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 鲜活 创新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62980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半壁江山”来形容作文在中考语文中的地位,一点也不为过,因此它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作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语文成绩的高低,笔者结合多年来作文指导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让标题更靓丽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那么怎样才能拟出一个出彩的好标题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含蓄。欣赏好的文题犹如品茗一般,愈品愈有味,而低劣的文题如白开水,令人索然无味。如以“美丽”为话题作文,若拟为“这也是一种美丽”,从“也”中可以咀嚼出这种“美丽”的不寻常,感受到这种“美丽”的深刻内涵。这种含蓄别致的文题,自然为文章赢得高分立了头等功。
  二要新颖别致。新颖别致的题目,体现着新奇的构思,往往能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让文题出新的方法很多,例如: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拟题,可以明显提升文采,使文章标题具有更加靓丽的色彩。
  三要化大为小。有些题目很大,可写范围极广,如果开口过大,往往泛泛而论,意不真切,不如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化大为小,往往能写具体,写出独到之处,如以“欣赏”为话题作文,如果拟为“谈欣赏”就过于空洞,如果拟为“欣赏自己”、“欣赏数字中的语文”,这样针对性就会更强,既美化了文题,又提升了考生对文题的把握能力。
  四要设悬念,激兴趣。通过标题设疑,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假如没有诚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标题直接设问,引人思考。悬念从标题开始,起到引人注目、引发思考的效果。
  二、让语言更鲜活
  要想写出来的作文吸引读者的眼球,激活读者的情感,令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就必须使文章的语言鲜活,靓丽,富有美感,那么,怎样才能让文章的语言鲜活,靓丽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是着眼炼字,增添情趣。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总有一些言简意赅、准确生动、具体可感、活泼有韵味,撞击人心灵火花的妙言妙语,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雪地捕鸟的乐趣时用了“扫”,“露”“支”“撒”“系”“看”“拉”“罩”等动词,既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之情。
  二是巧用修辞,提升文采。修辞是一项富有实效性的语言表述方式,运用比喻,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运用拟人,文字更加亲切活泼,运用排比,语句韵律和谐,运用夸张,内容更加幽默。作文时,我们应尽量发挥自身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的特点,学会把修辞恰到好处地运用在文中。
  三是运用联想、想象。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就会开启灵活思维的闸门,令滚滚的才思流于笔端,这样就会出现品位文雅,文采精美的佳作。
  让作文语言鲜活起来的方法很多,平日只要我们坚持学习积累,相信我们一定能厚积薄发,写出鲜活、靓丽而富有文采的作文来。
  三、让思维更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给作文注入活力,才能让你的作文在文山题海中脱颖而出。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呢?
  一是见解要新颖。也就是切入的角度要新颖,在思考问题时,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也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另辟蹊径,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得出不同结果,产生新见解,还可以在人们普遍认同的认知习惯或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全新的见解。而对文题和材料,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拓展思维,就完全可以获得新颖的见解。但要注意的是追求见解新颖,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不能流于荒诞。
  二是文体要创新。文体的选择要多样化,要写自己最拿手的体裁,不要只局限于三大文体。可大胆尝试如书信式,日记式,童话寓言式,电视直播式,网络论坛式,诗词串联式,实验报告式,产品说明式等,让阅卷老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是选材要个性化。选材个性化指的是文章能避开一般思维选用的材料,避开别人已用过多次的材料,创造性地选用新颖生动而富有典型性的材料,借以反映生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重视积累,平时就要积累新颖的生活材料和鲜活的阅读材料,用时才能厚积薄发。其次结合自己的感情,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阅读到的新奇材料,让材料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再次要学会材料翻新,善于点石成金,经常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和改造所积累的材料。
  作文是长期训练,不断感悟、积累、发展的过程,以上我谈的让标题更靓丽、让语言更鲜活、让形式更创新只是针对中考作文怎样才能取得高分,真正要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功夫还应在平时。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市场经济既带来了物质产品的丰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世风日下、人情淡漠,人们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面临危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文化界、教育界发生了一场关于“科学、人文与当代中国教育”的大讨论。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历史学的功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功能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和诣社会注入人文精神。本文以我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为
一、问题的呈现:内容和形式往往各执一端  就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来说,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是重形式轻内容还是轻形式重内容?现实的情况则是,大多数公开课的课堂可能更注重形式,而平时的常规课则往往更注重内容。下面笔者通过两个相关案例来进行说明。  【案例1】2013年12月,一场全国性的赛课活动在我校举行,正好一位赛课教师被安排在笔者所教的班级授课。当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们的时候,
英语中的标点符号看似貌不惊人,微不足道,实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标点符号在语义结构中扮演和发挥至关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它的特殊功能涵盖在高中英语的各个题型当中。题干中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可以起到提示功能、断句功能。若能仔细观察,注意这个细节特征,分析语境,将有助于确定答案,尤其是在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非谓语动词以及一些特殊句式结构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就标点符号在不同句式结构中所起的提示作用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中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还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课程标准中的这部分内容正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体现和细化。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由三大基石构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
寒冬,枯草,冷风。  一放假,我就和爸爸妈妈一起迫不及待地赶往故乡的归程。  近乡情更怯。一到村口,拐过那棵根深叶茂的老槐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而美丽的山水画,可它竟然画在村口房子的墙壁上,“龙村”两个大字赫然其上。一阵暖风迎面而来,这是我的家乡吗?前年还是到处皮革污水、垃圾满地的家乡啊!我不禁惊叹。  蜿蜒的小河碧水荡漾,一只只古色古香的小船在水面上随风漂荡;一排排老房子清爽雅致,依水而建;一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生活与哲学》这个模块一直是让学生感到比较难理解的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原理知识,笔者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个内容的教学为例,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让作为学习主体的他们在情境中合作探究,收获知识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教学案例 情境教学 学生主体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
在解答高考英语选择题时,不少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应变能力较差,解题容易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导致失分较多。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单项选择题:读完题干后,一看就觉得容易,认为答案应该选C,绝对不是答案D,因为D选项看似不符合基本的语法规则,但是正确的答案偏偏是我们首先排除的D答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只是看到了句子的表面现象,没有对句子结构进行深层分析,结果导致所选答案是错误的。这类题目往
[摘 要]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作者从“学生解放”的角度,并结合自己参与三年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实践及其效果,认为要解放“被压迫者”的学习力,创新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互动课堂 “四新”历史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80 
[摘要]  叙例在作文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里详写,哪里略写;怎样写才能很好地论证、演绎中心论点……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学生。以作文题“弯腰侧身过小门”为例,尝试从作文题目的材料出发,深入分析所给材料的叙例思路,指导学生以司马迁为例,遵循叙例思路完成论证片段,并进一步修改原有的作文片段,强化叙例思路。给学生提供一种作文思路的同时,强化语言训练,对学生梳理叙例思路,整合作文素材,
[摘 要]2015年的全国卷Ⅱ不论是出题依据的内容、构思的形式、难易程度还是创新方面都不仅更加接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而且不乏能力考查的力度,真可谓技巧娴熟、独领风骚。  [关键词]高考历史 新课改 全国卷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114  众所周知,高考贯穿新课改的精神、凸显学习能力的考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究竟应该以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