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分析及对策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u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情绪波动大、容易做出极端行为的阶段.当个体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则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做出过激行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因情绪调节危机引发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较为多见,且有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为学校的安全管理埋下隐患.结合学生自伤案例,分析了自伤行为的心理成因、情绪特征,并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提出对策.
其他文献
根据舒伯对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初中生正处于生涯成长与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索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认识自己.从心理课、心理咨询的学生反馈中发现,目前初中生的自我认识普遍不够客观全面.在调查、访谈、授课和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初步探究了生涯工具在自我探索中的运用.实践证明,乔哈里窗、多元智能饼图、生涯兴趣图等生涯工具的运用能有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通过看见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预见自己发展和努力的方向,激发出内心的动力,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学习分心是指学生不能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学习活动的心理现象,例如,出现闯入性思维,做出东张西望等与学习无关的行为.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咨询师在科学心理学的视角下,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通过放松训练和输入积极的程序性知识,结合认知辅导,帮助一位高中生成功克服了学习分心,提高了学习效率.
近年来,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社会大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不仅包括夫妻双方之间的暴力,还包括对未成年子女、老人和其他家庭成员实施的暴力行为.它对家庭中的每一名成员都造成了影响,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尤甚.本文主要分析了家庭暴力对中学生学习心理尤其是学习动力的负面影响,并从完善反家庭暴力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