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例老年人认知功能与佘留牙数及牙槽骨的关系研究

来源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aog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认知功能与余留牙数及牙槽骨的关系.方法:自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邯郸市口腔医院就诊的老年人中选取1000例作为调查对象,最终922名来邯郸市口腔医院就诊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被纳入本研究,其认知功能通过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估,其一般情况、余留牙数及牙周情况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拍摄CBCT观察牙槽骨情况.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牙槽骨情况和余留牙数对MMSE测试结果有影响,牙周袋情况对MMSE测试结果无影响.结论:牙周炎病史和余留牙数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有关联.
其他文献
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non-acut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NA-ICAO)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保守治疗、搭桥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 V T).既往研究显示颅内-颅外搭桥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并没有降低术后2年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1].CEA更适用于颈内动脉起始近端的闭塞,对于延伸至颅内段的长节段闭塞,CEA存在很大
国医大师刘志明辨治温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结合实践总结出“表里双解治温病”的独到见解.临床有时出现界限模糊的“表里同病”现象,温病尤其常见.对此,刘老在继承卫气营血及三焦等传统辨证体系基础上,提出上下二焦同病、卫营同病、气营同病等“表里同病”的温病证型,以及相应的“表里双解”治法,强调温病初起即应重视辛凉透表,并配合清气透营、凉血活血或通腑治法,且同时治疗分属表里的不同层次要贯穿整个病程.值得临床借鉴.
目的 根据颈内动脉残端形态预估慢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原位开通的效果.方法 回顾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2015年3月-2018年10月完成的连续慢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原位开通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一般资料、术前术中影像资料、随访资料,根据术前DSA颈内动脉闭塞近端残端形态将患者分为有残端组(有明显锥形残端)、无残端组(无残端、线样残端、浅钝残端),比较两组的开通技术成功率(颈内动脉正向血流恢复)、围手术期并发症(所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和严重的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影像随访结果(再闭塞率).结果 共纳入48例
非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颈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是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热点和难点,这个领域充满困惑,也充满挑战.rn1 困惑及原因rn目前,针对非急性颈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策略还不明确,争议也较多,如采用何种栓塞保护策略?导丝的选择和通过技术?球囊扩张的策略?腔内血栓如何处置?等等.许多问题还难以给出确切答案.
轻型卒中的定义及标准目前尚未统一,其是否需要溶栓是卒中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轻型卒中在卒中患者中的比例较大且有上升趋势,并且增加致残和复发的风险.轻型卒中患者即便在4.5?h内到达医院也常因症状较轻而未能接受溶栓治疗,而这些未溶栓患者中有29%预后不良.轻型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存在很大争议,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卒中是否致残、NIHSS评分、病因学分型等因素均可影响其预后,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估溶栓治疗对轻型卒中患者的意义.
目的 探讨双任务步行(dual-task walking,DTW)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步态参数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入组2020年6月-2021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复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选择时钟任务作为DTW中的认知任务,受试者依次完成单任务步行(single-task walking,STW)和DTW.使用Codamoti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采集患者执行任务时步态的运动学参数(膝关节、踝关节活动范围、最大屈膝角度、最大伸膝角度、最大踝背屈角度、最大踝跖屈角度)和时空参数(步速、跨步长、跨
目的 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院内继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5-12月连续收治的住院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用药史、合并疾病、入院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发病时间、出血部位、出血体积等临床数据.根据住院期间患者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分为消化道出血组和无消化道出血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继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1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其中16例住院期间继发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5.09
目的 探讨脑脉利颗粒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5月-2018年3月前瞻性入组13家研究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加用脑脉利颗粒模拟剂治疗20?d,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脉利颗粒(每次10?g,每天3次)口服,治疗20?d.治疗后30?d、60?d和90?d随访评估患者的NIHSS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90?d随访评估mRS,以mRS≤2分为功能独立.比较两组
1 病例介绍rn患者女性,78岁,农民,因“反复胸闷、喘憋5年,加重7天”于2018年7月6日入院.患者自2013年因活动后胸闷、喘息于我院确诊为“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心房颤动持续存在,活动耐量减低,之后每年均因心力衰竭加重于我院住院治疗2~4次.2018年因病情反复加重,分别于3月23日、5月10日和7月6日三次住院,每次住院间隔不超过2个月.患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呋塞米、螺内酯、氯化钾及他汀类等药物治疗.
目的 应用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消栓肠溶胶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潜在靶点及信号通路.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数据库检索消栓肠溶胶囊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并筛选出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借助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