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件衣服=15千克大米”不能说明等式两边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871697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复习资料中都有下面这道不定项选择题:
  一件衣服=15千克大米。这个等式说明( )
  A.它们的使用价值相等
  B.它们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相等
  C.它们的价值量相等
  D.它们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有些资料给出的参考答案为C、D。笔者认为D项不能入选。选D项是一个理论误区,其原因在于没有准确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基本含义。
  我们知道,“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量相等。这里的“价值量”指的是“价值总量”,它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商品数量的乘积。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实体就是劳动,这里的“劳动”不是指“具体劳动”,而是指“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就是在一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有特定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为了一个特有的劳动结果而进行的劳动。例如,木匠做桌子,其劳动对象是木料,所用的工具是锯子、刨子、凿子、斧头等,操作方法是破料、刨光、凿眼、钉合等;裁缝做衣服,其劳动对象是布料,所用的工具是尺子、剪子、缝纫机等,操作方法是裁剪、码边、缝纫等。具体劳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们所能直接感知到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劳动的具体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抛开具体形式还有共同的东西,即,凡是劳动都要消耗人的劳动力,即花力气、费脑子。这种抛开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叫做“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包含在商品的内部,只能用头脑去理解它、把握它。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或者说包含在商品内部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由于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所形成的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各种商品在价值上才能进行比较,并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但应当明确,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种属性,绝不能误以为抽象劳动是在具体劳动以外的另一种劳动。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是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由于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同一力量的消耗,因此,“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们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论》第一卷第52页)“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出处同上)显然,马克思的上述论断表明了两点:
  第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是就同种商品而言的。
  第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生产一个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可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那些事先不需要掌握专门技巧和运用科学知识就能进行的劳动。比如砍柴的劳动,只要一个人身体发育正常都可以去做。而复杂劳动则必须掌握专门技巧和运用科学知识才能干得了。要获得这种知识和技巧,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训练,例如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等。在相同的时间内,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因此在商品交换中,复杂劳动要折合成简单劳动后才能进行比较。从整个社会看,决定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经验证明,这种简化是经常进行的。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确定的。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以后把各种劳动力直接当作简单劳动力,这样就省去了简化的麻烦。”(出处同上第58页)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说明: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量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指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时间。由于不同商品的劳动复杂程度不同,因而生产不同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两种劳动复杂程度不同的商品相交换,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不同,但价值总量应相同。而价值总量应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数量的乘积。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出处同上第52至53页)所以,等式“1件衣服=15千克大米”说明了:1件衣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千克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15倍,因而1件衣服能换15千克大米,而不是1件衣服换1千克大米。我们可以说等式表明两边商品的价值量相等,但认为等式两边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则是错误的。
  (责编 袁 妮)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标将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性,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语文教师 陶冶情操 美感体验    教育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迪
作为一名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构建理想课堂。理想课堂绝不是教师精心布设的“圈套”,有效教学也绝不是学生的随“师”起舞,而是要看教师能否做好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的服务,把学生视作一个生命整体,将其内在蕴藏的思想、情感、欲求、智能等宝贵的东西作为激发点,实现真正的人的教学。    一、打破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需求,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服务    任何知识经验、行为习惯都
课题:《哲学常识》(上)第84页第2题的讲评(原题见“附一”)。  [教学设计]  借用电视歌手大奖赛的形式,抽取一部分同学的答案为评判对象,让另外一部分同学根据给定标准打分,最后由教师总结,以期达到以下目的:1.使学生以评判者的新视角观察自己写出的答案,从而切身了解自己做主观题时的各种缺陷。2.通过共同评判、打分,对做主观题的要求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师:课后作业[试试]第2题,大家
【摘 要】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情景,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德育教育:立足科学教材,提炼出教材德育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科学中的合作实践活动,关注活动的道德细节;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德育和智育的连接点。  【关键词】 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德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德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讲授与德育的
作文教学历来是令教师头痛的事情。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两怕:一怕指导,二怕批改;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或者是有话也不知该如何说。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一、重视素材积累,解决“无米之炊”    从大量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缺少新鲜的素材,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为刚步入中学的学生,必须学会“找米下锅”。也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教学实践。  所谓“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教师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模式。该类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
【摘 要】 本文从思想品德课的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与歌曲本身特性的相通之处,从导入、衔接与结尾等三个方面进一步举例阐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歌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品德 音乐 歌曲 导入 衔接 结尾    认知是人智能的认识活动,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心理体验。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始终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不仅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依赖于物质等唯物主义思想;而且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同时意识又能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
班主任是崇高的,他的崇高就在于奉献和牺牲,虽然有太多辛酸苦辣,但却可以绽放出桃李满园的馨香。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除了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更要有一颗爱心。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注重用“爱”、用“心”去管理,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一、爱心,温暖心灵的阳光    勃朗宁说过:“把爱拿走,地球就是一座坟墓。”是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开启人们心扉的一把钥匙,情到之处,金石为开。爱心是一粒种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实施有效教学就是要摆脱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负效教学。那么怎样在音乐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创设“美”的情境,感染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学生所喜爱的美是直观的、外露的、最易引起主观心灵感应的。因此在创设“美”的情境时要注意投其所好,学生们喜欢什么,教师就给他们创设什么。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