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 高血压病各期微循环观测结果的主成分分析

来源 :微循环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qi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描述甲襞微循环的指标有16个, 不同指标之间往往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有可能用较少的起主要支配作用的综合指标把存在于各原始指标中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 这些综合指标既能反映原始指标所包含的主要信息, 它们彼此之间又是无关的. 方法: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高血压一期、二期、三期的甲襞微循环观测指标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般主成分分析时以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标准, 通常累积贡献率达到70%以上即认为分析结果比较满意, 以此时的主成分数目为最终分析结果. 结果: 高血压病各期的微循环改变特征并不相同, 在高血压一期, 主要以血管清晰度和血液流态的改变为主, 如血管清晰度、流速、红细胞聚集、白细胞数、乳头下静脉丛等. 在高血压二期, 大部分指标均有明显改变, 如管袢数、管袢型态、流速、细胞聚集、白细胞数、白微栓血色、渗出、乳头下静脉丛、乳头、汗腺导管. 在高血压三期则主要以微血管形态和血管运动性为主, 如清晰度、流速、血管运动性、红细胞聚集、乳头. 其中流速、红细胞聚集的影响在高血压不同分期时均出现, 说明它们的改变始终伴随着高血压病的发展. 结论: 通过主成分分析, 所以从高血压病临床微循环观测的大量数据中提取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将高血压各期的微循环特征用较少的指标表示出来, 同时也认识到在疾病的不同病程阶段微循环的各项指标的贡献不同, 同一指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贡献率也不同. 在上述的高血压三个不同病程分期的主成分分析中, 累积贡献率均达到或是接近了70%.rn
其他文献
目的: 重症休克时微血管失去对升压制剂的反应性, 血压下降且不易回升, 带来重要生命器官灌流量减少, 它是导致重症休克难以治疗和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这一现象属于微循环衰
目的: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其致病因素多种, 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而通过TNF-α作用于内皮细胞(EC)后, 观察单核细胞
目的: 探讨环核苷酸(cAMP/cGMP)对心肌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调节中的作用, 为心肌肥大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将Wistar乳鼠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容量或压力超负荷患者心肌肥大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方法: 本项研究心肌肥大病人32例, 均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和
目的: 大量的研究已证明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细胞的功能改变.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其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起主要作
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AS)早期病变易发生于动脉分叉及动脉弯曲处, 推测与血液流动方式有关: 此处血流呈低切应力摆动方式, 血管其它部位的血流呈稳层流方式. 单核细胞粘附于血
目的: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具有多向性调节作用的蛋白分子, 存在于胞浆中, 一旦活化则可转位进胞核中与目标基因启动区域中特定序列结合而调控基因的转录. 在血管内皮细胞
目的: 高脂血症(特别是高胆固醇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血液流动性异常, 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 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进而引起新
目的: 观察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AM-1、 VCAM-1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质(MCP-1)表达的影响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 以人静脉内皮细胞(HUVEC), 作观测
目的: 探讨重组葡激酶对脑微血管白血栓的溶栓效果. 方法: 将44只金黄地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尿激酶对照组和3个重组葡激酶试验组(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9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