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研究会以倡导“为人生”被人们熟知,以“现实主义”的主张进行着创作和对大众的启蒙。然而,在当时思想极端开放和自由的背景之下,文学研究会除了向人们展示灰暗惨淡的人生之外,也时常闪烁出点点希望,文学研究会的先驱们在探求黑暗中生存的道路上,不仅仅是摸索,也有理想引路。
一、文学研究会之“为人生”
众所周知,文学研究会的主张是“为人生”。文学研究会的知识分子以一种悲悯之心揭露着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是他们的悲悯并不是一种失去控制的哭诉或是悲戚,而是一种“岗位型知识分子”的精神。他们不会为生活所迫以致失去思考的气力,不会被物质上的重担压到精神麻木,愈冷静愈客观,所以他们反而可以将“人生”看得更加透彻。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各种人生状态,每一种状态都充满了浓厚的现实色彩。但是,文学研究会的同仁们在将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出来的同时,也在力求改变现实的途径,于是,一些作家创作出的“理想人生”仿佛在这些现实的重压下生出了一点希望,让人们在认识现实、批判现实的时候不至于绝望,闪现出了“人生”中“浪漫”的光辉。
二、文学研究会的“浪漫”
1919年,冰心相继发表了一些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但是冰心并不满足于提问题,她同时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于是就有了她的“爱的哲学”。用自然、母爱、童真来化解苦恼和焦虑,达到精神上的升华,诞生新的希望。
冰心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的关怀,加上教会学校,长期给予她的基督教教义的熏陶,一同形成了她“爱的哲学”。冰心曾在多篇作品中阐述了她“爱的哲学”的观点:除了自然、母爱和童真之外,还有对祖国、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超人》讲述了“五四”退潮后的悲观颓废者何彬被楼下的儿童禄儿勾起了对母爱的回忆的故事,展现出了“爱”对于一个被冷酷现实隐藏美好心灵的有志青年的巨大作用。作者又将爱上升到大自然,“大自然是冰心‘爱的哲学’之一极”。读者看见了何彬爱和理想的世界,这是他被儿童之爱拯救后而精心构筑的真善美。到了小说《悟》更是把“爱的哲学”推向了极致——只有“肩起爱的旗帜”,在这荆棘遍地的人生道上,才能“走出开天辟地的第一步来”。于是,冰心试着解答了她自己提出的问题,用爱给迷茫的爱国知识青年照亮,让他们更有希望和信心。
《春雨之夜》是王统照早期人生理想与美学追求的艺术结晶,在“五四”新文化、新思潮的感召下,王统照形成并确立了他的美育救国论。他主张“以人性有感受美术的天然功用,所以用美育去涵濡教育他……使之日即于高尚优良的地步……使其天性尽情挥发”。可以说,王统照从踏上文学之路起,就开始向人们勾勒他所向往的那个世界。他从“为人生”的宗旨出发,视“爱”与“美”为拯救恶浊世界与不幸人生的唯一途径。《沉思》、《微笑》等小说,首先从语言上就充满诗意美。此外,作者极力想表达的“爱”与“美”的思想更是给他的作品蒙上了一层浪漫的气息,另外,两性之爱也成了他极力讴歌与赞美的对象。他对“爱”的解读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人生最美好的一面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许地山是人生派作家中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以宗教情结为核心,并把这种宗教的“灵性”赋予和渗透到作品中来,以探究人生及人生之感悟,从而在更深刻的文化层面上来弘扬人格精神和救世思想。
苦难的现实、对宗教的认同加上宗教本身的亲和力,成为了许地山宗教情结的根源,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更多的是从宗教的理念出发,这样就能从更高的层次上作为一种精神、信念召唤众生,从而达到一种救世之目的。在许地山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宗教的影子,《缀网劳蛛》的主人公尚洁,任何事情都以宗教的精神去安排,以宗教的悟性来沉思。这些感悟能包容一切的喜怒哀愁,能超越一切的世俗羁绊,从而在苦难的现实和人生之中撷取一片宁静的天地,获取一种恬淡的心境。
除了以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人以外,文学研究会的其他作家写出的作品,也不乏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和期望。比如叶绍均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极力宣扬一种自然的美和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再如鲁迅,一个揭露现实从不心慈手软的斗士,也终究还是给自己塑造的众生百态中为孩子留出了一片净土。文学研究会的同仁们正是这样,一边完全写实地白描出种种繁难,一边又以他们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勾画出遥远但是光明的未来,在现实中用心灵治愈伤痛,一路前行。
综上所述,文学研究会的“浪漫”并不等同于“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还是本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的。文学研究会中的“浪漫”是基于理性的浪漫,是为大众构建美好未来的浪漫,无论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唯美还是空灵,最终都是为解决人生问题服务的,是真正的“为人生”。
文学研究会的诸多创作中不乏“浪漫”的元素,但它的现实主义主张并没有因为其中闪现出的“浪漫”意味而被推翻,反而因为这些“浪漫”是为了寻求教化社会感染人间而存在,从而更显得“为人生”的主题凸显了出来。文学研究会的众多同仁们始终怀着一颗悲悯和热忱的心,为文学革命、为人民大众、为自己的祖国尽着一个文艺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从意识形态上去影响当时的社会,真正起到了启蒙的重要作用。
一、文学研究会之“为人生”
众所周知,文学研究会的主张是“为人生”。文学研究会的知识分子以一种悲悯之心揭露着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是他们的悲悯并不是一种失去控制的哭诉或是悲戚,而是一种“岗位型知识分子”的精神。他们不会为生活所迫以致失去思考的气力,不会被物质上的重担压到精神麻木,愈冷静愈客观,所以他们反而可以将“人生”看得更加透彻。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各种人生状态,每一种状态都充满了浓厚的现实色彩。但是,文学研究会的同仁们在将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出来的同时,也在力求改变现实的途径,于是,一些作家创作出的“理想人生”仿佛在这些现实的重压下生出了一点希望,让人们在认识现实、批判现实的时候不至于绝望,闪现出了“人生”中“浪漫”的光辉。
二、文学研究会的“浪漫”
1919年,冰心相继发表了一些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但是冰心并不满足于提问题,她同时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于是就有了她的“爱的哲学”。用自然、母爱、童真来化解苦恼和焦虑,达到精神上的升华,诞生新的希望。
冰心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的关怀,加上教会学校,长期给予她的基督教教义的熏陶,一同形成了她“爱的哲学”。冰心曾在多篇作品中阐述了她“爱的哲学”的观点:除了自然、母爱和童真之外,还有对祖国、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超人》讲述了“五四”退潮后的悲观颓废者何彬被楼下的儿童禄儿勾起了对母爱的回忆的故事,展现出了“爱”对于一个被冷酷现实隐藏美好心灵的有志青年的巨大作用。作者又将爱上升到大自然,“大自然是冰心‘爱的哲学’之一极”。读者看见了何彬爱和理想的世界,这是他被儿童之爱拯救后而精心构筑的真善美。到了小说《悟》更是把“爱的哲学”推向了极致——只有“肩起爱的旗帜”,在这荆棘遍地的人生道上,才能“走出开天辟地的第一步来”。于是,冰心试着解答了她自己提出的问题,用爱给迷茫的爱国知识青年照亮,让他们更有希望和信心。
《春雨之夜》是王统照早期人生理想与美学追求的艺术结晶,在“五四”新文化、新思潮的感召下,王统照形成并确立了他的美育救国论。他主张“以人性有感受美术的天然功用,所以用美育去涵濡教育他……使之日即于高尚优良的地步……使其天性尽情挥发”。可以说,王统照从踏上文学之路起,就开始向人们勾勒他所向往的那个世界。他从“为人生”的宗旨出发,视“爱”与“美”为拯救恶浊世界与不幸人生的唯一途径。《沉思》、《微笑》等小说,首先从语言上就充满诗意美。此外,作者极力想表达的“爱”与“美”的思想更是给他的作品蒙上了一层浪漫的气息,另外,两性之爱也成了他极力讴歌与赞美的对象。他对“爱”的解读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人生最美好的一面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许地山是人生派作家中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以宗教情结为核心,并把这种宗教的“灵性”赋予和渗透到作品中来,以探究人生及人生之感悟,从而在更深刻的文化层面上来弘扬人格精神和救世思想。
苦难的现实、对宗教的认同加上宗教本身的亲和力,成为了许地山宗教情结的根源,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更多的是从宗教的理念出发,这样就能从更高的层次上作为一种精神、信念召唤众生,从而达到一种救世之目的。在许地山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宗教的影子,《缀网劳蛛》的主人公尚洁,任何事情都以宗教的精神去安排,以宗教的悟性来沉思。这些感悟能包容一切的喜怒哀愁,能超越一切的世俗羁绊,从而在苦难的现实和人生之中撷取一片宁静的天地,获取一种恬淡的心境。
除了以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人以外,文学研究会的其他作家写出的作品,也不乏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和期望。比如叶绍均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极力宣扬一种自然的美和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再如鲁迅,一个揭露现实从不心慈手软的斗士,也终究还是给自己塑造的众生百态中为孩子留出了一片净土。文学研究会的同仁们正是这样,一边完全写实地白描出种种繁难,一边又以他们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勾画出遥远但是光明的未来,在现实中用心灵治愈伤痛,一路前行。
综上所述,文学研究会的“浪漫”并不等同于“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还是本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的。文学研究会中的“浪漫”是基于理性的浪漫,是为大众构建美好未来的浪漫,无论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唯美还是空灵,最终都是为解决人生问题服务的,是真正的“为人生”。
文学研究会的诸多创作中不乏“浪漫”的元素,但它的现实主义主张并没有因为其中闪现出的“浪漫”意味而被推翻,反而因为这些“浪漫”是为了寻求教化社会感染人间而存在,从而更显得“为人生”的主题凸显了出来。文学研究会的众多同仁们始终怀着一颗悲悯和热忱的心,为文学革命、为人民大众、为自己的祖国尽着一个文艺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从意识形态上去影响当时的社会,真正起到了启蒙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