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最为人称道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以一个孩子(小弗郎士)的见闻作为叙事视角,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小说以其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许多国家的中小学都把它作为经典课文,近代一百多年中倍受侵略的中国更是如此。
对作者都德的研究及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育专家和中学语文教师的入门话题,甚至对小说主人公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但对爱国主义的主题却是公认的,对小说的艺术成就的探究也是百花齐放,在这里笔者提出一个一直被误解或者说被忽视的问题:“最后一课”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吗?
大多数读者甚至教了许多遍的语文教师看到这个问题肯定都认为笔者故弄玄虚,“最后一课”肯定就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不错,原文中的的确确这样写道:“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
这里的“最后一课”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堂课么,“法语课”又该怎样理解,和我们经常说的语文课、英语课一样么,只要认真研读原文,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看似正确的答案其实是不合情理的,最后一课既不是最后一堂课,也不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首先,从上课时间上看,本文明明是写了一个上午的课,而不是一堂课。文章开头写到“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尽管去的很晚,但毕竟是早晨上学,普鲁士士兵在操练,况且“我”到校时韩麦尔先生和同学们都在等我,说明还没有上课。再看文章结束部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显然这时已经是中午放学时候了。从早晨上学到中午放学,分明是整整一个上午的课,怎么能说是一堂课呢?
其次,从实际上课的节次和教学内容上看,那天上午的课也决不是一堂。先是韩麦尔先生提问分词,并借机责备我的偷懒,反省自己以往的行为。
“我不责备你,我的小弗朗士,你可能受够了惩罚……事情就是如此。每天,我们都对自己说:算了吧!我有的是时间。我明天再学。现在,你知道出了什么事……唉!我们阿尔萨斯人的最大不幸就是把教育拖延到明天。现在,那些人有权利对我们说:‘怎么!你们声称自己是法国人,可你们即不会说也不会写你们的语言!’……我可怜的小弗朗士,造成所有这一切,责任最大的并不是你。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你们的父母没有尽心让你们好好读书。他们宁愿把你们打发到田里或纱厂里去干活,为的是多挣几个钱。我自己呢,难道我一点也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也是经常让你们到我的花园浇水以此代替学习吗?当我想钓鳟鱼的时候,我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你们放假吗?”
这里韩麦尔先生借机对小弗朗士及其他同学包括镇上的人进行一番爱国主义演讲,接着“翻开书讲语法,即语法课。”“韩麦尔先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法语语法课。”“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可以想象,在18世纪的一个德法交接处的一个偏僻小镇,一所非常简陋的学校里,可能只有韩麦尔先生这样一位教师,这位教师在这里已经生活、工作了40年,本着对法语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法国的热爱,把它的生命和这片土地,和他的祖国,他的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现在却被迫离开讲台,离开可爱的学生,离开他工作40年的学校,是何等的悲哀,何等的不幸!尽管如此,“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作者在这里用了“今天的功课”而不是这堂课,可见今天的功课指在是最后一个上午的所有课程,而不是一堂课。
从上文这些叙述来看,就算开始的背分词和语法课紧密相连算作一堂课,最后教初级班的课似乎也可以不计在内的话,那天上午,作为学生的“我”(小弗郎士)至少上了三堂课,即一堂语法课、一堂习字课、一堂历史课;韩麦尔先生至少应该上了四堂课,除了给我们上了三堂课外,还给初级班上了一堂拼读课。而把三堂课或四堂课硬说成是一堂课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更令人费解的是:如果说语法课,习字课是法语课的组成部分尚能被接受,那么,历史课怎么也变成了法语课了呢?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应该从小说的结构形式,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来解读。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历史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作者用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的“最后一课”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小说重点描写的不是最后一课的内容,提问了哪些分词,讲了哪些语法,学习了哪些历史,作者描写的重点是在“最后一课”里,以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是怎样在血的事实面前,通过韩麦尔先生的启发教育完成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而不是最后一课的具体内容。事实上,最后一课,从那天早晨上学的路上就已经开始,普鲁士兵的操练,布告牌前边的人们,“我”的心理活动已经为最后一课埋下了伏笔,异族统治者强行施教德语,表明它对阿尔萨斯、洛林人民的奴役加深了,民族矛盾激化了,这就更加激发了小弗郎士、韩麦尔老师以及郝叟老人的爱国热情,他们崇高感人的爱国形象跃然纸上。爱国主义的主题,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充分揭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一个上午的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爱国主义红线贯穿始终的,韩麦尔先生的讲课,处处贯穿着对法语的热爱,对法国的热爱,“我”的行为,从迟到,想逃学,不爱学习,到认识到法语的好处,爱国主义的思想具体表现在对法语的热爱。文章最后写道,“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最后一课”的结束,情节发展到高潮,爱国主义的主题在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中得到升华,并急转为尾声,“最后一课”结束了,然而它已经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法兰西一定会重获解放。所以,最后一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课,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一堂课。
我们不妨这样处理,最后一课并不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既不是最后一堂课,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语课,应是最后半天的以法语为教学语言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具体包括“我”上学路上的见闻、一堂法语语法课、一堂法语习字课、一堂法国历史课,和韩麦尔先生课前的演讲、分词提问,和最后教初级班的拼读及放学时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我们不妨说最后一课是小弗郎士为代表的小学生、以郝叟老头儿等代表的镇上的人在残酷的现实和韩麦尔先生的循循善诱下完成的最后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这里的一堂应理解为一次。同样的道理,文中两次出现的“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中的“堂”要么稍作改动,变成意义指向更明确的“次”,要么向学生讲明这里的“堂”应作“次”理解,否则就会引起歧义和误解。事实上,把最后一课理解为“最后半天的以法语为教学语言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即最后一次以法语为教学语言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这样的解读,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找到了突破口,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从目前的译文来看,如果仅仅从字面来理解,认为最后一课就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是会引起歧义甚至引起大家的误解,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初中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我们的教师能从对这“最后一课”的正确理解入手来探究学习这一课,即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
对作者都德的研究及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育专家和中学语文教师的入门话题,甚至对小说主人公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但对爱国主义的主题却是公认的,对小说的艺术成就的探究也是百花齐放,在这里笔者提出一个一直被误解或者说被忽视的问题:“最后一课”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吗?
大多数读者甚至教了许多遍的语文教师看到这个问题肯定都认为笔者故弄玄虚,“最后一课”肯定就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不错,原文中的的确确这样写道:“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
这里的“最后一课”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堂课么,“法语课”又该怎样理解,和我们经常说的语文课、英语课一样么,只要认真研读原文,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看似正确的答案其实是不合情理的,最后一课既不是最后一堂课,也不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首先,从上课时间上看,本文明明是写了一个上午的课,而不是一堂课。文章开头写到“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尽管去的很晚,但毕竟是早晨上学,普鲁士士兵在操练,况且“我”到校时韩麦尔先生和同学们都在等我,说明还没有上课。再看文章结束部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显然这时已经是中午放学时候了。从早晨上学到中午放学,分明是整整一个上午的课,怎么能说是一堂课呢?
其次,从实际上课的节次和教学内容上看,那天上午的课也决不是一堂。先是韩麦尔先生提问分词,并借机责备我的偷懒,反省自己以往的行为。
“我不责备你,我的小弗朗士,你可能受够了惩罚……事情就是如此。每天,我们都对自己说:算了吧!我有的是时间。我明天再学。现在,你知道出了什么事……唉!我们阿尔萨斯人的最大不幸就是把教育拖延到明天。现在,那些人有权利对我们说:‘怎么!你们声称自己是法国人,可你们即不会说也不会写你们的语言!’……我可怜的小弗朗士,造成所有这一切,责任最大的并不是你。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你们的父母没有尽心让你们好好读书。他们宁愿把你们打发到田里或纱厂里去干活,为的是多挣几个钱。我自己呢,难道我一点也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也是经常让你们到我的花园浇水以此代替学习吗?当我想钓鳟鱼的时候,我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你们放假吗?”
这里韩麦尔先生借机对小弗朗士及其他同学包括镇上的人进行一番爱国主义演讲,接着“翻开书讲语法,即语法课。”“韩麦尔先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法语语法课。”“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可以想象,在18世纪的一个德法交接处的一个偏僻小镇,一所非常简陋的学校里,可能只有韩麦尔先生这样一位教师,这位教师在这里已经生活、工作了40年,本着对法语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法国的热爱,把它的生命和这片土地,和他的祖国,他的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现在却被迫离开讲台,离开可爱的学生,离开他工作40年的学校,是何等的悲哀,何等的不幸!尽管如此,“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作者在这里用了“今天的功课”而不是这堂课,可见今天的功课指在是最后一个上午的所有课程,而不是一堂课。
从上文这些叙述来看,就算开始的背分词和语法课紧密相连算作一堂课,最后教初级班的课似乎也可以不计在内的话,那天上午,作为学生的“我”(小弗郎士)至少上了三堂课,即一堂语法课、一堂习字课、一堂历史课;韩麦尔先生至少应该上了四堂课,除了给我们上了三堂课外,还给初级班上了一堂拼读课。而把三堂课或四堂课硬说成是一堂课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更令人费解的是:如果说语法课,习字课是法语课的组成部分尚能被接受,那么,历史课怎么也变成了法语课了呢?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应该从小说的结构形式,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来解读。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历史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作者用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的“最后一课”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小说重点描写的不是最后一课的内容,提问了哪些分词,讲了哪些语法,学习了哪些历史,作者描写的重点是在“最后一课”里,以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是怎样在血的事实面前,通过韩麦尔先生的启发教育完成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而不是最后一课的具体内容。事实上,最后一课,从那天早晨上学的路上就已经开始,普鲁士兵的操练,布告牌前边的人们,“我”的心理活动已经为最后一课埋下了伏笔,异族统治者强行施教德语,表明它对阿尔萨斯、洛林人民的奴役加深了,民族矛盾激化了,这就更加激发了小弗郎士、韩麦尔老师以及郝叟老人的爱国热情,他们崇高感人的爱国形象跃然纸上。爱国主义的主题,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充分揭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一个上午的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爱国主义红线贯穿始终的,韩麦尔先生的讲课,处处贯穿着对法语的热爱,对法国的热爱,“我”的行为,从迟到,想逃学,不爱学习,到认识到法语的好处,爱国主义的思想具体表现在对法语的热爱。文章最后写道,“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最后一课”的结束,情节发展到高潮,爱国主义的主题在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中得到升华,并急转为尾声,“最后一课”结束了,然而它已经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法兰西一定会重获解放。所以,最后一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课,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一堂课。
我们不妨这样处理,最后一课并不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既不是最后一堂课,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语课,应是最后半天的以法语为教学语言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具体包括“我”上学路上的见闻、一堂法语语法课、一堂法语习字课、一堂法国历史课,和韩麦尔先生课前的演讲、分词提问,和最后教初级班的拼读及放学时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我们不妨说最后一课是小弗郎士为代表的小学生、以郝叟老头儿等代表的镇上的人在残酷的现实和韩麦尔先生的循循善诱下完成的最后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这里的一堂应理解为一次。同样的道理,文中两次出现的“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中的“堂”要么稍作改动,变成意义指向更明确的“次”,要么向学生讲明这里的“堂”应作“次”理解,否则就会引起歧义和误解。事实上,把最后一课理解为“最后半天的以法语为教学语言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即最后一次以法语为教学语言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这样的解读,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找到了突破口,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从目前的译文来看,如果仅仅从字面来理解,认为最后一课就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是会引起歧义甚至引起大家的误解,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初中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我们的教师能从对这“最后一课”的正确理解入手来探究学习这一课,即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