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与出血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与出血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于四川省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3 845例接受凝血功能检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38.4±5.6)岁;男性患者为1 943例,女性为1 902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所有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值,以及住院期间的异常出血情况。采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对住院患者出血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

①本组3 845例患者中,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为584例(15.2%),其中凝血功能4项检测结果任意1、2、3、4项不合格患者分别为284例(48.6%)、182例(31.2%)、96例(16.4%)和32例(5.5%)。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偏临界值患者为678例(17.6%),其中任意1、2、3、4项结果偏临界值患者分别为413例(60.9%)、143例(21.1%)、101例(14.9%)和21例(3.1%)。②本组3 845例患者中,91例于住院治疗期间发生异常出血,其中凝血功能异常者为52例,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偏临界值者为37例,凝血功能正常者为2例。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TT、TT、Fib值、PT检测结果不合格(OR=1.790,95%CI:1.231~2.602,P=0.008;OR=2.077,95%CI:1.010~4.273,P=0.007;OR=2.512,95%CI:1.245~5.067,P=0.006;OR=1.642,95%CI:1.054~2.577,P=0.001)和偏临界值(OR=1.567,95%CI:1.034~2.374,P=0.017;OR=1.626,95%CI:1.138~2.323,P=0.018;OR=1.992,95%CI:1.051~3.773,P=0.019;OR=1.898,95%CI:1.023~3.520,P=0.002),均为住院患者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不仅凝血功能异常住院患者具有高出血风险,而且凝血功能偏临界值住院患者也具有出血风险,临床需重视对住院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

其他文献
高钾血症是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可引起乏力、痉挛、肌肉抽搐、心电图改变等,严重可至心律紊乱、猝死。肾脏是K 排泄的主要器官,高钾血症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很少发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在透析间期常出现高钾血症,可出现严重并发症。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对高钾血症的研究进展,先简要回顾正常血钾的调节过程,然后重点阐述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以期降低高钾血症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危害。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的常见并发症。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预防或(和)抢先驱动策略治疗HSCT后CMV感染,然而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CMV耐药。耐药性CMV感染大幅增加临床治疗困难,并且该类患者通常预后不良。CMVUL97和UL54基因突变是CMV耐药的主要机制。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导致CMV对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膦甲酸及西多福韦等主要临床抗CMV药物的耐药水平及交叉耐药形式不同。因此,发生耐药性CMV感染时可尝试应用letermovir、maribavir、brincid
经典Ph-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伴驱动基因JAK2、MPL及CALR突变是MPN的主要诊断标准之一,骨髓组织病理学特征和非驱动基因突变可以辅助进行MPN诊断和患者预后判断。第1代Janus激酶(JAK)2抑制剂芦可替尼,可快速、显著、持续缩小MPN患者脾体积,并缓解机体症状。多项Ⅲ期临床研究结果证实,第2代JAK抑制剂,如fedratinib、momelotinib和pacritinib,在PMF治疗中的疗效良好。除J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体内产生红细胞自身抗体破坏红细胞的一类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该病具有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根据自身抗体引起溶血性贫血的特性,AIHA可分为温抗体型AIHA(wAIHA)、冷抗体型AIHA(cAIHA)及温、冷双抗体混合型AIHA3种类型。近年来,针对复发/难治性AIHA的新药发展迅速。治疗复发/难治性wAIHA的新药主要包括靶向参与AIHA发病过程的浆细胞、B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药物,如硼替佐米、依鲁替尼、阿伦单抗、福他替尼等,以及抑制参与溶血过程补体活性
维奈克拉(venetoclax)是一种新型口服选择性小分子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因子(BCL)-2抑制剂。癌基因BCL-2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其广泛表达于包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在内的多种血液系统肿瘤细胞,这为维奈克拉内源性诱导AML细胞凋亡提供理论基础。中国AML发病率较高,并且治愈率较低。年龄≤60岁AML患者的治愈率为35%~40%,>60岁者仅为5%~15%。目前,国内外正尝试采用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复发/难治或不适宜接受高强度化疗的AML患者,以期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生存率。但是部分A
对血液肿瘤患者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仍然是临床工作的挑战,患者发生感染后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死亡风险极高,因此需要兼具敏感度及特异度的生物标志物早期识别感染的发生。目前研究已证实,中性粒细胞CD64(nCD64)在血液肿瘤患者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联合nCD64和其他具有潜力的生物标志物,如细胞因子等,可能进一步提高感染诊断的准确性,帮助临床早期诊断血液肿瘤患者的感染,并指导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为了进一步了解血液肿瘤患者感染诊断中的生物标志物,笔者拟就nCD64单一生物标志物和联合其他生物标志物检测在血液肿瘤
目的探讨年龄>6个月ABO血型反定型无凝集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6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检验中心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的1573例患儿中,反定型检测结果为无凝集的5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并且纳入研究组。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A1亚组(n=32,年龄为6个月至1岁)与A2亚组(n=25,年龄>1岁)。研究组、A1亚组、A2亚组患儿的中位年龄分别为10.5个月(7.9~14.5个月)、8.3个月(7.0~9.8个月)、15.0个月(13.5~32.5个月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大连市无偿献血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6月(COVID-19疫情期间),于大连市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血的31301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择2019年2月至6月(非COVID-19疫情期间),于本中心参加无偿献血的34311例献血者纳入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献血者的年龄均为18~60岁;男性献血者分别为19261和20630例,女性分别为12040和13681例。通过Shinow9.0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v1.148)收集2组献血者的全血
目的系统评价艾曲波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成年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中文数据库中,关于艾曲波帕治疗ITP成年患者的临床研究文献。随机对照试验(RCT)中,研究组患者接受口服艾曲波帕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单臂临床试验中,患者接受口服艾曲波帕治疗。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上述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0月30日。由2位研
目的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中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资料,探讨影响CML患者的生存预后因素及全因死亡差异。方法选择SEER数据库收录中于2000-2017年诊断的18505例CML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诊断时间,分为2000-2005年组(n=5255)、2006-2011年组(n=6031)和2012-2017年组(n=7219);按照患者的诊断年龄,分为15~44岁组(n=4733)、45~64岁组(n=7237)、65~74岁组(n=3572)和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