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预约”策略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zmf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数学课,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各种即时产生的教学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深层开掘动态教学资源,使课堂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起伏感。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这样天然生成的课堂上将体现得“原汁原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课堂生成,善于驾驭生成,主动参与生成,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预约”,让学生怦然心动、悠然神会,在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上“诗意地栖居”。
  
  一、智慧对话,引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与教材的对话实际上是阅读者积极地调动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感悟、理解教材并再造教材的过程,是已有知识和教材知识的磨合和对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面对教材,认真阅读,反复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针对教材的内容各抒己见,批判地去面对教材、超越教材。
  案例一:“土地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请大家打开书,阅读教材,看有什么想法和疑问。
  同学们埋头看书,或画或记,时间持续了五六分钟。
  师:有什么想法或疑问我们交流一下。
  生1:我觉得公顷这个名称和其他面积单位不一样,其他面积单位都有“平方”两个字,和长度单位相对应,非常好记。如果把公顷改个名称也叫平方什么就好了。因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可以叫平方百米。
  
  生2:我还发现其他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只有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10000,这个进率太大了,为什么不在平方米和公顷之间再创造一个面积单位呢?
  好像一滴水掉进了油锅中,许多同学叽叽喳喳议论起来。
  生3:我觉得创造一个平方十米最合适,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十米,这样平方米、平方十米、平方百米(公顷)、平方千米,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了。
  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通过学生和教材的对话,他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挖掘。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思维赋予教材新的内涵,“静态”的教材在学生创造性的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二、捕捉错误,诱发生成
  
  这里所说的“错误”,特指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认识而产生,“认识”基于错误而深入,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错误”在所难免。由于“错误”折射了认知主体丰富的观念信息,所以纠正错误对于转变数学认识、促进知识建构意义深远。因此,“错误”资源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错误”,教师应以“错”为媒,慧眼捕捉,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反驳评价、补充完善等学习途径来发掘错误根源、生成新意思维,使数学学习在“曲折”中走向“深刻”!
  案例二:“比例尺”教学片段
  教师请学生独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块长方形菜地,按比例尺1∶500画出平面图后,量得长8厘米,宽6厘米,这块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巡视中,教师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答策略:策略一是先求图上面积,再求实际面积,即8×6÷1/500=24000(平方厘米)=2.4平方米;策略二是先求实际长度,再求实际面积,即8÷1/500=4000(厘米)=40米,6÷1/500=3000(厘米)=30米,40×30=1200(平方米)。对此,教师没有正面点破,而是想方设法引发了学生的自主反思:
  师:你觉得哪个答案更合理一些?
  生1:第二个答案。因为第一个答案是2.4平方米,菜地不可能这么小的。
  生2:我也认为第二个答案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学过,比例尺反映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距离是长度)。而第1种方法把比例尺用在了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中,这违反了比例尺的意思!
  师:同意吗?
  生(合):同意!(很多同学准备着手修改自己的解题过程了)
  师:的确,比例尺只能用在长度的计算上。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实际面积能不能直接根据比例尺来求呢?(问题一出,学生们激情顿生,经过思索研究,他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现。)
  生3:因为实际面积是实际长乘实际宽,而实际长、宽又分别是图上长、宽除以比例尺得到的,由此可以得到本题的实际面积是(8÷1/500)×(6÷1/500)。所以像刚才的第一种方法8×6÷1/500就少除了一个比例尺,所以,就比正确答案缩小了500倍。
  生4:以前我们做过很多题,都证明了面积的变化倍数应该是长度变化倍数的平方,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500,说明图上长度、宽度都是实际长度、宽度的1/500,所以图上面积应该是实际面积的1/500的平方,也就是1/250000。所以,第一种方法如果改为“8×6÷(1/500)2 =48÷1/250000=12000000平方厘米=1200平方米”就正确了。
  生5:我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概括出了一个根据图上面积直接求实际面积的公式:实际面积=图上面积÷比例尺的平方。
  案例中的错误,源自部分学生“比例尺”观念的认识偏差。于是,一场由教师“蓄意”挑起的纠错活动即时发生。一方面,学生“就错探因”,据理发现了错误算法的成因根源,帮助同学更正了对“比例尺”的认识偏差;而另一方面,学生还能“借错创新”,顺势发现了“借助比例尺,直接根据图上面积求实际面积”的策略模型,错误资源的潜在价值由此得到了最大化实现。
  
  三、随机转化,启迪生成
  
  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因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不断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许多偶发因素,他们虽然游离于预定的课堂教学程序之外,但如果成为师生关注的重点,巧妙引导,合理转化,就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更好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案例三: “24时记时法”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1:我知道这路公共汽车首站在“新街口”,末站在“富丽山庄”,服务时间是5:40到22:30。即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5:40开出,最晚22:30开出。
  当我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听见一个学生轻声嘀咕:“我发现这道题出错了!”
  我想,她可能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便说:“你认为题目哪里出错了?”
  生:老师,站牌上出示的是“服务时间:5:40~22:30”。说明这一路公共汽车在5:40到22:30之间是服务的,超过22:30就停止服务了。那么,我认为22:30不应该是“开出时间”,而是最晚到富丽山庄的“到达时间”。如果要我们求最晚几点开出,必须要知道首站出发到达末站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的一席话,让我不禁想起银行、超市门口的服务时间,那里的服务时间不正是指超过某时就停止对外服务吗?于是,我激励她说:“你真了不起,敢于向书本提出挑战!如果现在请你做教材的编者,这道题该怎样出呢?”
   生:我有两种方案。可以把路牌上的“服务时间”改为“发车时间”,这样最晚就是22:30发车;另一种,把问题改为“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几时几分到达末站?”
  学生们听后,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课后,我到车站进行了解,一般所指的“时间”都是指“发车时间”,因而学生提出的这一见解是很有道理的。
  在上述课堂教学中,我为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感到高兴,也为自己没有漠视学生的“轻声嘀咕”,从而错过这一精彩的课堂生成而感到欣喜。
  
  四、恰当评价,放大生成
  
  多元评价的理论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接纳,评价作为一种激励和导向的工具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采用。评价的方式也从教师一锤定音到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而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成员,教师更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细心发现学生积极的、有创意的见解,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努力以真诚的微笑、鼓励的语言、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有效地调控评价过程,放大资源的生成。
  案例四:“长方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为了揭示长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安排了“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打开学具袋,从里面取出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四根小棒(两长两短),在桌上摆出一个长方形。其中一位学生摆成如下形状:
  教师在展示学生的正确摆法后,展示了该种摆法。大部分学生掩面而笑,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竟笑出了声音,口中还不停地嚷嚷:“这不是长方形,这不是长方形。”
  师:(一脸严肃)嘲笑别人是最没有礼貌的行为,我相信A同学这样摆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请他说说他的理由。(面带微笑充满期待地看着A生)
  生A:(小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我的另一根小棒被我一不小心弄丢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所以你才摆出了一个有缺口的长方形,如果给你一根你能摆出一个完美的长方形吗?(手里放了一长一短两根)选择一根吧,你需要哪一根?
  生A:(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较长的一根,熟练地摆了上去)
  师:为什么选择这根呢?
  生A:因为长方形的上下一样长,左右也一样长。
  师:真了不起,不仅知道长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还明白长方形对边相等,同学们,你们现在觉得他怎么样?
  生:(由衷地鼓掌)
  师:除了赞扬的掌声,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们以后不能嘲笑别人,要尊重别人。
  生2:要耐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不能嘲笑,而要耐心地帮助他!
  如果没有生A摆出的有缺口的长方形,相信学生对“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长方形”概念理解不会如此深刻,更不会有长方形对边相等这样深层次的感悟。教师把解释错误原因的机会及时送给了学生,让学生挽回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给全班学生一个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评价中懂得——“嘲笑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上课时要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在生态环境下的思维碰撞、即兴创造的火花,是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教师要做一个临场的智者,进行恰如其分的灵活引领,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新资源,从数学的价值意义出发,进行智慧的引领,让学生的思维与课堂教学共同飞翔、协调共振!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丁北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主体式教学是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国家对于新时期的教学提出了“淡化教学形式,注重教学实质”的要求,本文对主题式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进行研讨。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初中数学;数学教学  一、主题式教学的概念  主题式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活动的主题思想。这个主题思想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了“教什么、怎样教、理论与实践相
劳动教育对矫正和补偿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发展智障儿童健康的个性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的作用,能使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所以,劳动教育就成为智障儿童教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调查与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处于明显的下降状态。为了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与措施,中考体育考试就是国家教委根据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这一措施在各地方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体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也有些地方在中考体育考试的制度下,体育教学出现了明显的弊端。  一、体育教育更接近于传统的应试教育  初中毕业升学进行体
目的: 探讨黄疸、乳糜对血液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 制备含一定浓度梯度胆红素、甘油三酯的全血标本,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测定,同时对临床乳糜标本加以检测.结果:黄疸标
人工流产术是终止早期妊娠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多在门诊进行,手术时间短,施行麻醉要求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苏醒快、不良反应少.2001年1至12月我们采用异丙酚联合小剂量芬太尼
本学期我接手一个新班,刚担任班主任没几天,班上一个男学生王明很快就进入了我的视野,不是因为他表现优秀,而是学习表现极差:上课爱东张西望,做小动作;课堂作业经常不交;家庭作业从来不做。为使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我特意找到该班的前任班主任了解情况。没想谈到王明时直摇头:“王明学习习惯差,脾气拧,抵触情绪大;他父母责任心不强,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要想转变麻烦不小!”  我下定决心要啃下这“骨头”。我多次打
目的:探讨大肠癌细胞增殖、分化与肿瘤细胞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大肠癌标本51例,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的分化情况,并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摘 要: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及融洽和步调—致的情绪氛围。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多样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创设;思维引导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合作共鸣的一个过程。
目前,很多学者一致认为,适量的锌对精子的生成、成熟以及精子繁殖是必要的,锌的高低对睾丸正常发育、精子形成及精子活力均有影响[1].为了探讨精浆锌含量与精子活力的关系,我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进行分析,并尝试性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语文教师,要改变观念,改善教学手段,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调动学生的阅读激情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让广大语文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清晰地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