学生根据教材目录,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让学生提出自己理想中的课堂模式。无论学生说得有没有道理、可不可行,教师都采取肯定、鼓励的态度,使学生感到老师在真心征求他们的意见,使他们对美术课有一种宏观的乐观态度。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以后的课有兴趣,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丰富想象力的培养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调查:将一个“圆”展示给幼儿园的孩子们,让他们想象“这是什么?”同时,将这个题目拿到成年人中,让他们也来想象一下“这是什么?”结果发现:“见多识广”的成年人反而没有幼儿园的孩子们想象出来的物品多。这个实验说明成年人在现实的各种条条框框的局限中创造能力、想象能力逐渐“消失”,而孩子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持着特有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因此,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营造想象的氛围
心理学认为,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生的。而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知识面的局限,想象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优秀的美术作品,丰富的生活经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想象素材,开拓视野。例如,在教学“民间纹样”一课时,通过现代电教媒体,把书本中的范图及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展现给学生欣赏。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欣赏作品时的点评、讲评要细致讲给学生听,它对学生的思维、认识、作画风格、表现技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其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这样通过现代电教媒体及图片,巧妙设置情境,诱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大胆地说出来,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四、激励想象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尤其是兴趣还不稳定的幼儿,他们更渴望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教师既要注意让学生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更要激励学生更加自信地配合教师开展艺术课堂的教学活动。如在上“花样”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为碟子设计一个花样,因此要求先用卡纸剪出碟子的外形,在观察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把外形做成椭圆形,当教师发现有个孩子将自己的碟子做成一朵花的形状时,就及时地引领学生一起来欣赏这位同学的作品,听听她的想法。她告诉我们,平时就喜欢花儿,觉得碟子如果也像花一样美丽,吃饭一定更美味。学生在惊叹之余,创作欲望得到激发,纷纷画起自己最拿手的图形。每个碟子形状各异,装饰的花样充满想象,充分激励了学生想象的欲望。
五、巧借造型训练创造力
图案的纹样造型有两类:一类是具象的,即将自然形象加以变化而构成的形象;第二类是抽象的,用点、线、面组成几何纹样。儿童在掌握了一定的图案造型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在具体形象的外壳内运用点、线、面进行各种不同纹样的训练,它是对具象的互补,是培养学生表现自己主观抽象图形能力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随意创造和认识事物造型能力的新方法,非常有利于锻炼儿童的创造能力。在进行抽象造型训练教学时,最好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通过实物和图案作品欣赏分析,阐明图案构成形式。在教给学生造型、构成、描绘的方法时,同时要提供给学生图式,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美的形状和丰富美丽的色彩,从而使学生逐步了解图案形象来自生活,把更广的想象空间留给孩子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用点、线、面组成新的与众不同的纹样,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世界因创造而美好,时光因创造而永恒,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去大胆地遨游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创作的神秘王国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市东海县幼儿园)
一、兴趣的激励
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兴趣是学生自发学习的精神动力和心理能源。美术学科的性质、特点及任务也决定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例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并没有急于讲授具体内容,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对于美术课的认识;让学生根据教材目录,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让学生提出自己理想中的课堂模式。无论学生说得有没有道理、可不可行,教师都采取肯定、鼓励的态度,使学生感到老师在真心征求他们的意见,使他们对美术课有一种宏观的乐观态度。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以后的课有兴趣,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丰富想象力的培养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调查:将一个“圆”展示给幼儿园的孩子们,让他们想象“这是什么?”同时,将这个题目拿到成年人中,让他们也来想象一下“这是什么?”结果发现:“见多识广”的成年人反而没有幼儿园的孩子们想象出来的物品多。这个实验说明成年人在现实的各种条条框框的局限中创造能力、想象能力逐渐“消失”,而孩子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持着特有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因此,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营造想象的氛围
心理学认为,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生的。而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知识面的局限,想象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优秀的美术作品,丰富的生活经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想象素材,开拓视野。例如,在教学“民间纹样”一课时,通过现代电教媒体,把书本中的范图及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展现给学生欣赏。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欣赏作品时的点评、讲评要细致讲给学生听,它对学生的思维、认识、作画风格、表现技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其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这样通过现代电教媒体及图片,巧妙设置情境,诱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大胆地说出来,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四、激励想象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尤其是兴趣还不稳定的幼儿,他们更渴望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教师既要注意让学生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更要激励学生更加自信地配合教师开展艺术课堂的教学活动。如在上“花样”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为碟子设计一个花样,因此要求先用卡纸剪出碟子的外形,在观察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把外形做成椭圆形,当教师发现有个孩子将自己的碟子做成一朵花的形状时,就及时地引领学生一起来欣赏这位同学的作品,听听她的想法。她告诉我们,平时就喜欢花儿,觉得碟子如果也像花一样美丽,吃饭一定更美味。学生在惊叹之余,创作欲望得到激发,纷纷画起自己最拿手的图形。每个碟子形状各异,装饰的花样充满想象,充分激励了学生想象的欲望。
五、巧借造型训练创造力
图案的纹样造型有两类:一类是具象的,即将自然形象加以变化而构成的形象;第二类是抽象的,用点、线、面组成几何纹样。儿童在掌握了一定的图案造型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在具体形象的外壳内运用点、线、面进行各种不同纹样的训练,它是对具象的互补,是培养学生表现自己主观抽象图形能力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随意创造和认识事物造型能力的新方法,非常有利于锻炼儿童的创造能力。在进行抽象造型训练教学时,最好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通过实物和图案作品欣赏分析,阐明图案构成形式。在教给学生造型、构成、描绘的方法时,同时要提供给学生图式,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美的形状和丰富美丽的色彩,从而使学生逐步了解图案形象来自生活,把更广的想象空间留给孩子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用点、线、面组成新的与众不同的纹样,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世界因创造而美好,时光因创造而永恒,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去大胆地遨游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创作的神秘王国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市东海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