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学科中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o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在高校历史课堂中贯穿思政教育,将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既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新时期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战略目标的需要。对于提升大学生素质,促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其他文献
文本主要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构建思路展开深入研究,结合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内涵的一致性,阐述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构建思路,有助于提高高校劳动教育水平。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师需探寻新的教育深化改革路径与方向。以大思政思维着手,对大学语文教学中蕴藏的隐性功能进行合理化突显。即深挖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拓展大学语文教学空间、做好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对接,最大程度上发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由此,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良好品格的大学生。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高校课程建设体系中愈发重要。为改变高校思政课在受众群中重视程度不够的现状,各高校可以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师理论水平,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改革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着手,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进一步凸显思政课思想引领作用。
伴随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然难以满足学生思想素质诉求,为促进学生健康长远发展,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创新思政教育具有必要性,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手段。本文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内涵,从四个维度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
准确掌握师范院校礼仪教育教学课程思政特征,深入挖掘礼仪课程教育的“思政元素”,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礼仪课程立德树人的独特优势,坚持礼仪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
人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队伍的主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其中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针对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后针对当前阶段师范院校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明确教师队伍培养方向和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的改进措施,为促进教师教育理念转型,推动我国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献出了绵薄之力。
高校的继续教育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实践经验丰富,且有着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内隐学习的要求较为贴合,将内隐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的继续教育教学中,将有利于提升其教学质量和水平。不过要在内隐学习理论视域下形成新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都要做出相应的改进。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育人”先“育德”的教育理念,强调传道授业解惑,在协同作用下强化高校课程价值,突出“立德树人”与“同向同行”教育观念。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建构主义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及应用角度,并结合当下课程思政进程展开路径分析,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构建思政学习方式,彰显课程道德价值。
新媒体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让学生了解更多与新时代发展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多元化能力。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给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发展工作带来的挑战,还需要结合巧用新媒体、融合热门热点的教学方法,强化思政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的工作质量。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特征,然后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提升的机遇,探究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发展策略,以期更好地满足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发展工作。
大学英语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文章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年级B级学生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方案.教师可以从校本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