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宣纸,人类遗产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4m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会议,包括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在内的76个项目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宣纸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纸,从唐朝起直到现在流传了1000多年的时光。它的生产技艺仍然较好地被保存并传承下来,这在全球也属凤毛麟角。宣纸也是我国传统的书画艺术用纸,使得书法和国画不仅有水墨奇趣、艺术品味高,而且能耐久保存、价值连城。试看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里的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书画,至今仍完好如初。宣纸这种文化承载体,是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可以取代的,把国宝的头衔授予宣纸是当之无愧的。
  
  宣纸由来众说纷纭
  
  宣纸是什么时候问世的?迄今说法不少,影响比较大的有三种。
  一是东汉说。相传蔡伦有一个名叫孔丹的徒弟,在皖南以造纸为业。蔡伦去世后,他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精良的纸来为蔡伦画像。那时候,造纸所用的原料大多是麻类植物,因此造出的纸不是颜色不白,就是韧性不佳。一天,他在山中散步,突然发现前边雪白一片,他走近一看,原来是路边生长的青檀树枝掉进山沟的溪水中,时间一长,树皮经过溪水浸泡、太阳曝晒,已经变烂发白了。捞出一看,树皮纤维一缕缕的,还很结实呢。这令他茅塞顿开,经过苦心钻研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了举世闻名的宣纸。笔者认为,这个传说的可信度比较低,因为从我国造纸技术的发展史来看,东汉还处在造纸的初创时期,那时候帛、简、纸并存,纸的品质(主要是麻纸)比较粗糙。采用“树肤”(树皮)造的纸也不多,很难设想“突然掉下一个宣纸”来。
  二是唐代说。根据现有资料,宣纸“源于唐代、兴于明代、鼎于清代”。在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一书中,他写道:“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宣纸”一词最早的记载,白纸黑字,凿凿有据。不过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宣纸”这两个字仅是孤例,况且那时宣纸品质并不好,需要加工后才好用,故不能把它与今天的宣纸等同。无论如何,宣纸系宣州(今安徽泾县地区)所产贡纸,以地域命名者实为唐时伊始,而唐代说也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宣纸的创制应以明代宣德年间出现的“宣德纸”(陈清款宣纸)为起点。明代著名书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一书中写道:“近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笔,俱不耐久,泾县连四甚佳。”这里说的“泾县连四(纸)”即宣纸,比别的纸的耐久性好。
  至于宣纸中的“宣”到底是指“宣州”还是“宣德”,大多数人倾向于第一种看法,因为以地域命名物产,如莱阳梨、茅台酒、涪陵榨菜等,已成惯例。近代学者胡朴安在《宣纸说》一文中指出:“泾县古属宣州,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宣纸。”
  
  一方水土产一方纸
  
  我国古代手工纸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八大产纸区”(还有一说是“十大产纸区”),如西北产区以麻纸为首,东南产区以竹纸擅长,安徽产区以皮纸优先。在激烈的竞争中,以制造皮纸而闻名的安徽,特别是皖南地区异军突起,以宣纸独占鳌头。
  宣纸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宣州的贡纸。而后世的宣纸,主要是以宣州泾县为主产地。据《曹氏宗谱》记载,北宋末年,曹大三家族迁徙至泾县小岭一带,共居十三宅。因见山地无可耕土,遂以造纸为生并逐渐发展起来。“泾县小岭十三坑,处处建纸坊”正是当时繁荣兴盛的写照。
  泾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丰富,四季分明。既为宣纸制造提供充沛阳光,又使宣纸原料不至于在曝晒、曝雨、曝冻中风化或腐烂。
  而水源更是像为造纸“天造地设”的。当地河水一般为弱酸性,刚好是供捞纸的用水;而取自后山之山泉水,却呈弱碱性,则是供制浆之水。这“一酸一碱”之水系大自然的巧妙安排,可为宣纸生产的不同工序所运用,从而造就出了“纸中之王”。
  泾县的地质构造尤为特别,处于河流冲积和冰川冲积的河谷平原。土地主要是砂砾岩、砾石、砂砾石、细粉砂、中细沙、泥砾、黏土、砂质黏土、淤泥质黏土等组成,它们就是宣纸原材料中沙田稻草的土壤基础。河谷平原两侧的山地丘陵以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地貌为主,为宣纸重要的原材料青檀树提供理想种植地。青檀属榆科,是一种石灰岩指示性乔木,在喀斯特山地丘陵生长后具有纤维细密、均匀、造纸成浆率高的特点。而宣纸的另一道重要工序——自然漂白必须依助于喀斯特山地的石滩,在石滩上摊晒原料,经日晒雨淋方能完成原料的“日光漂白”工序。
  传统宣纸的制作过程极其繁杂,是将上述的原料分为制皮料和制草料两个系列。按照需要,经过浸泡、灰腌、蒸煮、晒白、打料、加胶(加杨桃藤汁)、捞纸、烘干等18道工序,100多项操作,历时300多天方可制成。有人把其制作过程浓缩为“日月光华,水火济济”,足见其制作之难。制成的宣纸品种很多。按用料配比不同,可分为特净皮(含青檀皮80%,沙田稻草20%)、净皮(含青檀皮70%,沙田稻草30%)和棉料(含青檀皮60%,沙田稻草40%)三类。按幅面尺寸大小,可分为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丈二宣等。
  自唐宋至明清,历代能工巧匠煞费苦心地钻研宣纸移地制造的难题,但都没有成功。20世纪40年代,抗战的“大后方”四川缺少宣纸,当时著名画家张大干、徐悲鸿只好自想办法,委托夹江县把原来生产的竹纸加以改进,暂时作为宣纸的替代品(后来改名大干书画纸)。近些年来,屡有宣纸制作工艺泄密,被外国人“盗走”的新闻传出。其实,正如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宣纸生产来说也是如此。真正的宣纸技艺没有泄密,也不可能泄密。保护好泾县这块风水宝地,不要过多地掠夺自然资源才是我们应当特别关注的。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是国画大师刘海粟对宣纸的评价。非常好地概括出了宣纸的特色。
  一般所说的宣纸是指“生宣”,它是从上述工序直接制做出来而没有经过再加工的,泅水性(即润墨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的变化。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由于水墨渗透迅速,要求画家落笔即定,多用它画写意山水。生宣经过“上胶矾”后就成了“熟宣”,它不洇水,故只用于画工笔画,且耐久性差,不能久藏。
  古人云:落笔宣纸,墨分五色。这里说的“墨分五色”是指墨色在纸上的丰富变化,即润墨性。关于“五色”,按《历代名画记》解释是“浓、淡、干、湿、焦(墨)。现在
其他文献
在全球192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哥本哈根商讨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之前,曝出了一条科研“丑闻”,也称“气候门”。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服务器里被盗走的数以千计电子邮件和数据文件被陆续张贴在网上。其中的一些邮件显示,这个世界著名的权威气候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可能涉嫌伪造和操纵数据,以便支持碳排放愈演愈烈的结论。  尽管当事者的英国,还有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对此做了许多解释和反驳,而且东英吉利大学
期刊
直到今天我们对记忆也解释不清。认识和解释记忆无疑要从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着手,当然,现代信息论和控制论也可以解释记忆。前者的解释是,记忆是人的大脑神经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后者的解释是,记忆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记忆的历史解释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杜威·德拉埃斯马认为,人类尚未从科学的深度对记忆作一个本质
期刊
儿时太干净长大易生病    俗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美国最新一项研究证实此言不虚。研究人员在菲律宾进行了一项长期调查,从孩子出生时开始,一直持续到孩子长到22岁。研究人员对孩子成长的卫生环境以及他们长大后身体对炎症的抵抗力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在过于干净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长大后更容易感染炎症,从而会增加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不过研究人员指出,没有必要故意让孩子在肮脏的环境中成长。    人造“猪
期刊
蜗牛是陆地上生活的最普通的一类软体动物,在世界各地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蜗牛。在春季或夏季,下一场小雨,人们就会在树下、墙角、草地上发现蜗牛。蜗牛这种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背部有螺旋形的壳,用来保护自己的身体以及头、足和内脏团,头部还有两对触角。蜗牛对各种环境适应性都很强,使得它们成为研究动物进化、动物地理学的极好的对象。这一类群具有相当重要的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多样性保护价值。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各种各样的
期刊
在众多的科幻片中,有一类题材是关于未来计算机智能的描述。最经典的莫过于《黑客帝国》三部曲。看过这类题材电影的人,都会对高智能的计算机发生兴趣。    智能软件是什么?    究竟是否有能像人类那样思考的高智能软件呢?答案是否定的,目前的技术还很难做到使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那么是否所有软件都是机械和死板的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智能软件就是一种有别于我们平时经常接触到的传统软件。  何谓智能软件?从
期刊
在所有木兰科植物中,有一种木兰的花期是最早的,它就是宝华玉兰。作为迎着第一缕春风、第一抹春阳绽放的花朵,宝华玉兰最直接地将春天来临的信息报告给人们。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各省代表生物评选大型公益活动”中,宝华玉兰作为江苏的代表胜出,成为江苏省“植物名片”。  社会公众大多不清楚宝华玉兰的珍贵,但一提起它的名字,植物学家绝对会绷紧神经,因为它们的种群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近年来的权威报道称,专家在
期刊
经过两个星期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不少人不看好此协议前案,但也有人认为,大会最终形成的这份协议可以看作是一个好的进展。(文章代码:100201)  你们继续自己奢侈的生活,你们没有准备好承担自己早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正在面临生与死的抉择。  ——一位非洲小姑娘  他们都忘记了冰川融化后,下游地带里百万居民的生命危险!  ——尼泊尔政府代
期刊
百年前两条寻常古老巷陌,如今变身为时尚的“城市会客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代词人辛稼轩一曲《永遇乐》,道尽千年前京口寻常巷陌的人世沧桑,也宛如对成都宽窄巷子历史的描述。    从千年少城到八旗满城    宽窄巷子街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老城的西部,在横贯成都东西的大道少城路与金河路北侧,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
期刊
很多人都知道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重力实验的故事: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普遍相信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先落地,而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同时扔下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从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它的质量无关,因此伽利略的实验证实了人们以前的想法是错的。  关于这个实验有许多传说。有人说那个实验并没有实际去做,只是一个理想实验,用逻辑推理进行的。还有人说这个实验的结果其实不是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而是大
期刊
3年前,依据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英国《卫报》记者曾预测未来80年英国在气候变暖情况下的诸多变化。  同样的预测也可以在我国作出,未来10年乃至二三十年后,我们的生活会受到怎样的影响?那时的气温会达到多少?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粮食和淡水?上升的海平面会淹没哪些城市?有多少物种会就此与我们告别……    天气:气温继续升高    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我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