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对我国文化发展事业意义重大深远。本文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从思想源泉、国际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国内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等方面文化建设思想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思想 解读
中图分类号: G258. 6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历程中,文化建设思想对于一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发展创造了更具时代特色的崭新的篇章,使得我国的文化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政治学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建设思想加以简要的解读。
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源泉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思想,是他们在总结前人智慧与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紧密联系实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近代来以来国外先进文化的借鉴和汲取。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化建设思想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进步开端。随后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建设指引了方向。但毛泽东同志文艺政治标准化和人性阶级性的提法,对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思想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和后果。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建立了开放的文化观,提出了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不是以往为政治服务的观点,使得中国的文化事业得以在开放和面向世界的环境中快速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着眼于文化建设的新的形势,重视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的一个巨大推动。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扬前三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科学判断当今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对我国文化发展事业意义重大深远。
二、 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要点分析
一是提高文化的软实力。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实力的竞争。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调整文化政策,制订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进行战略竞争的同时,并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与博弈。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是这一轮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的积极推动者。
我国一系列关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思想,充分反应了我党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增强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巨大促进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综合国力的进一步迅速提升,适应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环境。
二是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期以来对中国文化发展建设中人才的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其中主要明确了三点要求:一是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人才的教育培养应当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从以上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培训适合发展的人才队伍,就要求我们的文化人才是复合全面、兼容并蓄的,以适应更多的业态发展和更快的产业发展。要坚持多种方式、多元发展相结合,从不同层面培养文化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三是建设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国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值体系“的重大思想理论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怪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其中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是他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须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切实抓紧抓好。
以上论述充分表明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以及如何把它建设好,表达了我党致力于文化建设战略的用心和决心,为引导社会风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基础。
四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推进进文化创新,增强发展活动方面,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完善创新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五是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为文化发展重要内容之一是当前我国改革的重点之一。从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来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由于所面临的世界文化发展格局变为更为重要。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使我国现代化进程健康全面快速发展,迅速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面临和现实环境考验和挑战,文化的变革关系到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多个方面,是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结合我国文化发展建设的实际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创新水平。
六是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主要为: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第二,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第三,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第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第五,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第六,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从这六个目标来看,基本上立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全局明确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任务、要求等文化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
总之,我国的文化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反映了我党对文化发展的认识在逐渐提升,是我们加强文化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指导原则,对于加快我国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进程、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环境中的竞争力和作用都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
(作者:山东轻工业 学院政法学院09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7.
[2]邓文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3月.
[3]李长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温家宝.文化工作取得哪些新进展.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3月.
[5]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十六大以来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
[6]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民日报.2003年8月13日.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思想 解读
中图分类号: G258. 6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历程中,文化建设思想对于一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发展创造了更具时代特色的崭新的篇章,使得我国的文化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政治学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建设思想加以简要的解读。
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源泉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思想,是他们在总结前人智慧与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紧密联系实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近代来以来国外先进文化的借鉴和汲取。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化建设思想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进步开端。随后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建设指引了方向。但毛泽东同志文艺政治标准化和人性阶级性的提法,对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思想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和后果。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建立了开放的文化观,提出了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不是以往为政治服务的观点,使得中国的文化事业得以在开放和面向世界的环境中快速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着眼于文化建设的新的形势,重视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的一个巨大推动。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扬前三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科学判断当今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对我国文化发展事业意义重大深远。
二、 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要点分析
一是提高文化的软实力。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实力的竞争。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调整文化政策,制订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进行战略竞争的同时,并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与博弈。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是这一轮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的积极推动者。
我国一系列关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思想,充分反应了我党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增强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巨大促进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综合国力的进一步迅速提升,适应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环境。
二是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期以来对中国文化发展建设中人才的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其中主要明确了三点要求:一是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人才的教育培养应当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从以上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培训适合发展的人才队伍,就要求我们的文化人才是复合全面、兼容并蓄的,以适应更多的业态发展和更快的产业发展。要坚持多种方式、多元发展相结合,从不同层面培养文化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三是建设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国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值体系“的重大思想理论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怪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其中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是他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须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切实抓紧抓好。
以上论述充分表明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以及如何把它建设好,表达了我党致力于文化建设战略的用心和决心,为引导社会风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基础。
四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推进进文化创新,增强发展活动方面,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完善创新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五是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为文化发展重要内容之一是当前我国改革的重点之一。从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来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由于所面临的世界文化发展格局变为更为重要。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使我国现代化进程健康全面快速发展,迅速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面临和现实环境考验和挑战,文化的变革关系到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多个方面,是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结合我国文化发展建设的实际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创新水平。
六是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主要为: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第二,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第三,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第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第五,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第六,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从这六个目标来看,基本上立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全局明确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任务、要求等文化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
总之,我国的文化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反映了我党对文化发展的认识在逐渐提升,是我们加强文化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指导原则,对于加快我国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进程、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环境中的竞争力和作用都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
(作者:山东轻工业 学院政法学院09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7.
[2]邓文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3月.
[3]李长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温家宝.文化工作取得哪些新进展.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3月.
[5]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十六大以来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
[6]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民日报.2003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