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来源 :材料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80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过度消耗导致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趋严重.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环境友好、大规模且高效的储能装置来持续性地获取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而在各种储能技术中,二次电池因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和成本低廉等优点而最具研发前景.与研究广泛的锂离子电池相比,镁离子电池理论上能够提供更多的电子,其容量是锂离子电池的2~3倍,且镁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无毒、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镁离子电池被认为是便携式设备和重载能源设备的一个有前途的候选产品.自2000年初一个成功的镁离子电池原型出现后,研究人员对镁离子电池展开了大量研究.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可充镁离子电池(RMBs)的商业化发展.由于Mg2+具有高电荷密度、强的极化效应和缓慢的扩散动力学,开发出符合目前商业需求的正极材料仍是一个巨大挑战.RMBs正极材料主要包括过渡金属硫化物、过渡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型化合物和普鲁士蓝类似物等.过渡金属硫化物结构刚性较小,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不容易产生结构坍塌,但其存在离子捕获效应及缓慢的扩散动力学等缺陷.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比硫化物更高的电压,但该材料的结构刚性较大,循环性能差.具有介孔结构的聚阴离子型化合物有利于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但其导电性有待提高.具有开放可调结构的普鲁士蓝类似物有利于Mg2+的快速脱嵌,但其与水性电解质的相容性较差.近年来,国内外对RMBs正极材料的研究报道显著增加,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研究人员主要从纳米化、结构调整、掺杂改性及包覆改性等方面进行材料的优化设计.本文主要对各种类的RMBs正极材料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括,包括其晶体结构、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未来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合成高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的RMBs正极材料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针对乏燃料后处理产生的高放废液中具有镧系元素(Ln)和过渡金属元素(Mo)含量较高的特点,本实验开发了一种以钼酸钙和钙钛锆石为主晶相的硼硅酸盐玻璃陶瓷固化体,并研究了Nd2 O3含量(0% ~5%,摩尔分数,下同)对玻璃陶瓷固化体的物相组成、形貌结构和抗浸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d2 O3含量为0% ~3%的固化体仅含均匀分布在玻璃基质中的钼酸钙和钙钛锆石两种晶相;随Nd2 O3含量增加,固化体的BO4向BO3转变,玻璃陶瓷固化体的体积密度和氧堆积密度逐渐增加,结构变得更加致密;产品一致性测试(PCT)
目前测定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常规方法是酚酞酒精法(以质量分数为1%的酚酞酒精溶液为显色剂),它能确定混凝土中pH值小于10的完全碳化区域.混凝土的部分碳化区(PCZ)介于完全碳化区(FCZ)和未碳化区(NCZ)之间,其孔溶液碱度因碳化pH值下降至小于11.5时会导致钢筋钝化膜失稳,影响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但常规碳化深度测定方法检测不出这一区域,因此未能完整反映混凝土实际碳化损伤.本工作探索了逐层磨粉测定混凝土pH值以确定混凝土碳化深度的方法,测试了碳化7 d、14 d、28 d和56 d混凝土中FCZ和PCZ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润滑油脂难以满足高温工况下零部件的润滑需求,三元MAX相层状陶瓷材料作为一种具有自润滑性能的新型材料,在高温耐磨自润滑领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MAX相材料自润滑原理为:在摩擦力、热作用力下,M位和A位元素扩散至材料的表面并与环境中的氧气结合,持续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润滑膜,该润滑膜能有效地降低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目前,通过试验合成的MAX相已多达80余种,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体系为钛硅碳及其复合材料、钛铝碳及其复合材料和铬铝碳及其复合材料.本文主要介绍了MAX相材料及
为获得摩擦学性能优良的金属-陶瓷复合涂层,采用冷喷涂技术在铜合金上制备了不同陶瓷含量的Cu-Ti3SiC2复合涂层.通过扫描电镜、纳米压痕仪、电子万能试验机、往复式摩擦试验机等对不同陶瓷含量的Cu-Ti3SiC2复合涂层进行了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表征、分析.研究发现,Cu-Ti3SiC2复合涂层与对7075铝合金干摩擦过程中的主要磨损机制是粘着磨损,耐磨性能较好的涂层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具备较好的力学性能,抗塑性变形能力较强;二是Ti3SiC2含量较高,可有效减少摩擦过程中Al的粘着.陶瓷含量
在冷轧过程中,轧辊表面镀层的应力分布是影响镀层服役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本工作基于冷轧工况,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BAQUS建立了轧辊和板材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针对冶金轧辊用复合电镀涂层,结合弹塑性变形等相关理论,系统研究了镀层的厚度、弹性模量及摩擦系数对轧辊-镀层界面应力分布及大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镀层厚度在20~80μm时,随着镀层厚度的增大,轧辊-镀层界面峰值应力逐渐减小,当镀层厚度大于60μm时界面峰值应力又略有增加,镀层磨损量显著降低,网格破损现象得到明显改善;镀层弹性模量在200~600
金刚石感应钎涂过程对钢基体组织和性能有较大影响,钎涂后热处理是提高基体性能的重要手段,但对涂层也有较大影响.采用高温金相显微镜、SEM、XRD、硬度试验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钎涂后热处理工艺对感应钎涂镍基合金组织演变及硬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钎涂后的NiCrSiB钎涂层组织主要由Ni固溶体、CrB、Ni3 Si、Ni3 B和Ni-Ni3 Si共晶组成;淬火处理后,Ni3 Si-Ni固溶体共晶数量减少,尺寸减小,CrB出现一定程度的长大,且整体Ni3 Si含量降低;回火处理后,NiCrSiB钎涂层组织晶界
本工作以单晶硅为衬底、四(二甲氨基)锡和水为前驱体,研究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氧化锡薄膜的工艺及其光学和电学性能,并将其应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通过调节基底温度,详细研究了沉积温度对SnO2薄膜的沉积速率、电学、光学等特性的影响,采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辅助验证SnO2薄膜的性能.研究发现,随着基底温度的升高,沉积速率逐渐下降,原子层沉积的温度窗口在120~250℃;折射率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带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沉积温度越高,表面氧空位缺陷浓度越大.SnO2薄膜的工艺温度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有较大影响
生物炭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质,常被用来提高土壤肥力,解决越发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然而,现有的大多数研究往往忽略了生物炭的添加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这严重妨碍了对生物炭作用下土壤肥力变化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准确评估.因此,本文就生物炭对各类土壤酶的作用及其机理展开了系统的讨论,重点关注生物炭的溶出物质(如(重)金属、溶解性有机质、多环芳烃等)及颗粒本身(如表面官能团、环境持久性自由基等)与土壤酶的直接作用,并剖析了生物炭通过作用于土壤微生物而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机制,从而提出正确认识生物炭存在的环境风险并对其进行系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广泛的发展潜力,但其强度和塑性比轻质结构材料铝合金低,限制了镁合金的应用.合金化是提高镁合金力学性能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加入适当的合金元素,来改善镁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如常见的ZK系、AZ系等变形镁合金具有优异的成型性能,但由于其室温和高温强度仍然较低,限制了ZK系、AZ系镁合金的适用范围.稀土元素Sm在Mg中有较高的固溶度,且随着温度降低,其固溶度减小,形成了过饱和的固溶体,时效处理后析出耐热性能好的含Sm的析出相,强化Mg基体;因此Mg-Sm系镁合金具有良好的固
非晶合金具有许多优于传统合金的性能,而具有纳米晶结构的非晶合金材料的许多特性与传统的晶态合金材料和非晶态合金材料有着根本的不同.铁基非晶合金作为应用最广泛的非晶合金体系之一,通过热处理获得的具有纳米晶结构的合金具有更加优异的软磁性能,而这种高性能的功能合金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是21世纪信息、生物、能源、环保、空间与高技术领域重点发展的绿色产品.为了获得具备更多优异性能的纳米晶合金材料,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研究了元素的替代对纳米晶合金的影响.然而,当前对于纳米晶合金的研究仅局限于铁基非晶合金,并未探索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