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f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12月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确诊新生儿DIC并住院治疗的49例患儿,纳入DIC组(n=49)。选择同期本院临床表现与DIC相似,但不符合新生儿DIC诊断的50例患儿,纳入非DIC组(n=50)。选择同期于本院住院的凝血功能正常的50例新生儿,纳入对照组(n=50)。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3组新生儿的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D二聚体水平,TEG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角)、血栓最大幅度(MA值),以及血小板计数等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3组上述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与新生儿DIC发生的关系,采用Spearman轶相关分析。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新生儿DIC的诊断效能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最佳临界值。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年KT第009号),并与所有受试者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

① DIC组、非DIC组和对照组患儿PT、APTT、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R值、K值、α角、MA值和血小板计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0.79、40.00、15.30、62.92、431.29、38.19、95.85、54.54、95.60,P<0.001);DIC组患儿的上述各指标分别与非DIC组(LSD-t=4.28、9.17、3.36、35.80、3.48、2.39、12.49、17.48、82.96,P<0.001)和对照组(LSD-t=4.55、19.70、3.55、39.90、6.56、3.20、20.36、19.80、120.07,P<0.001)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②PT、APTT、D二聚体水平、R值、K值与新生儿DIC发生呈正相关关系(r=0.513,P<0.001;r=0.321,P<0.001;r=0.561,P<0.001;r=0.608,P<0.001;r=0.237,P=0.018);FIB水平、α角、MA值、血小板计数与新生儿DIC发生呈负相关关系(r=-0.458,P<0.001;r=-0.436,P<0.001;r=-0.431,P<0.001;r=-0.625,P<0.001)。③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新生儿DIC的诊断效能分析结果显示,R值诊断新生儿DIC的ROC-AUC最高,为0.919(95%CI:0.874~0.963),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R值诊断新生儿DIC的最佳临界值为7.5 min,特异度为90.0%,敏感度为67.4%,约登指数为0.705。D二聚体水平诊断新生儿DIC的敏感度最高(85.7%),ROC-AUC为0.892(95%CI:0.836~0.947),其最佳临界值为2 mg/L,特异度为62.0%,约登指数为0.477。

结论

TEG对新生儿DIC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可作为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的辅助手段,而二者结合则可以更好指导临床对新生儿DIC进行早期诊断和准确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缩短临床领取新鲜冰冻血浆(FFP)等待时间在患者血液管理(PBM)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FFP输注治疗的4 974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缩短临床领取FFP等待时间整改措施的实施进程,将研究对象分为初步整改阶段组(n=2 303,FFP领取时间为2017年6月至8月),持续整改阶段组(n=2 048,FFP领取时间为2017年9
目前,采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临床上大多数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根治手段。但是由于缺少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供体,以及移植后可能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使该方法始终难以在临床推广、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和干细胞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利用患者自体造血干/祖细胞(HS/PC)进行基因治疗的方法日渐兴起,成为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基因治疗领域的的研究热点
目的构建围生期孕产妇红细胞输注风险的预测评分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行常规产前检查及分娩的4 593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孕产妇的年龄为(28.1±3.3)岁,孕次为(1.8±0.5)次;初产妇为3 164例,经产妇为1 429例。根据孕产妇围生期是否接受红细胞输注治疗,将其分为输注组(n=96)及未输注组(n=4 497)。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人疱疹病毒(HHV)-6属于人β-疱疹病毒亚科玫瑰疹病毒属。部分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后,可检测到血清HHV-6呈阳性。此类患者在接受HSCT治疗前,是否需要预防治疗,HHV-6感染是否可能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风险增高,以及治疗方案目前结论不一等问题,均为该领域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加深对接受HSCT患者发生HHV-6感染的认识,笔者拟从HHV-6的分子学特性、流行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容易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后者通常发生于患者溶血发作或AIHA复发期。AIHA患者的红细胞被破坏后,释放大量血红素进入血液循环,血红素清除血液循环中的一氧化氮(NO),致使NO生物利用度降低,从而影响血管张力、增强血小板聚集、并促进血小板与内皮细胞黏附、增高凝血因子FⅩⅢ活性,从而增加血凝块的稳定性和减少血凝块的溶解,增加VTE的发生风险。血红素亦诱导机
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折叠和修饰,脂质合成和钙储存的关键细胞器。不同的细胞应激,导致未折叠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内质网中累积,从而发生内质网应激(ERS)反应。在髓细胞白血病(ML)中,ERS常以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和自噬的方式,缓解ERS反应,帮助ML细胞逃避长时间ERS诱导的细胞死亡作用。因此,UPR和自噬可能是ERS调控ML发生耐药的重要机制。笔者通过ERS概述、ERS与ML耐药、ERS
目的调查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方法选择2012和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家血液中心和3家中心血站,共计36家采供血机构为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自行设计的《采供血情况调查表》,调查这36家采供血机构2012和2017年的全血、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以及全血、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红细胞类成分血及血浆的临床供应量。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上述指标
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是一种新发现的CD4+ T细胞,其对维持机体生发中心活性及体液免疫平衡至关重要。近期多项研究结果表明,Tfh在T细胞淋巴瘤免疫微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其在B细胞淋巴瘤(BCL)中作用的文献迄今较少。笔者通过对Tfh的分类与功能、BCL的起源及其免疫微环境,以及Tfh与BCL免疫微环境的关系等,对Tfh在BCL免疫微环境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ABO亚型B(A)的血型鉴定方法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7月,于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因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拟行进一步血型鉴定的1例患者为先证者;以先证者、先证者丈夫及其2个儿子为研究对象。本例先证者为女性,45岁。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鉴定受试者的ABO血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SSP)-PCR法对受试者ABO基因第6、7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并且根据测序结果确定其ABO基因型。本研
目的探讨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ALD)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X-ALD患儿为研究对象。这3例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依次编号为患儿1、2、3;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7岁6个月、9岁7个月、8岁10个月;均伴脑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CALD)症状。采集其一般临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