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与皮肤疾病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皮葡萄球菌对人体兼具保护和致病双重作用:一方面抑制病原菌和炎症、辅助皮肤固有免疫系统,维持皮肤微环境平衡;另一方面具有致病潜能。表皮葡萄球菌具体作用不仅取决于自身,也与宿主免疫系统、其他微生物以及环境的互相作用有关。这种互相作用的平衡即为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当稳态被打破后就可能发生多种皮肤疾病,如寻常痤疮、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以及黑素瘤。影响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的因素包括温度、氧含量和营养等环境条件、抗生素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数量、微生态多样性等。本文对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的研究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报道国内首例慢性播散性副球孢子菌病。患者男,49岁,因皮肤丘疹、结节1年,口腔黏膜丘疹、溃疡2个月入院。皮肤科检查:左足水肿,左足底多发溃疡,表面结痂,左足第3、4趾间及第4、5趾间溃疡,基底呈颗粒状,伴点状出血、渗出;左足背、左足内侧及左膝多发丘疹、结节、斑块,中央溃疡、结痂;左腕部2个丘疹,上唇左侧1个丘疹,表面结痂;牙龈、颊黏膜、唇黏膜及上颚可见红色斑块伴溃疡、点状出血,皮损以左侧为主。浅表淋巴结彩超:双侧颈部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左侧为著。胸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示:双肺弥漫粟粒样结节影及条索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中药抗卡波西肉瘤血管生成的潜在有效成分及分子作用机制,预测中药在抗卡波西肉瘤血管生成中的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方法根据既往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虎杖、桑白皮、土茯苓、紫苏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和靶点;通过GeneCard、OMIM、DrugBank、TTD数据库检索获取血管生成及卡波西肉瘤治疗靶点,构建韦恩图,得到卡波西肉瘤与抗血管生成药物成分相互作用的靶点;利用STRING11.5平台构建蛋白质互作模型;应用Cytoscape3.6.0
目的采用高频超声观察丹毒患者皮肤厚度的变化以评估系统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短期联合糖皮质激素与单用抗生素治疗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1-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诊断为丹毒并住院治疗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系统应用头孢硫脒7d后加口服甲泼尼龙片(0.4mg·kg-1·d-1)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头孢硫脒治疗。采用高频超声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d后患侧病变最严重处及健侧对应部位表真皮厚度、皮下组织厚度,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C反
目的比较口服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治疗儿童头癣的疗效。方法2021年1-12月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头癣患儿5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特比萘芬治疗组(体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