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京城女子服饰风尚的传播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985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前期京城满汉内外城分居,女子服饰风尚主要有满族和汉族两种服饰风格,本文通过宫廷传播、商业的发展、公共社交行为几个角度,揭示当时的京城女子服饰风尚传播的具体路径,来探寻满汉女子服饰风尚互为交融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京城;服饰风尚;传播
  满洲政权定鼎北京之时,北京城分为内外两城。同心包围的三座城,称为内城。内城由紫禁城、皇城和大城组成。紫禁城居住着皇帝及其家眷和供他们使唤的宦官宫女,紫禁城外的皇城则主要居住内务府的各署衙和内务府三旗,皇城外的大城则是居住八旗禁旅的地方。外城在大城的南面,居住着汉官、士子和百工商贾、医卜娼优、佣夫走卒。清朝在顺治五年、六年间,对内城进行清理,汉族除旗人外无论官、民都强制迁至外城。独特的满汉分开居住政策,导致了内外城服饰的不同风貌。
  清初实行了极为严酷的剃发易服政策,汉族的男子也要遵从满俗满式长袍,剃额前发。《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由于汉族的服饰文化悠远,甚至与伦理道德观紧密相连,所以满族的这一政策遭到了汉族民众的强烈反对,甚至导致了江南多起屠城事件的发生,为了维护并不稳固的政权,在清初汉臣金之俊荐言下,统治者对民间服饰的政策有所松动,遂汉族女子可以保留前朝的服饰特色。这就使得内外城女子的服饰在清初大相径庭。内城无论男女,皆着旗装、辫发盘髻。外城女子则宽袍大袖,上襦下裳,博鬓云髻。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城的服饰差异有逐渐缩小的趋势,甚至最内圈的紫禁城内的皇室服饰,都受到外城服饰的影响。这无疑与京城内的女子服饰风尚的传播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解析在一个等级制度森严、满汉隔离居住的京城,女子服饰风尚是如何传播,继而影响她们的服饰形态的。
  1 以紫禁城为中心的服饰风尚的传播
  紫禁城是帝王的家,其是一个往来森严的比较封闭的空间,城内的妃嫔下人是不能随便出入的。正是在这样一个空间内,帝王是人人想要讨好的“主子”,帝王的审美情趣极大的左右了宫中人们的服饰风尚,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①。比如康熙早年服饰一再申斥“一应服食、俱从节俭”,从传世孝诚仁皇后的常服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服饰朴素无华,一如康熙皇帝的厉行节俭的主张。实际上,帝王的服饰主张,不仅对宫廷女子,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巨大垂范效应的。帝王对服饰的喜好,通过各种赏赐、宫廷内部的工匠与民间工匠的流通逐渐向外传播。
  首先是赏赐的传播作用。“夫赏罚二者,人君治天下之大柄也。”②清朝的帝王像历代的帝王一样,每逢有庆典节日,经常大犒群臣。赏赐单册上最为明显的就是缎匹及各种服饰。帝王所赏赐缎匹、服饰,往往工艺精美,材料上乘,体现皇家服饰的风格。赏赐服饰按照社会结构基本按照由上而下,由北及南逐渐扩散。
  除了物的流动导致的信息传播,服饰风尚的传播还要有工艺上的支持。由于古代服饰制作的手工艺性,工匠的流动性恰恰推动的宫廷服饰风尚传播的实现。清朝宫廷生产机构的匠人组成是很复杂的,其中匠役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则为旗匠,二则为南匠,三则为招募的民间匠人。后两种匠人比较自由的人身自由当然影响了宫廷服饰工艺的传播,具有极强的人身附属关系、人数最多、流动性最差的第三种匠人对宫廷外的影响往往被人忽视。实际上旗匠对京城民间服饰工艺的影响不小。旗匠的居住地是京城,他们出入皇宫相对里面的后妃要容易得多,出于各种原因,很容易与宫廷外的社会产生联系,从而将宫廷中的服饰风尚及其制作工艺向民间传播。因此女子服饰所谓“京样”,往往代表着具有满族华丽风格的式样。工匠的流动,无疑客观上起到了准确的传播宫中服饰的形式和工艺的作用。
  2 商业影响下的服饰风尚的传播
  清朝是不允许八旗士兵和贵族经商的,旨在维护他们尚武的传统。所以,清初商业主要聚集在外城。但实际上,康熙朝开始,内外城的居民开始满汉通产,内城外城的店铺都异常的热闹。康熙五十九年朝鲜使臣在《庚子燕行杂识》中这样写到:“市肆,北京正阳门外最盛,鼓楼街再次之……而大抵市楼华饰,亦北京为最。③”店铺的生意越兴隆,其对京城服饰风尚的影响则越大。
  还有一些店铺是专门加工服饰的各种手工作坊。这些作坊往往带有一些手工业者本人及本地的风尚特色。作坊铺往往在自己的产品上打上独特的标志,以表示产品的生产者。不同的店铺的手艺高低、艺术特点,往往经由市井中的消费和口口相传形成共识,并且在特定的消费群体中形成特有的服饰风格。这些作坊便成为一个个服饰样式的引领者。尤其是工艺性较强不宜居家手工制作的服饰用品,如金银簪子、珠玉鞋帽、遮眉勒子等体现最为明显。
  3 公共社交与服饰风尚的传播
  清代的公共社交生活是极其丰富的,包括商人、官宦之间的宴请游玩,酒楼妓院的消费等,甚至是礼处深闺的女子,也是有很多社交活动的。实际上,由于女子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使得其必须以保证自己的性吸引力来获得必要的利益,这就使得女子成为服饰风尚最主要的追逐者。在各种庙会、岁时节日和郊野时的游玩,都可以看到穿着美丽衣服的满汉女子的身影。“上自大内后妃、中使及王公缙绅,下迄庶民,每际四月,则进香赛会者,车马络绎,不绝而道。”④妇人们将最新颖、美丽的衣服穿着在自己的身上,在借助服饰来体现自己的身段和容貌的同时,也渴望体现自己的地位、品味来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赏,以此获得内心的自我认同感和优越感。此时服饰作为一种富有复杂内涵的符号,以最为显而易见的方式迅速在人际间进行传播。当然,新颖的服饰对性吸引力提高是这种追求的强大动力。当服饰风尚被广泛传播的时候,人们又需要新的服饰样式来取得与众不同的效果,从而形成服饰风尚的不断推陈出新。满汉服饰的风尚也以这种方式互相影响着。当然,限于经济条件,在服饰的材质上,往往略有变动、替代。李渔在《闲情偶寄》当中,生动描述了这一过程。“乃近世贫贱之家,往往效颦于富贵,见富贵者偶尚绮罗,则耻布帛为贱,必觅绮罗以肖之;见富贵者单崇珠翠,则鄙金玉为常,而假珠翠以代之。事事皆然,习以成性”。可见服饰风尚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有材料替代的特点。
  4 结语
  在清前期的京城,宫廷女子服饰风尚主要对满族女子服饰具有绝对的引领作用,对满汉皆有的垂范效应的只体现在服饰装饰风格上。在款式上,汉族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成为汉族女子服饰款式的风尚高地,极大地影响了京城汉族女子服饰的形态。满汉女子服饰风尚在清前期的京城社会通过物质奖励、社会交往和人口的流动,在政治、经济生活制约颇多的京城社会交互传播,最终形成交融之势。
  注释:①“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源自《墨子·兼爱中》的描述,后马廖在《上长乐宫以劝成德政疏》里,比喻当权者的爱好引导时尚潮流时,使用了“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的句子。《后汉书·马廖传》中变为:“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后人往往将文中的“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②黄训.名臣经济录(卷一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21页.
  ③庚子燕行杂识[M].燕行录全集.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11(35):334.
  ④和邦额.夜谈随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254.
其他文献
【摘 要】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提高写作能力更是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目标。综观当下习作教学存在的课程无课标、教学无课本、内容无序列、教学无方法等“多无”现象,本研究重点针对“教学无方法”,结合习作教学的特点,从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阐述小学习作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 习作 教学 策略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儿童时期是最天真烂漫的时期,儿童的生活以游戏为主导,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从而帮助儿童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只有不断创新游戏,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将游戏教育融入到新时期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来。本文将讨论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活动的创新策略等有关问题。  【关键词】游戏
摘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同情、厌恶、恐惧等错综复杂的情感,人们也常常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感情,所以在中西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表达方式。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语言中的词汇表达方式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差异,研究了导致文化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
摘 要:男装从未远离时装潮流且多数男装设计感远比女装更为敏锐,更具革新精神。男装设计以其理想的形式典范始终超越女装确立标准。男性气质审美已从传统的模式化中解脱出来,越来越多的女性化元素应用到现代男装设计中,同时不谋而合的呼应了后现代主义的男装潮流趋势。  关键词:男装;变革;廓形;装饰  1 男装设计的含义  1.1 男装设计的概念  男装设计主要指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现代男装的设计
【摘 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来讲思维能力强的幼儿,语言表达则顺畅自然。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一生的发展。可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幼儿 语言表达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9.194   一、创设语言表达环境   《幼儿教育指导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