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修补——力求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ou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裂孔疝是一种常见病,常与胃食管反流病相伴。现阶段,由于诊断水平的限制,我国食管裂孔疝的检出率一直处于低水平。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的检出诊断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影像和临床医生的重要课题。运用外科手段修补食管裂孔疝的由来已久,但对于该手术的本质和重建食管抗反流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食管裂孔疝手术的目的不仅在于修补缺陷,更应关注如何恢复食管下端高压区或食管下端括约肌的作用,重建胃内和腹内压力抵抗或屏障功能。手术关键原理是通过手术折叠,恢复食管胃结合部位的结构、食管下端括约肌正常的解剖位置以及折叠后食管下端括约肌的长度,并且妥善缝合固定,防止其再次向胸内移位,才能最大程度恢复、保持食管下端括约肌的抗反流功能,使手术达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未来多学科诊疗模式以及患者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是食管裂孔疝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就食管裂孔疝的历史、现状以及手术治疗理念做一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做一展望。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番茄红素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OLO16细胞关键信号受体调控的影响。方法COLO16细胞分为0(对照组)、5、10、15、20、25 μmol/L番茄红素6个处理组,处理24 h后进行LDH实验确定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根据LDH分泌量确定细胞死亡水平,选取番茄红素对细胞作用的安全浓度信号受体表达量实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关键信号受体蛋白表达水平。使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Tu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痣的皮肤镜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特征。方法对1例结缔组织痣患者病程1年以内和1年以上的皮损分别进行皮肤镜和RCM观察,结合组织病理进行分析。结果结缔组织痣皮肤镜特征:1年以上的皮损中央呈灰白色斑疹,边界清晰,在灰白色斑疹区域可见白色网纹样结构、棕色小球、红斑、点状或逗状血管,有时可见毳毛及毛周围色素环,在白色斑疹周围环绕较均匀的棕褐色色素,皮损境界清晰;1年以内的皮损中央呈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12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痤疮丙酸杆菌(P.acnes)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本院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收集的100株P.acnes,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夫西地酸的敏感率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米诺环素对P.acnes的MIC90与敏感率分别为8.0 mg/L、66%,多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多种检查方法:体格检查、彩超、X线钼靶摄片、核磁共振和血清分子标记物等,在提高乳腺肿块与病变的体检效果的作用。方法收录在本院进行体检的成年女性,收集病史、既往史,开展规范的乳腺体格检查,结合彩色超声多普勒等方法检查双侧乳腺及引流区域的淋巴结。如果发现结节或病变,加用乳腺X线钼靶摄影(MG)、核磁共振(MRI)等方法进行检查。分析每个乳腺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形态、大小、数目、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基础上,结合平衡针疗法对运动及平衡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组,比较单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对照组,n=40)与联用平衡针疗法治疗(观察组,n=40)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评估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
目的探讨131I清甲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伴肺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1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伴肺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甲状腺术后行131I清甲治疗,评价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首次131I清甲治疗有效94例,有效率为67.14%。全切手术、肿瘤分期低、治疗前残留甲状腺组织<10、TSH水平低、治疗前残留甲状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