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美感产生的原因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guo3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感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即功利原因和非功利原因。本文揭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美的事物是如何单凭形式而引起人的美感的。
  关键词:美感;功利;非功利
  
  西方传统美学是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的,当时的美学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美与善统一,事物能引起人的美感是因为事物对人有用,即事物中的功利因素使人产生了美感。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这一思维模式产生了质疑。18世纪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明确提出了美只与形式有关,而与事物的有用与无用无关,即与功利无关。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主流的解释美感产生的原因。李泽厚先生提出的“积淀说”认为“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一种共同人性,是人类历史积淀的结果”。他把美感产生的原因归根于社会生活在人心理上的积累沉淀,这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契合。
  在20世纪以前,对于被称为“精神”的高级神经活动,人类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20世纪初,随着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建立,人类的视野才开始透进这座神秘的宫殿。现代生理学告诉人们,精神活动是以“反射”的形式进行的,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条件反射”,也就是先天的本能;一类是“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我们一切的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
  功利作用审美对象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以这样认识,这类审美对象的前身都是功利物,其功利作用引起了人的快感;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事物的样子在人大脑皮质上的视觉区和快感区之间建立了新的直接稳定的联系;当这种新的联系通道建立以后,人们看到事物的样子便会产生原本由功利作用引起的快感。大脑皮质上事物样子在视觉区与快感区之间新的联系通道的建立,标志着欣赏活动由功利欣赏上升到审美阶段,功利物成为审美对象,由此产生的快感也就成了美感。
  普列汉诺夫认为在于人心理结构中的“对立原理”。普列汉诺夫的研究表明,它的产生在人的心理——生理结构中有着深层的原因。他以此对这种现象作了理论说明。而巴甫洛夫则认为,这种现象是生物的一种无条件反射,并将其命名为“新异反射”,又称为“求新本能”、好奇心理等。
  人类的好奇心可以从许多方面体现出来。周围突然发出声响,我们会迅速把注意力转向发声的地方,这是好奇心的最基本的表现,这种行为是人类在漫漫进化中能够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直至今天,在科学研究中,在对大自然的探险中,以及对各种各样未知事物的探索中,好奇心依然给人们提供了生理学上的动力,因而在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任何美的事物的形成,都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自然景物之所以能成为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单凭形式引起人的快感,好奇心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格式塔学派进一步认为,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各种情感,就在于“事物运动或形体构造本身与人的心理——生理结构有相类似之处……微风中的柳树并不是因人们想象它是类似悲哀的人才显得悲哀,相反,而是由它摇摆不定的形体本身,传达了一种结构上与人的悲哀情感相似的表现,人才会立即感知它是悲哀的”。
  审美现象中这些潜意识需求,不管它们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欣赏外部事物的形象为满足条件。对这些潜在的需求特别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形成的生理性需求,人自身很难意识到,但它们作为人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却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的行动。当相关的事物形象满足了这种潜在的要求,人的神经系统就会产生愉快的感觉。但是由于这种需求是潜意识的,所以当其得到满足时,意识中并没有需求满足的信号,而只是感到莫名其妙的愉快。这种以事物的形状为满足条件的潜在需求的形成和作用,就是见不出功利作用的审美对象形成和此类审美活动发生的原因。
  综上所述,审美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相关的心理—生理结构的形成。这种心理—生理结构有两种形成原因和存在形式:一种是在欣赏功利物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特殊的生理活动规律,使得大脑皮质上的视觉区与快感区之间,建立了新的直接的联系,从而使得视觉信号——即事物样子的信号——能够引起原本由事物功利性引起的快感。一种是在人的先天本能和后天生活中,存在和形成了一类潜意识需求,这类需求以事物的形象为满足条件,当某种事物的形象满足了这种需求,人的神经系统便会因需求满足而产生快感。
  神经系统中这类视觉信号与快感互相联系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结构形式,就是审美心理。审美心理的形成和作用,使相关的事物成为美的事物,使事物能够单凭形式引起人的快感,这是审美发生的基本原理。按照这种原理,分析和研究具体的审美现象和审美对象,弄清它们各自形成的原因和活动规律,是审美研究重要而繁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巴普洛夫.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下)[M].上海:上海医学出版社,1983.
  (信阳工业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程少堂先生指出:“‘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然而,即使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少语文课还是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偏离了原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显得弥足珍贵。同时,新课程提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质疑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分析课文,探索未来,鼓励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课本知识与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得,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一、问题的设计  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或
摘要:“90”后高中生是在流行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更多地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影响。影视、流行音乐、娱乐报刊、网络等已构成了青少年心灵生活的重要部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重视经典文化、精英文化,这与青少年的喜好相去甚远,使得当下的语文教学陷入尴尬之境。对此,语文教师应因势利导,利用现代化手段将优秀的流行文化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学媒体被广泛应用。而多媒体教学,就是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让过去许多幻想在瞬间成为现实,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是双边活动,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一本书、一支笔,教师被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教与学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增加教学的活力。  一、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师生活动
自“冷战”结束后,美军即开始重新评估在军事学术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美国军事理论家首先试图把大量军事行动和冲突,尤其是美国武装力量曾在其中发挥作用的那些战斗和冲突从
日本经济正在迎来新的一年。再过几天,当新年的钟声在日本众多大大小小的神社敲响时,或许将预兆着日本经济走出缓慢复苏,步入增长轨道。 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不
微缩人体一直是科幻小说中的热门话题。早在1862年,一个美国科幻作家就写过一篇名叫《钻石透镜》的作品,设想了一个科学家用自己发明的透镜观察一滴水,发现里面住着一个可爱的女孩。在还不知道原子、分子为何物的当时,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想象力了。  后来,人们发现了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粒子。并且注意到,通过克服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于是,科幻作家们设想了各种方法,包括用药物或机器“打
走在今日越南各大中城市的街进上,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图景随时可见。历来才已‘全民皆兵”当“法宝”的越南,今日已经完成了“全民皆商”的战略大转移。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如何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学习知识是大家都在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互动教学的分析和理解,总结出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的特点,以及在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坚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正确思想,让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尤为重要,是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