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增加了《文化生活》内容,我们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再加上现在人们不太注重传统文化,我们想呼吁人们关注传统,继承传统,古为今用,便选取了动手能力强、造型美丽的传统工艺——剪纸来进行研究。
一、获取资料的方式
1.计算机网络:我们上网查询了大量资料,对陕西剪纸的历史、制法等都有了基本的了解。
2.问卷调查: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对同学、老师、路人进行问卷调查,考查现在人们对剪纸的了解和理解。
3.访谈:我们利用周末和假期去走访农村剪纸艺人,观看剪纸制作过程,学习制作工艺,了解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了解剪纸的传承。
二、寓意分析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把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制作简便,造型单纯,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他方面。
三、资料分析
(一)剪纸的历史
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这些早在纸未出现时就已流行。战国时期就有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辙,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它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这为探究中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算起。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而在中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剪纸的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地随心所欲。
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把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地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三)剪纸的造型手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
(四)剪纸的刻法
阳刻: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线线相连,还要把形留住,形以外的剪去,称为正形。
阴刻:以块为主,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并且把形剪空,称为负形。
阴阳刻:阳刻与阴刻的结合。
(五)操作流程
1.印染纸张:传统中国剪纸艺人会使用刷子把纸张染成传统的中国红。
2.烫印:染色后的宣纸干了后通常会出现皱折的情况,需用一个温热的熨斗把皱的纸张熨平。
3.制作模板:使用铅笔把图案的轮廓勾勒出来。
4.烟熏模板:把染色准备好的一张纸张取来,将其弄湿润,然后在下面压上模板。模板一面朝向煤油灯,继而模板和没有覆上模板的地方都会被煤油灯的烟所熏黑。当纸张完全干燥了之后,把模板取下,然后就会留下煤油灯烟熏过的地方和没有熏到的被模板盖住的空白。这就是剪纸的样板。
5.堆垛:把剪纸的样板放在一小摞染好色的纸的上面,可以有20张左右,然后把它们封在一起。
6.剪纸:中国的剪纸艺人通常会选择那种长柄短刃的锋利剪刀,用其剪具有可见图形的那一张,这样其他的纸张都能同时剪好。首先是剪里面的花纹,其次是剪外面的边线。
(六)装裱形式
镜框装裱、纸版装裱、卷轴装裱、压胶装裱。
(七)象征意义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用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多种吉祥物,把约定俗成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寓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八)剪纸的应用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衣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四、采访结果分析
剪纸传承困难,现在的剪纸艺人的年龄普遍过大,没有新人加入,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创新能力也很低,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五、结论
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面对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同时,通过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唤起人们内心对传统文明的责任感和伟大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让我们高擎传统文化的火炬,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永不熄灭,也让文化百花园争奇斗艳,更加美丽。
一、获取资料的方式
1.计算机网络:我们上网查询了大量资料,对陕西剪纸的历史、制法等都有了基本的了解。
2.问卷调查: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对同学、老师、路人进行问卷调查,考查现在人们对剪纸的了解和理解。
3.访谈:我们利用周末和假期去走访农村剪纸艺人,观看剪纸制作过程,学习制作工艺,了解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了解剪纸的传承。
二、寓意分析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把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制作简便,造型单纯,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他方面。
三、资料分析
(一)剪纸的历史
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这些早在纸未出现时就已流行。战国时期就有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辙,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它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这为探究中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算起。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而在中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剪纸的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地随心所欲。
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把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地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三)剪纸的造型手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
(四)剪纸的刻法
阳刻: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线线相连,还要把形留住,形以外的剪去,称为正形。
阴刻:以块为主,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并且把形剪空,称为负形。
阴阳刻:阳刻与阴刻的结合。
(五)操作流程
1.印染纸张:传统中国剪纸艺人会使用刷子把纸张染成传统的中国红。
2.烫印:染色后的宣纸干了后通常会出现皱折的情况,需用一个温热的熨斗把皱的纸张熨平。
3.制作模板:使用铅笔把图案的轮廓勾勒出来。
4.烟熏模板:把染色准备好的一张纸张取来,将其弄湿润,然后在下面压上模板。模板一面朝向煤油灯,继而模板和没有覆上模板的地方都会被煤油灯的烟所熏黑。当纸张完全干燥了之后,把模板取下,然后就会留下煤油灯烟熏过的地方和没有熏到的被模板盖住的空白。这就是剪纸的样板。
5.堆垛:把剪纸的样板放在一小摞染好色的纸的上面,可以有20张左右,然后把它们封在一起。
6.剪纸:中国的剪纸艺人通常会选择那种长柄短刃的锋利剪刀,用其剪具有可见图形的那一张,这样其他的纸张都能同时剪好。首先是剪里面的花纹,其次是剪外面的边线。
(六)装裱形式
镜框装裱、纸版装裱、卷轴装裱、压胶装裱。
(七)象征意义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用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多种吉祥物,把约定俗成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寓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八)剪纸的应用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衣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四、采访结果分析
剪纸传承困难,现在的剪纸艺人的年龄普遍过大,没有新人加入,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创新能力也很低,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五、结论
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面对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同时,通过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唤起人们内心对传统文明的责任感和伟大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让我们高擎传统文化的火炬,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永不熄灭,也让文化百花园争奇斗艳,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