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到散文,我们就想到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读散文也应该读出作者所写之形和所表之神。然而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很多参考书上都没有对它们的形、神作确切详细的说明,当然或许它们本身就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但在教学上我们还是应该找一种相对比较合理的见解来说明吧。下面是我对这三篇散文形神的理解。
一、《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虽然朱自清一介文人,但作为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超然”。正如他在《一封信》里写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明白”。所以作者一开篇就这样说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由于烦闷便想到外面去散步,这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是全文情感的基调,并为下文开展作铺垫,心中不宁静,寻求宁静,才有了游荷塘的情节,才有了求静而最终无法静的心理历程。此不宁静,非家庭矛盾造成的,而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由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可以看出,这一段点出了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接着的2~6段是作者赏荷塘美景的重点段落。第3段对于作者的心情表露相当重要,你看“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平淡却富含哲理,也正是有这个理情的心情作者才能有后面的欣赏荷塘月色。于是作者欣赏到了那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田田的叶子和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的袅娜开着、羞涩打着朵儿的荷花,并诗性的闻到了那“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荷香和看到那如“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般的荷塘、月色的光影旋律。
这样如诗如画的荷塘与月色却并不能让作者长期的陶醉下去,文章接着由这美景写到荷塘周边的灯、树,由树写到树上热闹的蝉,“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由陶醉美景到把思维拉回到现实,然而作者似乎还心有不甘,所以在7~8段中作者梦幻般“来到了”梁元帝时热闹风流的江南采莲季节,看到了荡着小舟唱着艳歌采莲的少年女子,作者似乎想由这采莲画面来冲破这压抑又黑暗的社会,但是“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来,这令作者到底惦着江南了。然而一切只是幻想而已,最终作者不得不回到现实,文章写到“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由此作者从房里出发,在荷塘走了一遭后又回到了房里,作者还是没能挣扎出这黑暗的现实。由此作者想超脱现实、排解苦闷而不得就成了这文章的神了,它的形神结构成一圆形,如下图:
二、《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是一位极富爱国热情而一直坚持战斗的烈士。《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当时作者正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到杭州。
那时为了排遣现实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作者许多时间在游山玩水。可正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样,因为《故都的秋》带着一种富有文人气质的悲凉色彩,那“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因为清、静、悲凉,再加上古典诗文中常说的伤春悲秋,所以让人误认为这故都的秋不怎么好,作者不太喜欢。其实我们只要细心点从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故都之秋非但不是不喜欢,反而喜欢得要命。“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而最后一段中作者更直接的把对北平这故都之秋的喜欢之情表露无余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作者对故都之秋已经喜欢到了“变态”的地步。所以它的神就不是对故都之秋的悲哀而是对故都之秋深深的爱了。
《故都的秋》全文首尾点神,中间用大量笔墨来说明这点,第2、13段拿江南之秋作比来说明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因为“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第13段中也这样说到江南之秋比之故都之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黄犬之与骆驼”。在作者看来,当然是白干、馍馍、大蟹、骆驼更有味更带劲了。第3~11段作者用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都市闲人、果园、鸽声、蝉声、雨声、人声等秋景秋声这些故都特景说明故都之秋可喜在那里。它的形神结构下图:
三、《囚绿记》,作者陆蠡,写于抗战爆发后,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囚绿”就是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
本文作者通过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1、寻绿(1~4段)。作者从窗户写起,交待绿的由来,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有了绿影,富有诗意了。2、赏绿(5~7段)。这部分注重作者对绿枝条直接描写。主要通过作者的心理活动(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为主来描写。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即引绿入室、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4、放绿(13段)。这段写了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綠枝条获得新生。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全文物我互观,尽显性灵的表现了绿对阳光自由的追求。它的形神结构如下图:
一、《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虽然朱自清一介文人,但作为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超然”。正如他在《一封信》里写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明白”。所以作者一开篇就这样说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由于烦闷便想到外面去散步,这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是全文情感的基调,并为下文开展作铺垫,心中不宁静,寻求宁静,才有了游荷塘的情节,才有了求静而最终无法静的心理历程。此不宁静,非家庭矛盾造成的,而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由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可以看出,这一段点出了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接着的2~6段是作者赏荷塘美景的重点段落。第3段对于作者的心情表露相当重要,你看“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平淡却富含哲理,也正是有这个理情的心情作者才能有后面的欣赏荷塘月色。于是作者欣赏到了那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田田的叶子和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的袅娜开着、羞涩打着朵儿的荷花,并诗性的闻到了那“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荷香和看到那如“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般的荷塘、月色的光影旋律。
这样如诗如画的荷塘与月色却并不能让作者长期的陶醉下去,文章接着由这美景写到荷塘周边的灯、树,由树写到树上热闹的蝉,“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由陶醉美景到把思维拉回到现实,然而作者似乎还心有不甘,所以在7~8段中作者梦幻般“来到了”梁元帝时热闹风流的江南采莲季节,看到了荡着小舟唱着艳歌采莲的少年女子,作者似乎想由这采莲画面来冲破这压抑又黑暗的社会,但是“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来,这令作者到底惦着江南了。然而一切只是幻想而已,最终作者不得不回到现实,文章写到“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由此作者从房里出发,在荷塘走了一遭后又回到了房里,作者还是没能挣扎出这黑暗的现实。由此作者想超脱现实、排解苦闷而不得就成了这文章的神了,它的形神结构成一圆形,如下图:
二、《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是一位极富爱国热情而一直坚持战斗的烈士。《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当时作者正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到杭州。
那时为了排遣现实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作者许多时间在游山玩水。可正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样,因为《故都的秋》带着一种富有文人气质的悲凉色彩,那“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因为清、静、悲凉,再加上古典诗文中常说的伤春悲秋,所以让人误认为这故都的秋不怎么好,作者不太喜欢。其实我们只要细心点从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故都之秋非但不是不喜欢,反而喜欢得要命。“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而最后一段中作者更直接的把对北平这故都之秋的喜欢之情表露无余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作者对故都之秋已经喜欢到了“变态”的地步。所以它的神就不是对故都之秋的悲哀而是对故都之秋深深的爱了。
《故都的秋》全文首尾点神,中间用大量笔墨来说明这点,第2、13段拿江南之秋作比来说明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因为“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第13段中也这样说到江南之秋比之故都之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黄犬之与骆驼”。在作者看来,当然是白干、馍馍、大蟹、骆驼更有味更带劲了。第3~11段作者用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都市闲人、果园、鸽声、蝉声、雨声、人声等秋景秋声这些故都特景说明故都之秋可喜在那里。它的形神结构下图:
三、《囚绿记》,作者陆蠡,写于抗战爆发后,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囚绿”就是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
本文作者通过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1、寻绿(1~4段)。作者从窗户写起,交待绿的由来,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有了绿影,富有诗意了。2、赏绿(5~7段)。这部分注重作者对绿枝条直接描写。主要通过作者的心理活动(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为主来描写。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即引绿入室、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4、放绿(13段)。这段写了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綠枝条获得新生。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全文物我互观,尽显性灵的表现了绿对阳光自由的追求。它的形神结构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