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抗战初期山西战略支点地位的确立过程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抗战开始后,山西战略支点地位的确立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导抗战战略部署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确立这个重大战略是一个长达四五个月之久的过程。现依据所掌握的资料将这一过程作一简述。

一、“战略支点”概念的提出


  1937年10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张云逸、张文彬、秦邦宪、叶剑英和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林伯渠,就南方各游击区的工作方针发出指示:“甲、南方各游击区是今后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这些战略支点是十年血战的结果,应该十分重视他们。乙、国民党企图拔去这些战略支点,在西安事变后,还用了全力,用屠殺方法拔去他们。在这个方法失败之后,现在却利用抗日题目,想经过叶挺把他们拔去,方法不同,目的则一。”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以来第一次提出“战略支点”概念。
  在之前曾使用“支撑点”“支持点”来表达类似“战略支点”的意思。如,1936年4月,刘少奇在《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提纲》中说:“中心城市与大的产业中心,是反革命的支撑点,是反革命力量最强大的地方。”又如,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有“根据目前统一战线开展与抗日战争将要开始的形势,各游击区域为着实现党的新政策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保存与扩大革命的支持点的目的,应该依据下列原则,配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的全面的改变自己的一切工作。”
  但是“支撑点”“支持点”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战略支点”,它们不能与“战略支点”相互替代。“支撑点”“支持点”主要是在战术意义上使用。到1937年10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了一个新的专名“战略支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军事理论的一个进步。

二、“战略支点”概念的含义


  最早对“战略支点”概念作出明确解释的是王若飞。
  王若飞在1937年10月30日出版的《解放》周刊第1卷第21期发表文章《华北游击战争的展开》中以山西抗战为例解释说,在八路军挺进山西抗日前线实施“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略”给敌人以严重打击,使敌人无论如何决不能像占领东北和河北那样容易的来占领山西,“山西将造成一种特殊的局面即敌人永远不能完全占领的局面。敌人虽可以凭借其优越武器(飞机、坦克、重炮等)暂时占领若干交通城市,但其他许多城市及山地,将仍在我军手中,并且那些深入山西腹地的军队有随时受我军包围消灭的危险。今天的山西不仅是敌人永久不能完全占领的区域,而且将成为展开华北游击战争的中心,成为华北抗战的中心,成为收复华北失地的根据地”。
王若飞

  在逻辑递进和时间推移上,这个解释有相统一的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敌人永久不能完全占领的区域”—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是我们终止敌人战略进攻的终止点。第二层含义,“成为展开华北游击战争的中心,成为华北抗战的中心”—在战略相持阶段以它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来坚持抗战。第三层含义,“收复华北失地的根据地”—在战略反攻阶段进行战略反攻的前进根据地。
  王若飞的这个解释虽还是带着事例的说明,还不是完全军事理论化的定义,但已具备理论定义的所有要素,从后来对“战略支点”概念的应用与解释情况来看,还是较为完善的。
  对“战略支点”概念作出理论化说明的是张闻天。1938年10月15日张闻天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提纲《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与党的组织问题》中说:“敌后方根据地的重要:(甲)持久战的战略支点—牵制敌人的进攻,不断威胁敌人,反攻中的前进支撑阵地。”
  较之王若飞的解释,张闻天的这个说明完全理论化,将“山西”或“华北”抗日根据地特例一般化为“敌后方根据地”,对战略反攻阶段的解释更清晰。
  “战略支点”是从战术中广泛使用的“支点”或“支撑点”(该词列入了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军用主题词表》)演化出来的。它是在战略层次上来定义“支点”的,如林彪在《论华北正规战的基本教训与游击战争的发展条件》中所说的是战略意义上的支点。

三、中共领导人对于山西战略支点地位的论述


  王若飞的《华北游击战争的展开》一文,在“坚持山西的战略支点与对于友军的希望”的题目下提出“坚持山西游击战争,保持山西的战略支点,是目前抗战中的重要任务”。
  王若飞在这里最早提出了“山西的战略支点”概念。王若飞提出“山西的战略支点”概念有两个来源,即理论来源和政策来源。理论上来源于中共中央书记处1937年10月1日《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工作方针的指示》。政策来源有二:一是1937年10月12日八路军主要领导人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在山西抗日前线提出的关于山西形势和八路军任务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央军委批准所拟。该电文说:“我们目前应以一切努力,争取以山西为主来支撑华北战局的持久,使友军一下子不过黄河,消耗日寇力量,逐渐提高友军胜利信心,渐次改造友军,推进民主,扩大(八路军—引者注)本身……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根据地,仍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二是1937年10月23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电报提出的八路军在山西的部署是“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在山西应分为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南四区,向着进入中心城市及要道之敌人,取四面包围袭击之姿势”。王若飞将《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工作方针的指示》中的“战略支点”同八路军在山西的部署(“以山西为主来支撑华北战局的持久”和分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南四个区域实施战略展开)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山西的战略支点”概念。
张闻天
其他文献
5月19日,家住淄博市张店区怡海世家的业户王惠敏给市城市管理局寄来一封感谢信,感谢该局解决了其家中楼梯维修难题。原来,该局工作人员宗庆春入户走访时,得知王惠敏家中楼梯已坏了半年,由于楼梯生产厂家倒闭,她跑了很多地方都买不到配件。宗庆春当即表示会想办法帮她解决这个问题。他把需购买的配件拍照并量好尺寸,找到一家维修公司专门定做,第二天工人就上门安装好了。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发展市域铁路是必要的。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接近60%。我扪的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30年,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相当于现在的城市发达国家。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承载力弱等“城市病”愈发凸显。因此,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市域(郊)铁路是加快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的重要途径,符合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需要。
对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并创造百年辉煌的科学把扼,既要看外在条件,更要看内在因素;既要看本质可能性,更要看实践必然性看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条件与环境。我们党的一百年,是在既有助力又有阻力、既有麵又有挑战的条件下走过来的。一方面,一路走来荆棘丛生,发展道路曲折艰难。
1954年毛泽东在杭州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也是独领风骚的诗人,郭沫若盛赞其“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毛泽东政暇赋诗,既展示了“器大声宏,志高意远”的领袖风采,也体现出他移情山水的纯朴,迷恋自然的洒脱,以诗自娱的情趣,以诗抒怀的儒雅。《党的文献》杂志1993年第6期以《诗四首》为题,首次发表了毛泽东写于杭州的《五律·看山》《七绝·莫干山》《七绝·五云山》《七绝·观潮》。这几首诗吟咏山
1.提高全球对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问题的认识,特别是在分娩期间。2.让多个利益有关方参与进来,采取有效的创新战略来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3.呼吁所有利益有关方采取紧急的和可持续的行动,加大努力,惠及未覆盖人群,并确保安全的孕产妇和新生儿医疗照护,特别是在分娩期间。
150年前,法国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同年6月,巴黎公社的坚强战士和卓越领导人欧仁·鲍狄埃写下了《英特纳雄耐尔》的诗篇,即《国际歌》歌词,热情讴歌巴黎公社战士的革命理想与英雄主义气概。自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谱曲后,这首无产阶级战歌很快传遍全球。
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礼堂,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宣告成立。南洋各地华侨代表180余人,推举陈嘉庚为主席。汪精卫,时任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却在散布对日妥协。陈嘉庚殊为不解,\"盖日本野心欲灭我国,虽孩童亦晓然明白,前既侵占东四省.
高速铁路目前是中国广大民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建设良好的公网覆盖工程能给乘客带来极大的乘坐体验。2017年,工信部联合原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了《关于铁路沿线公网覆盖合作建设的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中国铁路总公司将铁路红线内的基础设施资源向公网覆盖开放;支持和鼓励各基础电信企业进行铁路沿线公网覆盖建设,并向铁路开放其通信基础设施资源。本文以贛深高铁江西段工程项目为背景,对隧道无线公网覆盖电力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浅析。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写了生活中一个微小的细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有个成语叫“月明星稀”,而“月黑”的时候,星星反倒更清楚。天上有星光,倒映在河里,河里或许也会出现星光。只不过可能由于当时诗人所处的角度问题,他没注意星光,只是盯着渔灯看。
测试地点:中国·北京耀眼的旭日红勾勒出火一般的热情,金属六边形中网交织出典雅的意境。车载微信智能到让你无需再用手机投屏,依托12.3寸大屏和腾讯TAI3.0帮你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