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欧亚寒潮”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较冷,且室外有风,外出约会可能会让恋人受些苦,最好在温暖的室内促膝谈心。”这是“中国天气网”北京频道在情人节“约会指数”中的温馨提示。2月14日的天气不够“应景”,这一天,北京最低气温零下6度。
  我国自去年入冬以来,气候总体呈现偏冷态势,全国平均气温为1986年以来同期次低值。受寒冷低温天气影响,南北方的红、白、香槟玫瑰和百合等情人节专属花长势不好,寒冷的天气又催高了鲜花生产、运输和贮存的成本,因此花的质量下降,身价却飞涨,情人节当天,一束20多朵的玫瑰花在北京卖到400元~800元。
  实际上,自2012年1月以来,欧亚部分地区寒流肆虐,气温持续偏低,欧洲的情况则更为严重:持续的严寒已夺走500多条生命;罗马尼亚部分地区积雪没过屋顶,数十万偏远地区的民众受困屋内;多瑙河因结冰而关闭数百公里的航运;被大雪覆盖的意大利,由于寒流和大雪,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交通运输受阻;而塞尔维亚电力吃紧,政府已采取限电措施。气象预报预测,寒流将持续至2月中旬。
  
  “小冰期”传言
  趁着严寒的天气,向来不怕出风头的英国《每日邮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忘掉全球变暖: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才是我们要担心的》。这篇报道的主题并不是今冬欧亚的寒潮,而是根据一些气象资料称“过去15年,地球就已停止了变暖的趋势”,并宣称地球已经开始或者未来20~30年将出现一段偏冷的阶段。为了突出对这个“偏冷阶段”的描述,作者写道,“这些数据显示,我们可能甚至会走向一个小冰期”。
  这句话在不断的传播下,中外媒体逐渐演绎出“地球可能进入一个长达数十年的小冰期”的说法。一时间,“小冰期”“全球最冷冬天”“全球变暖逆转”等吸引眼球的字眼引起广泛关注。气候变化论的反对者一时间也活跃起来,2月9日,16位科学家共同签署发表一篇文章,“对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一说提出质疑”。
  然而,《每日邮报》的文章并非出自权威的专业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就在文章见报当天,英国气象局就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驳这篇文章中的多处错误。英国气象局称,《每日邮报》记者对气象局的回答断章取义,“全球气温在过去15年里没有升高”的说法完全是一种误导。
  所谓“小冰期”,是1550年到1850年之间,全球出现的“相对寒冷期”。史上曾经历过的这一冰河时代,除了显著的全球大范围气温下降之外,还以冰川在大陆上的不断扩张为特征。
  虽然今年的欧亚寒流看上去来势凶猛,但实际上此次降温无论是程度还是范围都和“小冰期”相差甚远。即使是欧洲天气的严寒程度也被过分夸张。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对比欧洲2009年至2010年那个冬季,当时寒潮来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自2009年12月开始,贯穿整个2010年1月和2月的大部分时间。而2006年冬天的情况也比今年严重,可是冬季的阶段性寒冷天气过后,全球气温仍然转为偏暖的趋势。
  冰河期气温降低的影响之一就是全球范围内的冰川面积增大。而目前的情况则是,因全球变暖,北极冰盖仍在退缩。北极海冰面积在2007年9月份达到有观测资料以来的最低值,之后海冰范围每年都有波动,虽到2009年夏季,海冰面积回升了不少,但是总体的趋势仍是降低的,到2011年9月,北极海冰面积降到了有观测以来的次低值,仅次于2007年。
  剑桥大学古气象学家卢克·斯金纳研究指出:即使现在停止碳排放,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仍会在至少1000年内处于升高状态,所储存的热量可以阻止下一次冰河形成。
  
  “冷热不均”中的变暖趋势
  实际上,《每日邮报》文章中所提到的“持续20年~30年的冷期”,只不过是气候中的年代际变化。在最近100年全球气温总体变暖的趋势里,也曾经历过这种尺度的气候波动。比如,上世纪20至40年代是一个相对显著偏暖的阶段,之后的50至70年代,就经历了一个相对冷期。但从80年代开始,全球又进入一个变暖的时期。最近几年虽然全球气温没有逐年增加,但总体增暖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因而,即使我们已经进入了又一个可能“持续20~30年的冷期”,那也是在近百年全球变暖总体趋势上的冷波动期,而不是真正的冰期。
  实际上,全球气候变暖以全球平均气温波动式变化、呈升温趋势为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还受到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气候系统内部调整过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年际(年与年之间)、年代际(十年至数十年周期)甚至更长的波动。
  由此可见,全球气候变暖在时间上并不是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现有的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因个别地区某个时段出现的“冷事件”而发生改变。
  气候学家认为,看气候变化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至少需要考察30年的平均值变化。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确定的、气候变化科学家所遵循的一个时间尺度。这样才能对气候变化发生的情况进行统一的比较。
  以此来考察,尽管近年来欧洲严寒天气已经连续多个冬天,却未能改变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而另一方面,同属北半球、尚处冬季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却连日出现反常高温。如果看北美的天气,恐怕人们只会想到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在全球最热年份榜单上,前13位都出现在过去15年中。
  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科学家也在近日发布的一篇报告中表示,2011年全球平均气温位居最高气温排行榜的第九位,最热的10年中有9年在2000年以后的这一趋势得以延续。NASA的研究人员在声明中称,2011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较20世纪中叶的基准温度高0.51摄氏度。而各国的科学家也不约而同将全球变暖引起的北极冰川消融,归结为导致欧洲寒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谁来解释“寒潮”
  2月7日,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发布消息说,根据成员气象组织提供的信息,近期欧亚大陆部分中纬度地区出现的寒冷天气与北极地区大气环流现象“北极涛动”的变化密切相关: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导致当地气温骤降。
  欧洲地区今冬的持续低温正是由此而产生的。与之相反的是,北大西洋、冰岛至北极地区气温偏高,北美地区气温也较常年偏高。世界气象组织表示,类似现象在过去10年中曾数次发生,欧洲在2009年至2010年的冬季就经历了类似的寒潮天气。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公布成果说,气候变暖使北极圈内巴伦支海的海冰减少,造成低气压北移,西伯利亚高压范围扩大,形成强冷空气袭击日本。日本和中国的气象学家还普遍认为,拉尼娜现象(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剧了此次寒潮的严重程度。
  根据国际气象学界的主流观点,今冬欧亚的严寒天气只是正常的气象变化,然而,它却被误读为“冰河期”的开端,甚至成为质疑全球变暖者“发难”的契机。由此可见,气候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发敏感。在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砸实和达成统一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更是一场政治较量和经济利益的博弈。 ★
其他文献
黑色的云层在毛乌素沙地上空聚集,一场骤雨正在酝酿。乌兰布日古德凝视着家门口的17号取水泵站,眼神中露出久远的敌意。“下雨好,好几天不用浇地了。”乌兰布日古德吐出这几个字,如释重负地转身回屋。枯井  因为前年秋天的一件事,乌兰布日古德在当地成为受人尊敬的汉子。2011年9月,当中央泵站的电工来检修17号泵站电路时,乌兰布日古德顺手拿起电工放在地上的三个“羊腿棒(高压电保险端子)”,他对电工说,“你们
三百平方米的车间内,三三两两身穿蓝色工作服的操作人员各自对着一个电脑显示屏。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点击鼠标和敲击键盘。  除了运送待装配产品的自动引导小车在生产线上不时停下时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干净整洁的车间里格外安静,仿佛生产线并不在运转。  王云龙是这里的一名普通员工,他工作台前方的电脑显示屏上,每隔不到一秒,生产线的实时数据都会更新一次。毕业于成都一所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的他,是位于成都高新区西区
两三年前,李锐为张马丁写下了墓志铭:“你们的世界留在七天之内,我的世界是从第八天开始的”。由此,这句话开始在他的脑海里不断翻腾。于是,第八天也成了李锐一个人的“创世纪”。  张马丁作为小说的主角,被卷进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之中。故事被浓缩到虚构的天母河地区,“引发了义和团运动的教案冲突,是一场最典型的历史个案,那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共同遭遇的精神死角,当冲突的双方都以最神圣的理由相互屠杀的时候,你就会看见
“8800元上一天课、6800元听两天讲座”。近日,市场上出现了一批“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的“高级研修班”,面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招揽学员。  显然,“解读三中全会”已经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不过,这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研修班”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担心。11月底,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联合发出通知,在强调“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的同时,特别要求,“要坚决制止以解读
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林肯像之下的第18级台阶上,镌刻着几行小字。这款镌刻在这座57级台阶的宏伟建筑中,并不显眼,如果没有特别留心,很多游客或许根本看不到它。但它却是在美国民权运动史上,绝无法忽略的印记。这几行字刻着:“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华盛顿工作与自由大游行,1963年8月28日”。  50年前,正是在这级台阶上,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对着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华盛顿大游行的25万
四年前写的长篇小说终于要重写结局。今天下午改到最后一章的时候,突然落了几滴泪,觉得四年中发生的事情统统这样充满意外。我换了一个样子,身边的人换了一个样子,我的文字换了一个样子,连北京的天空都换了一个样子,让人不敢相认。  从美国回来后我一直试图让家里换一个样子,一箱箱地往外扔垃圾。楼下收废品的中年男人已经累计免费获得了一把健身椅、两把转椅、一台32寸的TCL旧彩电,很有可能还会以10块钱的天价回收
杂志英国《经济学人》8月24日  印度经济何以出问题  不久前,印度还被外界赞为经济奇迹,但如今,印度卢比3个月内贬值13%,股票以美元计价也缩水1/4。8月14日,印度官方试图加强资本控制以阻止国民将资金流向海外的做法,更是令外国投资者担忧。决策者们认识到,印度已经处于该国1991年国际收支平衡危机以来最紧张的时刻。印度目前的麻烦,部分是印度国内致命的自满情绪导致该国错失改革良机的结果:2003
2010年10月,一款照片分享应用程序,只用了7天,便在史蒂夫.乔布斯的苹果智能手机iPhone4上蹿红。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款免费程序,有朝一日会值10亿美元。  然而,“Instagram”做到了。从一家独立公司,变成巨人的左膀右臂,这家微型公司只花了18个月。2012年4月9日,Instagram这一程序,连同它背后12人的开发团队,被马克.扎克伯格的“脸谱”(Facebook)帝国以10亿美
李克军(作者系原黑龙江省委巡视组副厅级巡视专员,现任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布后,官邸制成为热门话题。有人说它是制度反腐的一柄利剑,也有人对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出质疑。我认为,如果操作得好,官邸制可以在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对解决住房腐败中的主要问题,则效力有限。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省部级以下
就像当年“屌丝”的一夜爆红一样,近来,又一社会阶层新称谓——“土豪”,突然赢得了民心。  屌丝和土豪,这两位的财富特征自然相反,但是在对正统的消解上是态度一致的。屌丝消解得更粗暴,一副低等流氓样,就像朋克音乐。土豪因为其亮瞎狗眼的财富,明显大哥派头,看起来更像是60年代摇滚里面那种“华丽诗篇”,局部装饰上想做多狠就做多狠。  我们今儿来谈点音乐。摇滚也好,朋克也好,庸俗的理解往往觉得它们的根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