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在儿童热性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_x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在儿童热性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方法:将选取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儿童热性惊厥患儿总计100例,根据患儿的入院时间不同进行相应的分组,其中早期进入急诊接受急救护理的50例患儿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设置为对照组,而选取进入急诊接受急救护理的另50例患儿实施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设置为研究组。对照两组患儿各症状消失与住院时间,护理前、后患儿家属的负性情绪评分、对患儿出现热性惊厥的应对方式,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比较。结果:研究组患儿热性惊厥、局部肌群强直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意识丧失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护理前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性情绪评分,差异无意义(P> 0.05)。护理后两组心理负性情绪均下降,其中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05)。在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对患儿出现热性惊厥的应对方式比较中发现,差异无意义(P> 0.05)。而在实施相关的护理干预后使两组患儿家属的积极性应对方式评分如面对、乐观、情感宣泄、依靠自我评分较护理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升高,且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更高,而在逃避、宿命、姑息、寻求支持等相对为消极的应对评分则较护理干预前明显的降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更低(P <0.05)。研究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总满意率更高(P <0.05)。结论:儿童热性惊厥急诊护理中,运用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的方法,可明显的缩短患儿高热惊厥、局部肌群强直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意识丧失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性情绪评分,有效的改变了患儿家属对于患儿出现高热惊厥的应对方式,从消极应对转变成积极应对,进而获得较高的患儿及其家属的对护理的满意率,效果理想。
其他文献
<正>“多动症”和“抽动症”就差一个字,却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很多家长常常混淆。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多动症和抽动症。多动症有哪些特征多动症学术名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AD代表注意力缺陷,HD代表多动障碍,多动症包含这两方面问题。目前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多动症被归类为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期刊
紫茎泽兰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是危害严重的入侵物种,目前没有理想的防除手段,如能资源化利用将有效推动其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紫茎泽兰微生物发酵前、后挥发油成分及其抑菌作用,为利用紫茎泽兰开发发酵饲料提供依据。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采用标准滤纸片法,研究挥发油对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最高人民法院于2021年3月25日正式公布《关于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解释》对我国国家赔偿法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来在适用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回应。然而,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过窄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的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拥有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民法典对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又进行了完善,扩充了其可请求赔偿的主体范围和权利内容范围。可以基于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内容进行反思和借鉴,结合行政活动
犯罪心理画像通过犯罪嫌疑人遗留在案发现场的痕迹、物证,利用心理学、行为学、侦查学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研判,最终刻画出嫌疑人的心理画像,为侦查工作提供侦查方向和范围。通过研究归纳式犯罪心理画像和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依据犯罪嫌心理痕迹分析研究其心理画像,从心理画像的理论基础入手对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具体适用的步骤与方法进行阐释,描述了犯罪心理画像在现场勘查、案情分析等不同环节的应用,提出犯罪心理画像在实践
目的 分析中药熏洗配合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福州市第八医院2017年1月—2019年4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1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中药熏洗配合针刺。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胫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运动、感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痰痂的影响。方法:按照数字随机对照方法分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6人),采用标准化气道护理操作程序,在糜蛋白酶的基础上,分别应用庆大霉素(对照组)以及氨溴索氯化钠注射液(实验组)气管内滴入,观察两组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痰痂形成的优劣。结果:实验组痰痂形成为占11.90%,而对照组痰痂形成占40.48%,实验组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并发症减少。结论:使用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中,我们通过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的亚急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模型,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治疗对P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进而研究EA对PD的治疗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旨在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