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及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嗳气、胃灼热、胃反酸,严重者可有慢性干咳、咽喉不适、吞咽困难等。部分症状不明显,尤其是合并心血管和(或)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老年患者,易漏诊、误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故事1:奇怪的胸痛
邻居老张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仍有胸闷、胸痛等不适,睡觉时症状加剧。原以为是心脏出了问题,但经各项检查,老张的心血管状况良好,这让他十分纳闷,转而向我求助。听了老张的叙述,我立刻想到了胃食管反流病,建议他至消化内科完善相关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了我的猜测,老张确实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经过正规的抑酸治疗,他的胸闷、胸痛等不适明显缓解。
故事2:胃频繁“串门”
两月前,我接诊了一位嗳气、反酸多年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自确诊后,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日常饮食也格外小心,但不适症状却丝毫无缓解。经过详细询问及检查,我从患者的胸部CT检查报告上看出了端倪——该患者存在明显的滑动性食管裂孔疝,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须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术后两周,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屏障”受损,反流“来袭”
胃和食管交界处有食管下括约肌、膈肌、膈肌角、膈食管韧带等组织。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食管下括约肌等保持持续收缩状态,从而在胃食管连接处形成“高压带”(通常为15~30毫米汞柱),防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胃酸、胃蛋白酶、胆盐等)反流,构成了生理性“抗反流屏障”。在正常情况下,食管黏膜及其分泌的黏液具有抵抗胃酸、胆盐及其他化学物质损害的能力,被称为“食管黏膜屏障”。
当“抗反流屏障”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存在缺陷,尤其是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正常收缩时,胃、十二指肠内容物便“逆流而上”,进入食管,损伤食管黏膜屏障,从而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即为胃食管反流病。
长期饮酒、吸烟,高脂、高糖、辛辣饮食,进食过快,喜食过烫、过硬食物,作息不规律等,均是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此外,妊娠、肥胖导致腹腔压力升高,长期服用钙离子拮抗剂、镇静安眠药,有胃肠道手术史,患有食管裂孔疝等,均可造成或加重胃食管反流病。
特别提醒:
曾有患者询问:是否可以通过多进食,让胃下沉,从而达到缓解或避免反流的目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当胃处于充盈状态时,腹腔内压力较高,易使胃食管反流机会大大增加。除少食多餐外,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过甜、高脂及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坚果、牛奶等)。进餐后,适当散步有利于胃肠道蠕动,加快胃排空。
不焦虑,莫大意
笔者发现,许多患者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些患者担心胃内容物长期反流,频繁刺激食管,最终会发展为食管癌;另一些患者则不以为然,甚至排斥就医。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
已有许多研究证实,绝大多数胃食管反流病不会发展成食管癌,但若胃镜活检提示巴雷特食管(下段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细胞被柱状上皮细胞取代,为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者,需提高警惕,应定期至正规医院专科随访。
反复发作,从自身找原因
大部分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并不困难,患者只要接受正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一般都能控制好病情。目前,药物治疗主要以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和保护胃黏膜为主。不少患者因病情反复而逐渐失去了治疗信心。对此,笔者有两点体会:第一,一些患者仅在反流发作时服药,症状一缓解就停药,未严格遵医嘱用药,造成症状反复。一般而言,初次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坚持服药8~12周。第二,大部分患者对该病认识不足。胃食管反流病是慢性病,药物治疗仅能缓解症状,不能完全治愈。而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自觉避免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许多患者(尤其是年轻人)依赖药物治疗,却忽视日常保健,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延伸阅读:食管裂孔疝:胃食管反流病的“难兄难弟”
一般而言,在严格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8周后,症状仅部分缓解或完全无缓解,为难治性胃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是导致难治性胃管反流病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之一,二者有着密切联系,可谓“难兄难弟”。
胸腔与腹腔由膈肌分隔,食管通过膈肌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与胃相连。正常情况下,食管裂孔边缘的肌肉包绕、“固定”食管;若这些肌肉因各种原因松弛,便会造成食管裂孔疝。当腹腔内压力大于胸腔,食管裂孔直径又较大时,小部分胃可被“吸入”胸腔,形成滑动型食管裂孔疝。一旦出现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通常低于5毫米汞柱,极易造成胃食管反流。当患者处于站位或坐位时,反流症状常较轻;平卧时,反流症状明显。

藥物虽无法治愈食管裂孔疝,但在控制症状、治疗食管炎、改善胃肠动力方面,仍有“用武之地”。症状轻微的食管裂孔疝患者首选药物治疗;症状严重者,常需进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