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训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acky_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体育教育通过各种不同的教育手段和策略,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焦虑、害怕情绪,这就需要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使其紧张、焦虑、害怕情绪降到最小。本文主要从心理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心理训练这一问题。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心理训练 训练原则 训练方法
  
  1.引言
  在体育教学中,面对高难度的动作或技能,学生难免产生焦虑、恐慌情绪,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因此中学体育教学不仅要遵循人体生理技能运动,而且要符合人的心理承受度。中学体育老师应注意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心理训练,这样不但能克服训练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而且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训练的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训练也是如此。影响心理训练的要素很多,如身体训练、技术训练等,我们应将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既要注意对某一动作或技能的重点训练,又要注重心理训练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实现整体效果大于部分效果之和,将心理训练贯穿于高中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2.2针对性原则
  事物具有独立性,同样每个人也具有独特的个性,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训练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对于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训练策略。譬如针对场依存者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气馁的特点,在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对这类学生更多地采取包容的态度,多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对于其在训练过程中犯的错误予以含蓄、委婉的指出;老师要根据动作中的认知成分采取合理的心理训练,譬如认知成分复杂的操作要适当减少心理训练。因为只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才能使心理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
  2.3渐进性原则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许多动作或技能是很复杂的,掌握这些动作或技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心理意识的训练也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要有耐心,循循善诱,在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心理训练策略,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训练的方法
  3.1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是一种减轻恐怖、焦虑和敏感的治疗方法,这一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训练中应用得非常普遍。系统脱敏疗法的实施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学会肌肉放松,达到随时随意进入到“全身松弛”的状态;二是将引起恐怖、焦虑反应的刺激情境按恐怖、焦虑程度由弱到强顺序排列。在中学体育教学学生心理训练中使用系统脱敏疗法的前提是避免紧张的心理状态与不紧张的身体状态并存,其脱敏的具体过程:先让学生全身心地放松,在放松过程中用他们的内心想象体育训练中的某些恐惧与焦虑,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再对他们进行放松训练,一直循环往复指导训练者不再对那些动作或技能产生恐惧。
  3.2肯定性训练法
  肯定性训练法也是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训练的一种常用方法。因为恐惧和焦虑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理性障碍,运用肯定性训练法可以帮助某些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学生完成某一动作或技能后,不管其做得是否到位,首先要对其作出肯定性的评价,然后针对其的训练过程中的某些缺陷委婉地给予指导,让其对体育训练保持长久的兴趣,最后通过肌肉放松使其身心放松,从而顺利地完成某一动作或技能。
  3.3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指不用进行实际动作或技能的训练,只是在大脑中重现或再造现实生活的情境体验,前提是个体所有的器官都要参与进来,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大脑中反复想象某个动作或技能的做法,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的方法。训练时要做到提醒学生尽量掌握那些简单的、令人愉快的动作或技能,从而借助这些成功、愉快的心理体验来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4.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对于这些心理问题,我们不应该单单从动作或技能训练方面找原因,更重要的是遵循一定的心理原则采用一定的心理方法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对体育课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得学生的身心一直处于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龙升远,宋桂梅.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08.
  [2]郭龙.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其他文献
摘要: 作者主要运用实验法,就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积极参与感三个维度得分有显著性差异,疲劳感得分有所下降但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合理开展拓展训练教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改善其精神振作感,提高其积极参与感。  关键词: 拓展训练 大学生 抗挫折能力     拓展训练在活动方式上与体育教学的方式相似,是体育社会功
目的:观察夹脊穴特色推拿结合温针灸和传统推拿结合温针灸对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其两者之间疗效的差异,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方法:本试验的治
摘 要: 作者提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的体育教学要从五个方面来探讨:学习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形式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体育教学 科学性    科学性是一门学科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随着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上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强调以培养学生朝正确的
为解决湘南烟区烤烟生产上存在的高温逼熟问题,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主要生态因素对烤烟高温逼熟现象发生的影响效应,并分析了烤烟高温逼熟现象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湘南烟区烤
摘 要: 体育是向学生进行相关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道德素质、意志、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和审美素质的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渗透    体育课程以体育锻炼和健康行为实践为主要特征,也是向学生进行相关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一、体育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  中学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帮
摘 要: 中职体育生即将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文章主要阐述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对培养学生主体社会能力的一些不足,从改进教学及考核模式、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加深师生互动了解三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学生主体社会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中职体育教学 主体社会能力 师生互动    当今时代,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益发达,对各行各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
体育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在活动中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健康成长。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体验到快乐,教师就必须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若苦而累就容易产生疲劳或厌倦;反之,如果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就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真正感到体育的轻松、快乐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术前和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PDR黄斑水肿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组(术前组)和玻璃体切除术中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组(术中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前组的手术时间短于术中组(t=6.96
摘 要: 快乐体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整个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和缺少乐趣的反思。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理性观的变革,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和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学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