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银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及成骨抗菌性能

来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骨组织具有自我更新重建并修复组织缺损的功能,然而当发生大面积严重的骨缺损时往往需要骨移植物或骨替代物来重建缺损,这就加大了植入物周围骨感染的风险.目的:制备出载有不同银浓度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确定既促进细胞增殖又具有抗菌特性的银浓度.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载有不同银浓度(0,0.001,0.01,0.1 mol/L)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复合纳米纤维支架,通过扫描电镜、能量色散光谱仪及透射电镜表征4组支架的微观形貌与元素组成.将MC3T3-E1成骨细胞与4组支架共培养,检测支架对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将4组支架分别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大肠杆菌(ATCC25922)共培养,通过形成的抑菌圈和抑菌率观察支架的抗菌性能.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4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较为连续,直径较为均匀,电纺丝呈现网状结构,其中分散着大小各异的孔隙结构,随着支架中载银含量的增加,纳米纤维的直径逐渐增大.透射电镜下可见,载银支架纳米纤维上均匀分散着黑色的银纳米颗粒,颗粒的大小直径为(46±24) nm.②CCK-8实验显示,与未载银支架相比,载银0.001,0.01 mol/L的纳米纤维支架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载银0.1 mol/L的纳米纤维支架抑制了成骨细胞的增殖.细胞核与细胞骨架染色显示,载银0,0.001,0.01 mol/L的纳米纤维支架有利于成骨细胞形态的伸展,载银0.1 mol/L的纳米纤维支架不利于成骨细胞形态的伸展.③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载银0,0.001,0.01 mol/L的纳米纤维支架有利于成骨细胞的分化,载银0.1 mol/L的纳米纤维支架抑制了成骨细胞的分化.④抑菌圈实验显示,未载银支架无抗菌性能,随着支架中载银含量的增加,载银支架的抗菌性能增强.抑菌率实验证明载银量为0.01 mol/L的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⑤结果表明,载银量0.01 mol/L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复合纳米纤维支架既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又具备优秀的抗菌性能.
其他文献
背景:氟斑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形象,传统口腔充填材料具有缺陷.目的:评估Icon渗透树脂治疗氟斑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河北省眼科医院收治的30例氟斑牙患者(共200颗患牙),均采用ICON渗透树脂进行修复治疗.治疗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患者主观上对治疗的感受,包括对美观的满意度、治疗后牙齿敏感度、治疗过程的满意度等.统计病变的尺寸大小、氟斑牙牙面指数和充填所需酸蚀次数之间的关系,探讨病变对治疗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30例患者治疗后3,6,9个月的美学满意度高于治疗前与
背景:目前生物补片在眼后巩膜加固术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眼巩膜生物补片的结构和性能直接关系到其植入机体后的成功与否,因而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评价至关重要.目的:探讨京尼平改性牛心包眼巩膜生物补片的结构及性能.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新鲜组、脱细胞组和京尼平改性组牛心包的形貌结构,通过测定力学性能、含水率和热稳定性等表征其理化指标,通过遗传毒性实验检测京尼平改性组牛心包的生物相容性.结果与结论:①组织学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脱细胞处理有效去除了材料中的细胞成分;脱细胞
背景:当前市售可吸收止血材料对于动脉性出血的止血性能尚未达到临床理想效果.目的:研究复合大孔聚多糖止血材料在小动脉出血创伤中的止血效果.方法:通过离断兔股动脉建立小动脉出血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10)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复合大孔聚多糖止血材料,对照组(n=7)应用市售复合微孔聚多糖止血粉.术后记录两组止血成功率与出血量,动态检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检测,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伤口组织.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的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0%,43%,P 0.05);②术后180 d内的血常规及肝
背景:3D打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羟基磷灰石支架因其个性化的外型、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被广泛应用于临界骨缺损修复,然而由于支架内部缺乏早期的血管供应,植入后对骨组织再生会产生不利影响.目的:验证负载去铁胺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的成骨与成血管作用.方法:采用低温3D打印技术分别构建聚乳酸-羟基乙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对照支架)与负载去铁胺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实验支架),表征支架的微观形貌与体外降解性能,同时检测负载去铁胺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的去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由于体积小、成本低、抗电磁干扰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能源安全、结构监测、智慧城市等领域。在现有的各种技术中,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BOTDA)以其在超长光纤上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测量的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BOTDA系统中,受限于非本地效应及受激布里渊效应,探测光功率难以进一步提升,极大地限制了系统的传感性能;当使用的脉冲宽度小于12纳秒时,声子的不完全激发会导致测量得到的布
毫米波(millimeter-wave,mm Wave)通信作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受到研究人员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毫米波拥有丰富的频谱资源,毫米波通信技术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5G)提高系统频谱效率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毫米波的波长很短,可以在较小的天线面板空间中部署更多的天线单元,因此毫米波通信也使得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
背景:软骨下骨在关节正常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损伤就难以修复,而传统的骨水泥和自体骨移植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的:探讨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软骨祖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将其包封于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支架中修复软骨下骨缺损的有效性.方法:利用纤连蛋白分选获得兔软骨祖细胞,利用全骨髓贴壁法获得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比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能力.通过3D生物打印技术分别制作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软骨祖细胞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支架,成骨诱导培养后,活死染色分析
背景:钛表面经过碱热处理后会形成一层钛酸钠凝胶层促进类骨磷灰石的形成,从而与活骨发生结合;钛表面经过紫外线光催化后会形成亲水性表面,增加表面自由能,促进在体液中吸附蛋白质,进一步促进细胞与钛表面的黏附和反应.目的:探索碱热处理联合紫外线光催化纯钛表面的的理化性质,以及其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将TA2纯钛片分3组,A组进行酸蚀处理,B组进行酸蚀+碱热处理,C组进行酸蚀+碱热+紫外线光催化处理,表征3组钛片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及静态接触角.将对数生长期的MC3
背景:聚左旋乳酸皮下填充剂是美国FDA批准可作为修复皮下软组织胶原流失的医美产品,由于其形态为不规则颗粒,容易产生过度炎症反应.目的:观察辐照条件对聚左旋乳酸微球分子质量和粒径形貌的影响,以及聚左旋乳酸微球皮下填充剂植入兔皮下的异物反应程度和刺激胶原再生情况.方法: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聚左旋乳酸微球,参考Sculptra?的配方配制成可注射皮下填充剂,分别经25,50 kGy辐照灭菌,分析辐照灭菌对微球分子质量和粒径形貌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50,100,250,500 mg/L,以微
背景:重建前交叉韧带后患者功能的康复与不同重建方式、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形态及直径、不同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相关临床研究认为移植物的直径在7-10 mm范围内,直径越大膝关节恢复功能越好、并发症越少.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直径大小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90例,均采用自体肌腱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根据自体肌腱编织后直径的大小分为7 mm组(n=26)、8 mm组(n=43)及9 mm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