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绝望·复仇——《孤独者》的孤独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觉醒的知识分子魏连殳,在现实中自身的身份遭到认同危机和模糊化的同时,精神、心理、身体也从渺茫的希望中走向了惨痛绝望,进而向着自身和社会展开了双重的复仇。魏连殳的孤独和悲剧并不是个人的,而是"五四"知识分子群体性的写照,更是鲁迅的自我隐喻。
其他文献
《孤独者》的“我”告别魏连殳尸体的情节位于小说结尾处,过去的研究仅把它视为写实性的对一种悲剧后果的呈现。这其实是全篇点明主题的最主要象征,其原型来自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所写查拉图斯特拉背走绳演员的尸体下山。两个作品的情节模式高度相似,寓意结构相同。《孤独者》与《野草》中《影的告别》《墓碣文》等作品一样,都是把所表现人物的部分自我象征化,并且戏剧性地展开人物与自我化身之间的对话和潜对话。《
由于传统粗放农业多以大量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高效的现代集约型农业所替代。加之我国经济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园区便应运而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领下,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数量、规模虽不断扩增,但发展、运行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园区内涉农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科研机构科研绩效不足等,其根本原因是涉农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欠缺合作,致使本就匮乏的技术创新资源分散,难以
<正>安全生产是发电企业的核心要求,安全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人身、设备及运行安全。在工业4.0的大环境下,“互联网+”在发电行业的应用成为大趋势,电力企业在信息化的推动下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创新。发电企业围绕企业安全、运行、检修等业务主题,以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手段,推进智慧电厂建设,助力发电企业适应行业发展新常态,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
期刊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无法生育的人群提供了拥有子女的机会,但是由于其对传统伦理提出了巨大挑战,至今仍是国际社会中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之一,跨国代孕亲子关系问题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对象。由于不同国家在代孕问题上的立场各异,因此国际社会对此问题抱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即允许代孕、有限允许代孕以及完全禁止代孕。在允许代孕的国家,意向父母可以依据该国法律的规定,与代孕儿童合法的建立亲子关系,这客观上诱使禁止代孕或者有
落实第九次语文课程改革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是新时代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在这一新背景下,语文课堂要走出"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注重"导"而不重视"学"、注重"学"的知识而不重视素养等误区,以"学案"为载体,设计"学案"自主学习单和合作学习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设计"导"环节,以"学"定"导";设计"展"环节,注重交流与共享。"学""导""展""评"共同构建高效的语文"学导课堂"教学模式,让语文学
鲁迅的《孤独者》与《彷徨》中多篇小说共享着第一人称叙事的文本特征,但在相似的形式构造中,《孤独者》更多地呈现出方向感的获得,并最终暗示了挣脱“彷徨”的可能。在小说内部,这一过程具体落实为反讽的生成和消隐,借由魏连殳对叙述权力的让渡和“我”的识别,两者得以挣脱平行互辩的结构性关系,进而获得了审视、叙述和告别“旧我”的可能。同时,这一过程又和同时期写作的《野草》诸篇对“内部之生活”从“拓进”到“远离”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所孕育而生的现代诗潮中,朦胧诗派的发展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朦胧诗的诞生标志着人们现代意识的觉醒,立足于社会现实之上探寻自我存在的价值。本文主要以顾城的朦胧诗作为出发点,对诗作的社会批判性进行分析,讨论顾城的社会经历对创作的影响,从而探寻自我意识的体现,通过诗歌中蕴含的意象分析其存在的社会批判性价值。
<正>一、引言智慧电厂是国家倡导"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大背景下,通过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发电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智慧生产、智慧经营和智慧管理,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新一代电厂形态。建设智慧电厂,是发电企业适应行业发展新常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智慧电厂建设在国内外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会议
核心素养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引起了广泛关注。高中现代散文以其自身特性与情境教学法巧妙融合,为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效支撑。就当前高中现代散文的情境教学现状而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和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特点,并依托高中学段的基本学情,可设置多角度挖掘文本内涵、设计浸润式文学体验、深化思维培养以及建构审美认知与评价等多种策略,以达到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