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这一年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jlus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7日,午后的广州,正是昏昏欲睡的时刻,东逸湾酒店的一间行政套房响起一个富有激情的声音,“巴菲特”、“经济学理论”“投资分两种,一种是为了利益,另一种是为了兴趣”……在座者不由得恍惚起来:这是一堂经济学理论课程吗?
  “经济学基本原理比较有意思是在于它的逻辑性……”
  这个声音听起来低沉至极,闷得就像从很低的地方传出来的——如果你直面过说话这个人身高的话,就会明白造成这种音效的原理(有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和声带的振动频率成反比)。32岁的姚明四平八稳地坐在沙发上,由于缺乏运动员时期的高强度训练,他在这一年大概增重了二十斤左右,肚子上的脂肪有些羞怯地从薄薄的衣服里探出些轮廓。当午的太阳,通过他身后的大落地窗折射进来一片金色的光芒,桌上的水果和茶杯呈三对三阵型摆放,我们一走到楼梯口,酒店经理亲自率一众服务员前来招呼,嘴角的弧线咧到了三分线外……考虑到坐在沙发上的那个人的吨位和气势,我们的到来更像是一次对某位金融界大亨的朝拜。
  这是姚明退役以来,第一次接受媒体的专访。谈到过去的一年,他时而和风细雨,时而咄咄逼人,时而和颜悦色,时而又使出浑身解数谈论他的慈善理念,作为一个多年以运动员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人,看来这一年他已经走出去很远。
  就在当天晚上,他还将出现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观看斯坦克维奇杯中国队对澳大利亚队的比赛,并为自己即将到来的一个新角色——伦敦奥运会央视解说员作准备。
  下一个理想
  姚明是在2011年7月20日那天宣布退役的,我至今对那个时刻记忆犹新。当时我在甘肃的一家酒店,泡着茶水,随手将电视切换到了体育频道。央视体育频道大概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拿出了各个机位,一众王牌记者出动的架势,人潮涌动,贵客云集,每一个镜头语言都诉说着热闹和依依不舍,猛一看还以为是某个外交大使的卸任仪式。
  我一直在想,这个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愣是把一个国家电视台搞成了姚频道的男人,还是当年那个坐在电视机前看NBA的瘦削男孩吗?
  1994年NBA总决赛第一次在中国转播,时年14岁的姚明在电视机前被吸引得目不转睛,这是一场休斯敦火箭和纽约尼克斯的比赛,那算得上是他生命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关于篮球的“开蒙”。也是姚明第一次见识休斯敦火箭当家明星奥拉朱旺的“梦幻脚步”,或许,进入NBA的梦想和奥拉朱旺的身影,此时便一起埋进了他的心里。
  18年后的今天,百度里面能够搜出100,000,000个关于姚明的新闻,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运动员,金融专家估计他的身价超过7亿美金,姚之队的发言人张弛说他们也作过相关的统计,“姚明在退役之后,关注点各方面有所下降,但是相对于同样退役的运动员来说,还是要高出许多。
  “不做运动员了,姚明现在至少还摆着四条路可以发展,一是上海男篮,二是姚基金,三是担当上海公共外交使者,四是政协。”张弛说。
  而按姚明自己的说法,“当你实现了第一个理想之后,就会有第二个理想出来,每个时期的理想不一样,我那个时候的理想已经实现了,现在有新的理想了。”
  我不由得想起了两年前的一天,邮箱里突然出现了一封署名“姚明”的电子邮件:
  这几天看了你在《中国新闻周刊》上面关于麻风岛的故事,很佩服你。敢去许多人不敢去的地方。我想之所以大家存有偏见,还是有不了解的因素。当然,现在的社会多少有些人情淡薄,像你故事里面的那些岛上的护理人员真不容易。
  这让我想起今年和基金会去四川的经历,那里还算不上太穷山恶水,但是想想自己的生活,真是一点抱怨的资格都没有了,唯有努力工作。最给我触动的是早上还在四川的山沟沟里面,周围的人们穿着??姑且算整洁吧,半夜回到上海,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星光灿烂。我用了14个小时。
  中国还要用多少年来拉近这14个小时的旅途呢。
  后来我才知道,这封邮件并非是“兴之所至”,那个时候的姚明,已经在计划着自己的退路。继买下上海东方大鲨鱼之后,他已经将“慈善”这个理想纳入了他的重点规划之中了。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姚明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姚基金”,率先捐出200万美元用于灾区学校的重建,同时,他又通过发起“姚基金慈善之旅”篮球赛,筹集了1355万元人民币,先后捐建了14所学校。
  但是,就在这时,姚明却停下了脚步,不再捐建新的学校,“我们目前的实力,慢慢把这14所做好,而不是急着扩充。(如果追求数量)我们今年14所了明年就得24所,后年50所,数字这个东西是没有止境的,你能做到13亿去?”
  关于他的理念,姚明讲了一个火箭前队友弗朗西斯的故事:弗朗西斯出生在休斯敦一个不太好的社区,他每年就会捐一万美金,不管大小,也不多捐,如果有人也捐当然更好,目的就是把这个社区管好。逢年过节给孩子们买很多礼物,送温暖。但如果在中国,很有可能就会有人说你怎么才捐这么些。姚明也跟着去陪孩子们玩过一次,钱是不多,但是他自己觉得很开心——“这个就做到了,不求外面对我的关注,我只求内心的平静。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将来的目标。”
  今年,“姚基金”的重点是组织篮球训练营,来自全国各地欠发达地区的47所学校的孩子将参与其中。基金会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教练指导和必要的篮球设施,同时邀请他们参加训练营和正规的篮球比赛。
  “量力而行。”这是姚明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一个词语。
  信念的能量
  “我觉得他这么多年始终没变的一点就是信念”,《体坛周报》副总编杨毅说。
  而我当初认识的姚明,看上去就是个普通青年。
  那是在1999-2000年赛季开始之前,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远远就看见一个消防梯似的个头移动过来了,如果忽略身高造成的轰动,那是个扎在人堆里找不出的普通少年,锅盖头,骨骼粗大,当我递过名片的时候,甚至有一片淡淡的红晕闪过他的脸颊。
  《新闻晨报》记者陈敏是第一个采访姚明的记者,当她接通姚明家里的电话时,姚明简直惊讶至极:还会有人采访我?虽然他个头已经是CBA联赛之中最高,但那个时候的他并没有被人看出太多的天赋,以至于有一次姚明的妈妈方凤娣问他有没有交女朋友的时候,他惆怅地回答:“像我这样的“三无”人员,不去考虑那些。”   许多资深球迷对2000年最深的印象,自然就是“姚王(姚明、王治郅)对决”,也有人会偶尔提及,那个瘦得像柴禾一样的姚明在篮下被挤得摔倒在地的砰砰之声。而资深篮球记者刘骁至今还记得,当他代表一本名不见经传的杂志找姚明出来拍照片,无论他怎样摆布,姚明都像个面团似的听话。
  而姚明在篮球上的远大抱负,却正是从2000年开始的。在当年的悉尼奥运会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体育媒体《体育画报》赋予了中国队王治郅、巴特尔和姚明“移动长城”的称号,这也是姚明第一次见识到美国“梦三队”的奥尼尔、奥拉朱旺、大卫?罗宾逊以及立陶宛的著名中锋萨博尼斯。
  “其实他早就希望是能够振臂一呼的,一开始他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2000年悉尼奥运会是让他改变最大的……他由此清楚自己能做到什么,从那个时候开始树立了远大的目标。”杨毅回忆说。
  2002那一年,姚明成为NBA首个缺席现场但当选的状元秀,同年参加在美国印弟安纳波利斯的世锦赛。其时队里都是像胡卫东、巩晓彬、刘玉栋这一拨“黄金一代”的老队员,“他那个时候已经有了更多的能量,只是他的资历还不够,胡卫东根本都不给他喂球……”
  而姚明从未因此而抱怨,或是消极怠工。他的韬光养晦,恐怕也正是从NBA开始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他是个很有天赋的球员”、“他是个很职业的人”、“这场比赛多亏了×××的带领”……此起彼伏,他总是能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即使那个闪光点躲在特别显眼的缺点后面,微乎其微。
  他低调而又有策略性地征服了历来张扬跋扈的美国人,以至于那些张嘴就来、爱放大炮的NBA球星,从最开始的奥尼尔到后来的阿泰斯特,包括“棒子”邦奇威尔斯这种传说中的刺头,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过姚明的不是。
  但是如果以为姚明就是个面面俱到、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许多人会跳出来反驳,告诉你他曾经也是头“怒吼的雄狮”。
  2004年雅典奥运会,溃败给西班牙后,姚明在走廊里面对记者的话筒表达了他对国家队极度的失望后,回到更衣室里,他继续对队友们怒吼:“别老想着回去当球星,在这儿谁都得拼命。还以为是在地方队,把自己当爷呢!把你们的架子都放下来,上去就得玩命啊。”
  如今,他对当年那样的处理方式颇有些后悔,“我那个时候还是太年轻??”不过如果时光倒流,昔日重现,“也许我还是会再怒吼一次”。
  再有就是2005年,中国男篮以87∶73力克西亚劲旅黎巴嫩队,率先挺进亚锦赛四强。姚明在比赛中下颚被对方中锋哈蒂布撞破。鲜血不停地渗出,面对熟视无睹的裁判,愤怒的小巨人一巴掌将手中粘满的血拍在记录台的桌子上,留下了一个清晰的手印。
  姚明的好朋友,央视解说于嘉认为这是他认识姚明十多年以来,最“爷们”的一次。
  对于他的“卧薪尝胆”,杨毅则说,“其实这才是他,他早就想发出声音,从前是知道自己力量不足,就攒着憋着,直到伺机而动,”他觉得某种程度上姚明比较像刘备。《三国演义》的主角,人称“刘皇叔”,一个怀有远大抱负,为了达到自己理想不畏艰难,忍辱负重的人物。
  于嘉则说姚明和他一样都是理想主义者。“就是梦想当中有个乌托邦,而且认定它一定会实现的,只要你努力。但是即使努力到最后发现没有这个乌托邦,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是白费的。”
  完美和不完美
  热爱历史小说,正是杨毅能够成为姚明朋友的原因。
  “姚明最重要的是喜欢看书,书是他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他从来不看闲书,历史书、经济学、商业理论的都看。他是个特别清楚自己将来目标的人。”在杨毅眼中,姚明的成功与他的自我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
  1999年,姚明还只不过是个上海队的普通队员,当杨毅第一次跨进姚明的宿舍,发现和其他队员不同的是,他床上摆的都是《三国》之类的书时,他当时就觉得这个孩子与众不同。
  于嘉则是从2001年开始知道姚明喜欢读书的,那一次姚明给他推荐了老舍的《我这一辈子》,此后多年,姚明陆续给于嘉推荐了不少的书。
  而经纪人章明基的形容则是:“姚明从来都不是普通的小男孩,包括他2002年进入NBA之前,他从来都是看得比别人远、想得比别人多。”
  姚明的几个朋友,记者杨毅、于嘉,经纪人沙伊峰,他们身上有个相似的特点:聪明——某种程度上,这似乎是他结交朋友的原则。
  于嘉说,姚明不仅仅是喜欢看书,在生活中,他是个求知欲望极为强烈的人。2000年尤因从纽约转会,姚明打电话来说没想到尤因那么大的腕还会看重钱,于嘉纠正他,“不对,是因为纽约先负了尤因”。姚明沉默地挂了电话,十分钟以后又打了过来,说他看了新闻,觉得于嘉说得对,然后开始继续讨论这件事情。
  “那个时候的姚明还没有我对NBA知道得多,但是像这种小事情,照理说他没有必要了解得那么清楚……”于嘉告诉我说。
  2009年买下上海队之后,为了提高自己对“商界”的认知,姚明又开始大量阅读商业方面的书籍,遇到任何不懂的问题,也积极地向懂行的人请教,于嘉的太太,从事金融工作的林早早就不止一次接到过这样的电话,“他每次都特别谦虚低调,恨不得就掏出笔来记录的样子。”
  “心灵鸡汤?是什么意思?”姚明又在对我问题中的一个词发问,翻阅过去的采访笔记,从“少数民族”的英语单词,到“目瞪口呆”成语的来源,到军事,到科技,只要有一个地方不是他百分之百了解的,他就会像一个求知的孩子一样打破砂锅问到底。
  “能够有为姚明工作的机会谁也不会放过”,张弛这样说。他曾是新华社的记者,也曾经在几家知名公关公司担任职业经理人,现在是“姚之队”的发言人,偶尔也充当着姚明的“秘书”,对于企业老板的魅力,他有很大发言权,“姚明是个非常自律的人,这是我在所有成功的人身上看到的。”
  即使他不是个身高2米26的大块头,即使他从不穿什么抢眼的奢侈品,现如今的他看上去也有着让人难忘的自信——他语调平缓,但讲到重点处富有激情,他擅长用那些调侃而贴切的比喻(比如他说“联赛是国家队的妈”)偶尔也会用些声东击西的小手段,当他说出大段大段冗长的演讲,那种话语里的幽默,和连绵的磅礴气势,足以将记者击倒,但他的答话并不是毫无逻辑,他只是在谈笑间,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性,将话题引向了他需要讲、他想讲的那一部分。   像这样队友口中的带头大哥,球迷心目中的篮球巨星,下属眼中的模范老板,朋友却屈指可数。
  杨毅说:“因为周围向他靠拢的人实在太多了,以他的地位,他很难去轻信别人,每天都有人努力接近他,向他展示最好的一面,想和他合作……”
  谈到友谊,自然不会忘记姚明接手上海东方俱乐部之后,和当年的队友,兄弟刘炜“反目”的事情。故事很简单,刘炜希望和姚明谈合同,而姚明告诉他,让你的经纪人来和我的经纪人谈。
  很多人都说“两个人都没有错,只是姚之队在用NBA的方式管理CBA。”
  据上海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队员告诉记者,风波之后,有一次在场馆的球员通道里,姚明和沙伊峰两个人迎面遇上,直到几乎擦肩而过的时候姚明才说了一句“我的联系方式变了,你去问刘炜”。
  但是姚明并不是“孤家寡人”,他是那种典型的上海好男人,和父母关系亲近,又心甘情愿将家庭事务管理权交给了媳妇——和他一样有着相似运动员经历的叶莉。女儿姚沁蕾出生以后,他的msn签名经常都是和孩子有关的内容,他也醉心于不断地将女儿照片传给朋友,夸耀“谢天谢地,孩子长得像妈妈”这种“幼稚”的举止。
  朋友们倒也并不觉得他是“完美”。比如他在朋友眼中节俭得至“抠门”的地步,当年已经年收入上千万美金的时候,他仍然会记得把每一笔开销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而且他似乎很不情愿为自己添置点什么阔气的装备,即使朋友多方建议,他也较劲地置之不理。
  杨毅说,在生活中姚明也有“不近人情”的一面:如果有什么他自己坚持的原则,那个时候和他怎么都说不通。比如他有一个多年的队友,有一次希望邀请他帮一个小学内部说几句话,鼓励下孩子们,他打死不愿意,并解释说如果我替你们录了,也会有别人找我,那就没完没了了——“实际上只是学校内部的,不会在电视上播,两个人就这个事掰了两个小时,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生命中不只有篮球
  “刚退下来的时候,有些不适应,还做过梦在场上打比赛,忘记对手是谁了,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那么一两次,看见男篮打比赛,一瞬间还能突然地觉得,我才32岁,就已经不在那个场地了……”
  录音笔安静地躺在那里,即使是姚明说到对过去的留恋,并且不免为此有些感叹的时候,它也忠实地记录下了穿插其中的若干段爽朗的笑声——它们迅猛而突兀,就像是中锋们不那么拿手的抢断。
  早从2009年那次的手术开始,很多人传说姚明也会退隐江湖。可是尽管姚明承认,他有“无数机会”开始自己的投资,开始写他的回忆录,享受他的人生,他依然坚持说,他从未想过要离开那个看起来很美、坐上去却并不舒服的位子。
  关于这个话题的最后一次长谈,是2009年在北京一个酒店的咖啡厅,他推心置腹地谈起了让自己崩溃的痛苦:“我感到,去年4月份时,我快要崩溃了。我跟火箭队说要回去一次,经纪人也站在我这边,帮我说服火箭队,火箭队当然有点担心,因为怕我的脚有反复。回来之后就看中医,经纪人就说,姚明就是在笼子里被关得太久了。”然后我恐怕永远都记得在那个豪华酒店的咖啡厅,他拄着那根像是残疾人用的拐杖,铁制的大鞋在地板上拖出刺啦啦的声音,他一字一顿地说:“生活中不是只有篮球的……”
  这,恐怕算是他在NBA之后遇到过的最大困难。
  于嘉说他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佩服姚明,就是在2000年上海队总决赛1比3输给八一的那一次,当时所有的记者全都跑到八一的场地那边了,他却看着姚明往场地另一边儿走,然后抱着他妈妈。他妈妈那天生日么。我问他说什么了,他也没跟我隐瞒,他说不好意思,我没给侬带个冠军回来。然后他妈就抱着他说,没事,没事。她说,“你打成这样,已经足够了”。
  “我当时就觉得,他真心知道在他心里什么最重要。”于嘉的总结让我想起姚明初进NBA时接受采访时的一个回答,当时有记者问他:“如果你在打一场NBA总决赛,叶莉需要你回来,不回来就失去她了,你怎么选?”姚明说:“回来。”
  更何况,姚明并不觉得自己的NBA生涯有什么遗憾。
  “不一定是总冠军戒指,我没有太纠结于这个。我能够想象,拿总冠军的时候,脑子会突然闪现奋斗的多少片断,怀念的是过去而不是现在,这些过去你都是经历过的,你只不过为了一个结局。”
  眼前的他还四平八稳地坐在那里,只是作为他的谈话对象,你得时刻打起精神,稍一分神有可能迅速成为他的打击对象,上一刻和颜悦色的对话顷刻之间已经转化成 “冷嘲热讽”——这倒是和在球场上一样,不倍加小心的对手,随时有可能被他逮着空给上一个雷霆之式的暴扣。
  姚明退役的这一年,中国男篮闯过了亚运会,拿下了斯坦克维奇杯,王治郅的表现依然像个追风少年一样生猛,易建联的球技和肌肉一样稳定,尽管外界带着种种的问号和质疑,但球迷终究还是慢慢习惯了这支“无姚”的中国队,而记者们也终于不会再拿“没有姚明,中国队以后怎么办?”这类的问题来烦鲍勃?邓华德(中国男篮国家队主教练)了。
  7月9日,伦敦奥运篮球落选赛结束,从落选赛中杀出重围的欧洲老牌劲旅俄罗斯被分到中国所在的B组,加上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英国等对手,中国队出线的形势一下子变得非常严峻。
  但是姚明不愿意就中国队的前景进行预测,他的运动员生涯参加过三次奥运会,还分别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担任过旗手。于嘉说姚明惟一的遗憾就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没能战胜西班牙队。
  “拿不拿NBA总冠军,对他倒是扯淡。他并不把这个放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的一些遗憾事情中。他参加三届奥运会,一次第十,两次第八,没能再突破一步,这肯定算是个遗憾吧。”
  最近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时,篮管中心的领导语焉不祥地表达了对中国男篮奥运前景的预测,无论是篮管中心还是中国男篮的主帅鲍勃?邓华德,从未谈及过他们的具体目标,先是说“中国男篮属于世界三流”,接着又在奥运会男篮分组揭晓后对外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打好每一场比赛,把比赛过程完成好,打出自己应有的特点。”
  没有了姚明这个“理想主义”的高谈阔论和“振臂一呼”,中国队或多或少还是不一样了。   另一扇门徐徐开启
  他淡定地坐在那里,一边转动眼珠斟字酌句,一边还不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时就把眼神越过我的头顶,提示在我身后布光的摄影记者:“哥们,我个头太高,你演示的那个地方我站不住……”
  大约十年前,休斯敦的更衣室里,另一个角落的弗朗西斯一个箭步蹿上来拿走我手上的《sports illustrated》(体育画报),姚明笑着说“看到了吧,这就是打篮球的特点,视野开阔,高瞻远瞩……”
  2011年7月20日,姚明在退役仪式上的演讲稿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扇门已经关上,而另一扇门却正在徐徐开启,而门外有崭新的生活正在等着我去认真品读……”这一年来,他的身份是风险投资家、慈善家、葡萄酒商兼学生,还有政协委员和上海公共外交使者。
  很奇怪的一个现象是,尽管面对任何一种事情,都能够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尽管在他打球的时候,球迷分为“姚蜜”和“姚黑”,但在这一年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赞同姚明正在开始自己的“新旅程”。
  2000年的时候,于嘉为《NBA时空》翻译的第一篇稿子叫做《完美的人生需要完美的教育》,讲述一名辍学的NBA球员到六十几岁还去上学的故事,没有想到的是,十几年以后,这种类似的“洋插队”出现在了自己朋友的身上。
  去年的11月7日,姚明开始了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生活。姚明就读的是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类本科专业,采用单独授课和跟班上课相结合的方式,需要修读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150个学分。上学第一天,他在交大引发的轰动不亚于他当初成为NBA状元的情景。
  “他上完课后经常跟我交流课业的内容,其实真的不易呀。因为他还有大量别的事情要做,只能靠自己狂学了。当初他跟人说的时候,我都不相信,有几个退役的运动员是正儿八经坚持了下来的?他说我写了4个小时,估计老师十分钟就给看完了”——这是于嘉觉得在这一年当中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他甚至考虑 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去学点什么?
  在天河体育馆外,竟然遇到个穿着姚明球衣的球迷,是从湖南来广东打工的小张。像许多姚明的死忠粉丝一样,小张事前根本不知道姚明会来斯坦克维奇杯,却依然想以自己的行头表达对姚明的支持,“我相信以姚明的能力,不管将来做什么,都一定会很成功。”
  资深篮球专家徐济成则提前给姚明下了定义:“姚明现在已经是个成功的人了,并不一定要赚多少钱才能算成功,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一种成功。”
  这次专访之前,《南都周刊》和姚明进行了若干次沟通,显然他们很愿意在这个封面报道中多考虑“慈善”的比例——这也是姚明这一年来最操心的事情之一。
  去年的一天,姚明在甘肃为酒泉纳什——姚基金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式落成剪彩。尽管早已对大场面司空见惯,但他还是敏锐地观察到了红地毯、列队欢迎、领导致辞……他当场就表示,希望有一天,大家对慈善都已习以为常,不再这样大操大办,到那时,慈善这一概念便深入人心了。
  前不久,姚明参加了摩根大通公司年会时的演讲。演讲的主题是个人慈善。他在演讲稿里写道:
  2003年,SARS病毒肆虐,在上海当地电视台和姚之队的策动下,我们举办了一次电视互动直播节目。许多人加入到了这次活动中来。短短3小时的节目当中,还募集了500万元人民币的善款,用于疾病救治。
  这件事情过后,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毕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此后的几年里,我开始有意识地参与了一些慈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感到,做慈善不仅仅是一种付出,自己同时也会从中受益。这种益处首先是一种自我审视和反省……
  周围的人都说在退役这一年,姚明在他们眼里没有任何变化。姚明的一个发小说“有时候简直理解不了他赚了那么多钱,生活方式还是这样简朴”。姚明一家住在上海市区的一个公寓里,身上找不出一个名牌的logo,狗仔队没有拍到过一次他和某某明星的绯闻照片,甚至有一次还被人惊讶地发现“姚明的太太叶莉在上海的街头骑着辆自行车去买菜,穿着极为简朴,也就是T恤牛仔裤。
  也有人向记者透露,姚明在北京养伤的时候也去过酒吧什么的地方,“不过”这位知情人士一再保证“没有任何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就是包个大房间,和朋友在里面喝个酒”。
  经历过现场的杨毅则说“那一次大姚想通了,从房间里走出去看热闹,不管不顾现场引起的轰动,当他再一转身,包厢门口已经人山人海了。但他没有像以前那样把自己藏起来的意思。”姚明对这种普通人生活的尝试加了个注解,“我要过自己的人生”。
  只是,这个“人生”的行程在这一年被安排得尤其密集,从读书到管理上海队到担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职务到投资葡萄酒,看样子是恨不得把时间按照分钟来划分,但他也并没有因此为自己的生活提速。
  在于嘉眼里,作为商人以后的姚明也终于“犹豫”了起来,稳重了不少。从2009年接手上海东方俱乐部以来,每当球队或者外援达不到球迷的期望值时,就会有人抱怨说姚明没钱,上海东方俱乐部并没有因为姓“姚”而立即赚钱,也没有因为“姓姚”而招来了像林书豪这样的重磅球员,但是姚明的重点在考虑如何使资源配置得最有效率。就像他一直强调的,他想打造的是“百年老店”。
  他在更衣室里的“不怒自威”也传染到了下属那里,他们的表现,保守点说是谨慎,夸张点则是如临大敌。一直陪伴在姚明身旁的张弛,就像一个披着毛巾的替补队员,总是一边拿着个笔记本记录,一边随时准备补充姚明不能确定的答案,姚基金的工作人员宋若思更是谨慎到不愿意接受电话采访,一再强调一切以邮件沟通为准。
  退役的这一年,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姚明越来越像个老板了,这句话指的不仅是他每场不落地观看比赛,招商引资。一位队员说,有一次在老少队员都在的场合,有人还像从前那样称呼姚明的小名“大鬼”。姚明微微笑着说:“咱们兄弟之间,以后别称呼我老板,但是这个称呼,也算了吧……”
  接受完采访的那天晚上,姚明在张弛的陪同下去了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观看斯坦克维奇杯上中国队的表现。他们特意等比赛开始后几分钟才进去的,即便如此,还是随即就在安静的场馆引起了一阵骚动,许多人都第一时间地将视线从赛场上调转了过去……就在这当儿,易建联有了一颗精妙的投篮,篮球唰的一下擦过篮筐,旋即被人忘得一干二净,就在几秒钟之前,这只球还是整幢体育馆里最重要的东西。   “当你实现了第一个理想之后,就会有第二个理想出来,每个时期的理想不一样,我那个时候的理想已经实现了,现在有新的理想了。”
  “他(姚明)上完课后经常跟我交流课业的内容,其实真的不易呀。因为他还有大量别的事情要做。他说我写了4个小时,估计老师十分钟就给看完了。”
  退役一年大事记?2011年
  7月20日
  在上海举行“明谢PARTY”,宣布退役,并称要改变其上海男篮的经营方式。
  7月至8月
  刚退役的姚明游走于各种名目的商业活动,还在上海电视台的《头脑风暴》、《达人秀》等节目中客串嘉宾。
  8月18日晚
  以上海男篮老板的身份首次参加联赛委员会,不支持CBA比赛引进NBA外援。
  9月15日至25日
  担任央视男篮亚锦赛的直播解说嘉宾,解说中国国家队比赛。
  9月20日
  现身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出席以“汇聚力量,成就传奇”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12年节目资源推介会。
  9月22日
  呼吁中国30名最富商界人士发起抵制鱼翅交易的行动。
  10月4日
  在澳大利亚布鲁姆举办的2011凯布尔海滩篮球邀请赛中,姚明、叶莉受邀参加,并出席了晚宴。
  10月7日
  姚明为中国网球公开赛助阵。
  10月11日
  出席第六届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颁奖典礼并获得了杰出贡献奖,还引用苹果CEO乔布斯的名言: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10月28日
  参观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大兴镇姚基金希望小学(第一间姚基金希望小学),与学校师生交流互动。
  11月3日
  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俱乐部与李宁公司联合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1月7日
  正式进入上海交大学习。
  11月16日
  受邀参加SAP大会,做主题为“青年教育未来”的演讲,讲述自己上大学的体验,称大学第一堂数学课没听懂。
  11月28日
  宣布其那帕谷姚家族葡萄酒公司(Yao Family Wines)成立。
  12月5日
  在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姚明增补为副会长,并被聘为荣誉大使。
  12月28日
  状告“姚明一代”一案一审正式宣判,姚明胜诉获赔30万元。
  退役一年大事记?2012年
  1月
  网上传出姚明高数挂科,期末考试仅38分,此传闻被姚明与其经纪人否认。
  1月7日
  在2012年“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晚会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授予姚明“上海慈善大使”称号。
  1月10日
  被增选为上海市政协常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是一个新的职责,他感觉压力不小。
  1月11日
  出任熊猫大使,参与熊猫野化过渡研究。
  1月17日
  当选上海市体育总会第七届委员会常委、副主席。
  1月18日前后
  参加上海春晚的节目录制,以大学生的身份登上了春晚舞台,化身成大厨,给大家奉献了一道“篮球汤圆”美食。
  1月27日
  路透社爆出好莱坞电影人杰?科恩将与姚明联手成立一个电影基金,姚明的“商业帝国”开始触及电影制作行业。
  2月18日
  赴广州参加CBA投资人联席会议。在会议上姚明谈到了关于外援的话题,表示引进外援需要适合球队的实际情况。
  2月22日
  参加“它基金”的联署签名活动,表示支持取缔活熊取胆业的活动。
  3月2日
  作为上海队投资人的姚明在某高档会所给全体队员摆了一桌庆功宴,犒劳球队本赛季超额完成任务。
  3月21日
  携叶莉和女儿出现在火箭主场迎战湖人的比赛中,这是他退役之后首次重返火箭队的主场。
  4月1日
  博鳌亚洲论坛拉开帷幕,姚明作为代表参加了青年领袖圆桌会议。
  4月6日
  杜峰退役赛,姚明作为助理教练出现,成为了巴特尔的助手。
  4月19日
  撰文纪念上海男篮夺冠十周年。
  6月10日
  和刘翔、孙雯等体育明星一起出席上海市首届市民运动会开幕式。
其他文献
方舟子打假十几年,赢来粉丝无数。很长时间里,我和一些朋友都想当然地以为,方舟子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人,是一个不谙世故的赤子,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小孩一样。这样的天性加上理工科出身,长期的象牙塔生活,以及留美生涯受西方文化熏陶,造成了后来那个“有事实洁癖”、锱铢必较、毫不妥协的打假斗士。  可是近来一系列的事,却前所未有地动摇了我对方舟子的这个印象。这勾起了我的兴趣,去仔细了解方舟子到底是一个什么
世界上恐怕再也不可能出现文艺复兴时代那样的通才了。一个学社会心理学的人很可能对心理咨询一无所知,因为,众所周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人们越来越“专业”了。然而所有这些社会分工必须有一个前提:人们彼此信任并分享劳动所得。  分享行为是非常稀有的美德。虽然按劳分配获取自己的劳动所得在人类社会是理所当然的普世公理,但放眼整个生物界,不得不说这是人类的伟大“发明”。有了分享的约定,从此人类才可以放心地分工
淘到一本打折盗墓史,读到不忍释卷。说一小姑娘,恋上个情郎,结果为这男的连死两次。第一次相思成疾假死,下葬后被个盗墓贼发现还活着,动了邪念先奸后养。本来她要寻死的,想半天为再见情郎苟活在盗墓贼家小黑屋。终于有个机会情郎大白天撞到她,却吓得用马勺打她的头,于是又死。这蠢男自然被官府收监,她的阴魂又跑去求神为其开脱……看得我目瞪口呆表情痴呆:一个女子能痴情到什么份上?绝版狗血生死恋了。  生死恋就这点好
南都周刊x韩寒      我一直没变  南都周刊:这三篇文章是你一口气写好的?之间有没有内在逻辑关联?  韩寒:一口气写好的,慢慢发的,其实2011年年初就写了,本想在年中时发表,但因为那时我要出一本新书《青春》,我觉得这些文章发表后可能会有些反响,但怕人家说我是为了新书炒作。新书卖了两个多月以后我不能再拖了,再拖就拖到2012年去了。  南都周刊:前两天我跟你的同事马一木聊了下,他说不知道你在想
OPERA实验室再次让全球目瞪口呆。  上次是去年9月,当他们宣布中微子速度比光还快;而这次,他们发现,由于光纤问题导致时间计算失误,中微子超光速不成立。  OPERA发言人安东尼奥(Antonio Ereditato)称他们的科学家发现“两个问题可能导致事实出现重大偏差”。  其一,將GPS信号传输到实验主计时器的光纤连接有问题;其二,实验所用的GPS在事件同步时给出了错误的时间戳(timest
迷魂汤  若不是两本旧作《坦白说,亲爱的》和《狐狸尾巴》内地版横空出世,迈克,大概始终属于某个小圈子的接头暗号。  谁读迈克?  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达明一派的死忠歌迷。二十年来,迈克为达明填词,出品稀疏,一共只有七首,远不如黄伟文、林夕般产量广阔。但强烈的个人风格——好用叠字、古意十足,令其出笔即惊艳。代表作如《石头记》中的“纷纷扰扰作嫁/春宵恋恋牵挂/真真假假/悉悲欢恩怨原是诈”,深得粉丝厚爱。
4个多月前的1月18日,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写了一封《特邀抄录毛泽东手稿约稿函》,邀请一百名文艺界名家参与,分别抄写《讲话》片段,拟汇集成书,正式出版。  在约稿函中,何建明说,为纪念《讲话》发表七十周年,作家出版社将“举办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征稿活动”,“出版一本特别定制的宣传纪念册”。  随着何建明的约稿函一同寄给百余名文艺界名家的,还有请求抄写的原文一页、抄写用册页本一册和格式样两张。  “请
革命性产品    麦金托什电脑(Macintosh)  1984年1月,苹果新一代个人电脑Macintosh(也称麦金塔)亮相,此后麦金托什系列就成了苹果的主流产品,如今我们常说的Mac机即从此而来。如今人们熟悉的窗口、鼠标、桌面、点击、下拉菜单,甚至连桌面的垃圾桶等,都可以追溯到1984年的麦金托什机。  该机的出现也预示了“软件时代”即将到来:受麦金托什的影响,微软设计出了第一代Windows
是宣传学雷锋的时节。因为从小学雷锋,我如今在美国见到龙头漏水,总要走上去拧拧紧,否则浑身不舒服,这叫积习难改。刚到美国时还随手关灯,现在不拉了,知道美国人喜欢亮堂堂开着。一位朋友说自己至今还拉,不拉就担心地球能源被浪费。他经常出厕所时随手关灯,结果厕所里有人就大吼。  学雷锋的一大好处是比较容易融入文明社会。纽约是这样一座城市:你在路上滑一跤,立马有几十个人围上来,问你觉得怎么样,并纷纷掏出手机,
记者:这次你先后去了北京和上海,之前还去了台湾,能比较一下两地之间的区别吗?  林书豪:其实日程都很短,我没有认真细致地体验过两地之间的生活。但总的感觉是台北更小一点,而北京和上海给我感觉就是太大了,现代化的气氛很浓,到处都是摩天大楼。而北京的历史感比较浓厚一点,上海晚上的灯光很美丽。  记者:为什么要办自己的篮球夏令营?  林书豪:我热爱篮球,而我通过篮球也完成了很多幸运的事情。我遇到了一个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