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训练常使用,具有统一性、服务性、经济性、全面性、音乐性等特点。如何正确认识准备活动的作用,有效选择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恰当地安排准备活动的时间,是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都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准备活动 组织形式 内容 时间 特点
前言
准备活动是体育实践活动的准备部分,是体育教学和训练不可缺少的内容。一堂体育课是否成功,不仅与其它因素有关,还与其本身的准备部分有直接关系。常见的关于准备活动的议论,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但它们所涉及的内容都较侧重于某一点。本文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并参考有关资料,试图较全面地加以归纳与阐述,以引起体育教师与教练员的足够重视。
准备活动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统计,无论专业运动员或业余运动者,参加体育运动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36%以上是因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而导致肌肉损伤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准备活动的作用加以阐述,以引起运动者的高度重视。
2.1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建立的学说,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条件反射(即学生学会动作),就必须使大脑皮质处于良性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只能通过准备活动来实现,但准备活动的强度要适宜,以免引起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
2.2准备活动能提高机体对突然变化的内外环境的适应性。否则,突然的大运动量会使神经系统来不及传递兴奋,造成内脏与运动器官活动的不协调,从而发生心慌、腹痛和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2.3准备活动能使肌肉的粘滞度降低,并提高肌肉工作的机械效率。因为肌肉内部的纤维间存在摩擦,特别是气候寒冷时,这种粘滞性摩擦加大,故要通过准备活动,使体温升高,以减少肌肉纤维的粘滞性阻力,从而加快肌肉收缩与放松的速度,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防止运动损伤。
2.4人体进行大强度运动时,呼吸机能显著提高,这时首先必须通过准备活动,使氧合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大量氧气,以增强运动时肌肉的供氧能力。
准备活动的特点与任务
准备部分的教学同基本部分的教学有不同的特点与任务。深入研究这些特点与任务,是搞好准备部分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准备部分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3.1统一性。是指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统一时间、地点,统一练习。这是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教学方法,但对学生约束太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生理条件。故未来的准备活动还有待于进行“自由式教学”的改革。
3.2服务性。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总是把准备活动看成是基本部分的“附庸”,认为准备部分自始至终是为基本部分服务的。但“服务性”只会成为未来体育教学准备活动的一部分,因为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基本部分的一些分解练习,会充实到准备部分的教学中去。
3.3经济性。它本是评定身体练习节省化的一个因素,但在这里是指准备部分的运动量和强度都要有一定的限度,要留有余地。这是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的。
3.4全面性。准备活动的全面性是完全符合“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原则的,因为在过程中,不仅有全身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还有牵拉韧带的柔韧性练习。不仅有课堂内容的辅助性练习,还有一定限度的耐力性练习等。
3.5音乐性。这是现代体育教学准备部分的一个新特点,音乐的引进是伴随着舞蹈动作和迪斯科练习的引进而向准备活动迈进的。
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
现在一般都采用全班的形式进行准备活动,为避免学生对准备活动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应坚持“形式多变,妙趣横生”原则。如此学生才会对准备活动发生浓厚兴趣,从而为上好课从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
4.1内容的变化:一般包括队形变化和动作变化。站队是一种妨碍思想活跃的呆板模式,故日本有人主张用“自由式队形”做准备活动,但又容易造成纪律涣散现象,所以我们提倡以“变”代“散”,以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
动作变化是内容变化的主要方面。有的教师上课周而复始几节徒手操,学生易厌烦。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那就要开动脑筋,积极创新。除了在动作的身体部位、路线方向和节奏频率等方面进行变换外,还要多研究器械操、双人操、武术操等,这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内容的变化还有一个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以球类运动代替一成不变的准备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尤其以冬季效果更佳。
4.2口令和地点的变化:一个体育教师除了具备口令清楚、声音宏亮的条件外,还应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口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带操时,无论是声音还是哨音,低沉与抑扬要适中,节奏与转换要鲜明。
准备活动的内容
准备活动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应不拘一格地加以归纳、总结。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最好做到准备内容与课堂内容相辅相成,前者要为后者服务。
5.1徒手操练习:包括各种形式的慢跑,单人、双人徒手操,武术操,按摩及依靠支架、墻壁、地面等进行的练习。
5.2器械操练习:棍操、绳操(个人或集体跳绳)、带操、火棒操、哑铃、藤圈、木哑铃等。
5.3球类运动:如篮球(球性练习、比赛均可)、足球、橄榄球等(可用实心球代替),但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同徒手操结合使用。
5.4舞蹈、迪斯科练习:这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型的身体练习,最好配乐使用。
准备部分的时间
准备部分的时间安排首先应纵观全课内容,通盘考虑,时间不宜过长或太短,应据基本部分活动时间的长短来精心安排。一般45分钟课时,大约安排7~10分钟,90分钟课时,时间可延至12~15分钟。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现对几种类型课的准备时间长短及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运动的间隔时间列表如下,以作参考(以45分钟课时计算)。
以上所述,仅为本人一孔之见。但通过归纳与探讨,我们一定会对准备活动有一个更透彻更全面的认识。总之,准备活动不只是提高机体对剧烈运动的适应性,其最终目的是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为上好体育课作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准备活动 组织形式 内容 时间 特点
前言
准备活动是体育实践活动的准备部分,是体育教学和训练不可缺少的内容。一堂体育课是否成功,不仅与其它因素有关,还与其本身的准备部分有直接关系。常见的关于准备活动的议论,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但它们所涉及的内容都较侧重于某一点。本文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并参考有关资料,试图较全面地加以归纳与阐述,以引起体育教师与教练员的足够重视。
准备活动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统计,无论专业运动员或业余运动者,参加体育运动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36%以上是因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而导致肌肉损伤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准备活动的作用加以阐述,以引起运动者的高度重视。
2.1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建立的学说,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条件反射(即学生学会动作),就必须使大脑皮质处于良性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只能通过准备活动来实现,但准备活动的强度要适宜,以免引起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
2.2准备活动能提高机体对突然变化的内外环境的适应性。否则,突然的大运动量会使神经系统来不及传递兴奋,造成内脏与运动器官活动的不协调,从而发生心慌、腹痛和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2.3准备活动能使肌肉的粘滞度降低,并提高肌肉工作的机械效率。因为肌肉内部的纤维间存在摩擦,特别是气候寒冷时,这种粘滞性摩擦加大,故要通过准备活动,使体温升高,以减少肌肉纤维的粘滞性阻力,从而加快肌肉收缩与放松的速度,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防止运动损伤。
2.4人体进行大强度运动时,呼吸机能显著提高,这时首先必须通过准备活动,使氧合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大量氧气,以增强运动时肌肉的供氧能力。
准备活动的特点与任务
准备部分的教学同基本部分的教学有不同的特点与任务。深入研究这些特点与任务,是搞好准备部分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准备部分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3.1统一性。是指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统一时间、地点,统一练习。这是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教学方法,但对学生约束太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生理条件。故未来的准备活动还有待于进行“自由式教学”的改革。
3.2服务性。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总是把准备活动看成是基本部分的“附庸”,认为准备部分自始至终是为基本部分服务的。但“服务性”只会成为未来体育教学准备活动的一部分,因为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基本部分的一些分解练习,会充实到准备部分的教学中去。
3.3经济性。它本是评定身体练习节省化的一个因素,但在这里是指准备部分的运动量和强度都要有一定的限度,要留有余地。这是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的。
3.4全面性。准备活动的全面性是完全符合“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原则的,因为在过程中,不仅有全身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还有牵拉韧带的柔韧性练习。不仅有课堂内容的辅助性练习,还有一定限度的耐力性练习等。
3.5音乐性。这是现代体育教学准备部分的一个新特点,音乐的引进是伴随着舞蹈动作和迪斯科练习的引进而向准备活动迈进的。
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
现在一般都采用全班的形式进行准备活动,为避免学生对准备活动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应坚持“形式多变,妙趣横生”原则。如此学生才会对准备活动发生浓厚兴趣,从而为上好课从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
4.1内容的变化:一般包括队形变化和动作变化。站队是一种妨碍思想活跃的呆板模式,故日本有人主张用“自由式队形”做准备活动,但又容易造成纪律涣散现象,所以我们提倡以“变”代“散”,以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
动作变化是内容变化的主要方面。有的教师上课周而复始几节徒手操,学生易厌烦。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那就要开动脑筋,积极创新。除了在动作的身体部位、路线方向和节奏频率等方面进行变换外,还要多研究器械操、双人操、武术操等,这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内容的变化还有一个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以球类运动代替一成不变的准备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尤其以冬季效果更佳。
4.2口令和地点的变化:一个体育教师除了具备口令清楚、声音宏亮的条件外,还应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口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带操时,无论是声音还是哨音,低沉与抑扬要适中,节奏与转换要鲜明。
准备活动的内容
准备活动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应不拘一格地加以归纳、总结。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最好做到准备内容与课堂内容相辅相成,前者要为后者服务。
5.1徒手操练习:包括各种形式的慢跑,单人、双人徒手操,武术操,按摩及依靠支架、墻壁、地面等进行的练习。
5.2器械操练习:棍操、绳操(个人或集体跳绳)、带操、火棒操、哑铃、藤圈、木哑铃等。
5.3球类运动:如篮球(球性练习、比赛均可)、足球、橄榄球等(可用实心球代替),但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同徒手操结合使用。
5.4舞蹈、迪斯科练习:这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型的身体练习,最好配乐使用。
准备部分的时间
准备部分的时间安排首先应纵观全课内容,通盘考虑,时间不宜过长或太短,应据基本部分活动时间的长短来精心安排。一般45分钟课时,大约安排7~10分钟,90分钟课时,时间可延至12~15分钟。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现对几种类型课的准备时间长短及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运动的间隔时间列表如下,以作参考(以45分钟课时计算)。
以上所述,仅为本人一孔之见。但通过归纳与探讨,我们一定会对准备活动有一个更透彻更全面的认识。总之,准备活动不只是提高机体对剧烈运动的适应性,其最终目的是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为上好体育课作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