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省外务工人员回流对策分析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ntla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现状,结合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提出相关引导省外务工人员回流的对策。
  [关键词]外出务工人员;皖江城市带;回流;产业转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21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041-02
  2010年初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于加快安徽崛起关系重大。加快皖江示范区建设,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人口与劳动力的支持因素相当重要。安徽是一个人口资源大省,更是一个劳务输出的大省,如何运用劳动力的优势,来科学引导省外务工人员回流,助推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好国家级的皖江示范区,值得深入研究。
  1 外出务工人员流动现状分析
  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异常活跃,人口流动频繁,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流动人口输出地。从2000年开始,安徽人口外流速度逐年增加,跨省外出人数从不足50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834万人,2007年更突破了1 000万,达到1 005万人。根据《安徽统计年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当前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流动呈现以下特点。
  1.1 流动人口规模逐渐增加
  2005年,安徽省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89%,2011年达到了31.35%,其中从2009年到2011年的两年间这一比重增长较快,由2009年的22.3%上升到2011年的31.35%,增长了9.05个百分点。
  1.2 流向省外的人口比例开始下降,但仍占较大比重
  安徽外出半年以上人口中流向省外的比重在2006-2009年间一直比较平稳,始终在77%~78%之间波动,但是从2009年以后开始下降,由2009年的77.9%下降到2011年的68.77%,下降了9.13个百分点。因此,虽然近年来省外务工人员有所回流,但省外务工人员所占比重仍较大。
  1.3 外出时间以短期为主,且分布较为集中
  2011年,安徽外出务工人员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下的占到17.72%,半年至1年的占到45.97%,1~5年的占到26.3%,5年以上的外出务工者仅占到10.02%。外出时间在1年以内的短期务工者占到63.69%,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占较大比例。安徽人口外流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北京五省市。2011年,安徽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构成中,江苏占26.34%,浙江占27.53%,上海占21.8%,广东占5.62%,北京占4.24%,分布在这五省市的流动人口占流往省外总人口的85.5%。
  2 承接产业转移对劳动力的新要求
  近年来,皖江地区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不断加快承接来自东部沿海省份产业转移的步伐,已成为实现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据《安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皖江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 348.5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67.63%,比2009年上升了0.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8 130家,占全省的比重为65.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48.43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为73.05%。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皖江示范区的大量积聚,示范区内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11年,皖江示范区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比例分别为35.6%、29.2%、35.2%,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例下降2.8%,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0.22%、2.5%,其中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的比重上升较快。随着大量工业企业在皖江示范区落户,也对安徽的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在劳动力数量上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皖江示范区承接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较大。但安徽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有1 000余万人,占到全省总人口的1/5。同时,安徽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结构也不合理,2011年,该省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分别为1 598.9万人、1 038.5万人、1 483.5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比例分别为38.8%、25.2%、36%,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仍然偏高。因此,安徽必须一方面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转移到城市就业;另一方面,要不断引导省外务工人员有序回流,充分发挥安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以更好地满足承接产业转移对大量劳动力的需要。
  2.2 在劳动力质量上
  安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比重偏低,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安徽文盲率达到8.1%,是全国水平的近2倍。从每10万人拥有的受教育程度人口来看,大专以上仅6 733人,高中文化程度为10 840人,初中文化程度为38 604人,小学文化程度为27 763人,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共占到66.4%。随着安徽承接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有技术、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较高。
  3 对策建议
  3.1 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并留住人才
  随着安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性也在加大。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流向省外,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要吸引人才回流并能留住人才,必须破除各种障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改革相关户籍制度,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让外出务工者真正融入城市,特别是随着“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力军以后,对融入城市的要求更为迫切。
  3.2 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要满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有技术、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的需要,就必须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力度。近年来,安徽虽然不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但多数流于形式、效果普遍不佳。因此,要改进培训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适当对企业培训员工进行补贴,也应充分发挥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和资金使用效率。
  3.3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建立完善转移产业岗位申报和信息发布制度。为有效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防止农民工人才外流,皖江示范区应及时汇总用工信息并集中统一发布,并要充分发挥各种人才中介机构的作用。
  3.4 提升政府的管理服务水平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皖江示范区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的政策规章,强化监管职能,完善举报和信息通报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和劳动仲裁制度,提高劳动者的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加强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
  主要参考文献
  [1]荣兆梓,胡艳.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2010)[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2]朱盛毅,朱金蓉.基于中部崛起背景下的安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乡镇经济,2009(12):81-85.
其他文献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推动力度持续加大,追赶步伐不断加快。分析人工智能领域专利布局情况,有助于明确我国在该领域的优势与薄弱环节,为制定相关产业和创新政策、指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构建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环境  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诞生。但由于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的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人工智能几起几落,直至2006年之后,深度学习算法
[摘 要] 本文以2007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增发股票或发行债券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借助描述统计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上市公司融资工具选择的因素。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倾向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与非负债税盾、成长性、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与资产担保价值正相关但不显著。同时,分析表明股权集中度会影响公司融资工具的选择,而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公司融资工具选择的
[摘 要]近年来,知识产权贸易占国际贸易份额的比例不断增加,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防范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立法活动,在促进国际贸易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意识薄弱、人才匮乏、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国际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 
[摘 要] 指出了学者已发表的有关自定义转账功能在增值税中应用的两篇文章的错误,并结合新准则中增值税月末与缴纳时会计核算的变化提出新的观点,即期末自定义转账功能对于增值税来说没有应用的必要。  [关键词] 自定义转账;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29  [中图分类号] F234.4 [文献标
[摘 要]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分析和研究PDCA管理模式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使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更加科学、系统,且能减少风险,提高进度管理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项目;进度;管理;PDCA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56  [中图分类号]F273;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
[摘要] 如何提升创新驱动要素的供给能力,促使内蒙古经济向创新导向发展阶段过渡,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本文从内蒙古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节能减排的角度论述了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R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中药产品生产的特殊性以及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从药材种植、采收、加工及药物制备等环节提出了提高中药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办法,希望能不断提高中医药行业的声誉,提高人们对中药产业的认识和关注。  [关键词]中药生产;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067  [中图分类号]TQ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 要]本文在总结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示范建设中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校企合作工作建设项目成果以及近年来学院与企业构建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解析,为校企深层次合作提供经验。归纳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并对其内涵与模式做出深入探讨,以期对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doi:10.3969/j.iss
[摘要]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和网络环境的成熟,传统会计业务流程逐渐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会计业务流程的特点,结合网络环境的新特性,运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理念,提出了会计流程重组的目标和基本模式,为会计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流程;业务流程重组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08)08-0007-0
[摘 要]企業化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优化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针对内部控制在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应用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作用,然后分析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这些问题系统论述了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可行措施,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内部控制  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