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区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215076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背景下,城乡规划的专业教育应该立足当今乃至未来的人才需要,注重对可持续发展观、创新力、理性力和协同力的提升,并且将这些能力的培养渗透到重要的设计课中.居住区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设计课,在居住区规划课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对可持续发展观和相关技术方法的介绍,课程内容上从传统任务书型转向主题型以激发创新力,在课程设计中始终强调理性的规划设计方法,并通过对过程的控制提升学生的协同力.
其他文献
我是小肥猪,在松山下经营了一间书店,叫喜阅屋——喜阅屋是爸爸留给我的,我就住在店里的楼上,楼下则是卖书的地方.我很喜欢看书,也希望有更多的小朋友和我一样喜欢看书,所以我只卖童书.近年来,小孩子都爱打游戏机,不爱看书,我的生意愈来愈少,赚不到钱,店租也付不起,便向爸爸求助.
期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的生成有其内在的逻辑机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交织耦合是其理论逻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演进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镜鉴交互融合是其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前后实践发展中坚持目标导向又把握问题意识的良性互动是其实践逻辑.理论、历史、实践3个逻辑维度的有机统一造就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做出的兼具政治站位高度、理论发展深度、历史实践广度、人民情怀温度的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实践渊源与文化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继承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作风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把握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纪律性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创新理论为新征程做好理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立场为新征程提供价值指引;坚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敢于斗争为新征程提供方法指引;坚持求真务实、自我革命,以作风建设为新征程提供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体实践能力的"异化"以及建基于"利益论"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问题的始作俑者.空间生态正义思想的出场作为分析生态问题的对策性研究,试图重新界定空间场域内人类实践在处理和自然、社会共同体等关系时所应守持的生态正义意识.空间生态正义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共生共益、和谐圆融的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它对异质空间生发出的情感共鸣以及对生命共同体审美价值意蕴的探赜,都实现了美学层面生态意识的拓展.空间生态正义审美话语的引入不仅立足于生态—空间—美学三元辩证逻辑转化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逻辑的
侯建新的《中世纪与欧洲文明元规则》(《历史研究》2020年第3期,第155~178页)一发表我就读了,深受教益,于是就推荐给很多朋友,他们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的甚至不是学术中人,他们读了以后反响非常热烈,一致认为是一篇很有深度和分量的好文章.侯教授的文章激发了我许多思考,在这里想讲两个方面,一个是欧洲经验的独特性,另外一个是欧洲经验的普世性.侯教授这篇文章最重要的贡献是把欧洲/西方文明的一个最基本的内核非常清晰地揭示出来.文章指出从中世纪以来,欧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个人/个体为本位的社会.
期刊
在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崇高的重要性不只体现为对自然与自由的关联,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参与了纯粹审美判断的建构,因而有必要重新反思康德对崇高的演绎.通过分析第三批判中崇高的演绎过程,论文阐明了以下两点:第一,康德的追问最初指向的是"无限制"的形式的内涵.然而,从数学的崇高到力学的崇高,当这一形式由"绝对整体"转向"超感性的基底"时,"无限制"的形式其实就是主体自身的"心灵情调".对与意愿相关联的"强力"的分析,就其根本而言就是通过主体心灵与理性的结合来建构审美意义上的情感.第二,如果说对崇高的演绎呈现了情感之
马克思生态审美观是其生态哲学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已引起学界的持续关注和重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生产和理论创造,客观包含了独特的生态审美观意识或观念,这是由马克思所具有的完善的共产主义理想愿景,立足于改造和变革现实的实践哲学,以及科学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维等"人类共同体"思想和理论的合力造就和决定的.马克思生态审美观集中体现在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的"自然的复活""异化的积极扬弃"和"彻底的自然主义与彻底的人道主义的同一"等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中,它所包含的生态审美观
在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审美实践与经济活动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审美逐渐成为可资本化的对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审美资本不断介入日常生活中,使得经济和审美完成了融合,并对当代的文化艺术生产及大众审美品味的建构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审美资本也给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它对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可能会消解审美的内在特质.为此,学者需要引导审美资本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发挥其对审美的正向作用,避免其陷入"商品拜物教"的负面价值上.
在西周人的观念中,祖先死后以类似灵魂的状态居于"上",并可降临人间.灵魂观念在西周时代已萌芽.金文"严在上"表现祖先在"上"对"帝"(或先王)恭敬的状态,"異在下"则形容祖先降临人间时盛大美好的样子.金文及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等揭示出西周"死后世界"存在层级秩序:先王、贵族祖先与"帝"均在"上".先王奔走于"帝廷",与"帝"联系密切;其他祖先则居于先王之所,直接侍奉先王.春秋"死后世界"秩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下""下都""下土"及"黄泉"等概念的流行,显示出春秋死后居所的复杂性.作为"死后世界"的"上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建设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有着重要的价值地位.建党精神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价值原则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目标辩证统一的基础上,确立人民主体价值生成的基本向度,指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价值动力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性、实践性价值力量.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总体性、丰富性价值构成,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价值高地,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精神价值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