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位巩固与汉室复兴:汉明帝刘苍幕府考论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明帝继位之初,遭遇到对其帝位的严峻挑战,为此他提拔刘苍,让其开府辅政以应对这一危机.刘苍幕府不同于汉代其他辅政幕府,其主要职责不是替明帝代行皇权,而是为扭转明帝在政治上的劣势,以巩固其帝位.刘苍幕府设立后,通过广辟名士与制礼作乐,成功提高了明帝的民望并树立起其皇权独尊形象,明帝的帝位因此得到了巩固.明帝帝位的巩固对东汉王朝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仅维护了明帝朝的政治稳定,为东汉前期长达数十年的政权稳定作出了贡献,而且为之后明帝的政治转向提供了保障,为"明章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在对各国学者关于组织生涯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离职倾向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借助问卷调查收集对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23.0进行分析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员工满意度在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离职倾向中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第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同离职倾向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第三,员工的满意度与其离职倾向之间存在负向的相关关系;第四,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满意度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
随着高校规模的日益扩大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深入推进,地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采用袁红梅、张珊明等编制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方式对7所地州高校328名行政管理人员展开调查,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已呈现出中度以上的职业倦怠.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分析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从政府、社会、学校、个人四个方面提出地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民间手工艺文化却保存较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文创在传承非遗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实现手工艺扶贫等方面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对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作出指示,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增强前瞻化、系统化、协同化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在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专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十分必要.对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要求进行解读,可以探索包括智慧治理在内的各项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研究社会治理现代化智治创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人的精神需要以一定条件下的物质需要为基础,具有主体性、依赖性、客观物质性、多样性等基本特性.人的精神需要不是固定不变的,个体的精神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和客观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也会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应把高质量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因此加强和完善产品质量监管是政府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目标.以服务市场经济、优化政府职能为目的的政府机构改革为提升质量监管效力创造了机遇.地方政府新设市场监督管理局后,"重点监管行业"的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高.监管政策执行和监管信息披露能够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规制作用,产品质量的提升效果在国有企业以及政府财政保障较好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尽管"高标准、严要求"的产品质量监管使企业短期利润增速放缓,但从长远来看,会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对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国家制度建设所追求的是治理现代化理想图景与现实进路的统一,这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制度逻辑及其治理实践的有效性.基于历史考察,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有着特殊的形成逻辑,自发秩序与控制秩序的交织主导着乡土社会,"双轨政治"、"国家介入"、"国家进入"、"乡政村治"、"命运共同体"是其重要的阶段特征.基于现实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进一步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整体经济结构从要素投入增长向要素效率增长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公共数据的增值性利用成为了激发此种要素价值潜力的关键机制.但公共数据的增值性利用亦内在地蕴含着特定主体对公共数据的特别利用与公众的平等利用间的矛盾,以及公共数据管理机构对公共数据的增值性利用与其公正履行公共数据管理职责间的矛盾,并可能滋生公共数据私产化弊端.同时,公共数据这一新型国家所有权客体之法律性质的模糊亦挑战着传统财产法规则的适用.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在立法层面厘清公共数据增值性利用的权利基础,依循法律逻辑构建公共数据增值性利用制度,对不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导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中,植物审美一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宋代,受理学思想影响,植物审美成为连接与体悟天人关系的重要通道,物性、我性与道性的相互开显与生成构成宋代植物审美的主要特色.正是在这一理论维度之下,观物与返性成为宋代植物审美的两端,岁寒之美成为最具宋代植物审美特色的流行风尚,澄治之功强调对植物的审美观照具有移情养性的功能,性理之趣重在探究植物审美中的理学意趣,天地气象则呈现出植物审美中物性、我性与道性三者相互彰显和共同生成的理想境界,由此体现出宋代植物审美的独特面貌和理学精
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对道德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应努力在对道德的理解上达成基本共识.道德实质上是人类智慧地生存的生存方式,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母体和基础,它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宇宙万物的主要标志.道德与伦理、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伦理作为一种道德秩序实质上是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结果,道德是法律的依据,也是法律的实质内涵.个人的道德素质是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形成的,社会的道德水平是通过道德建设实现的.道德是人性的综合体现,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应然本质,对于个人和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