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诙谐文化下《爸爸爸》的寻根意识

来源 :文学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q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根文学立足于民间土壤,致力于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挖掘,与民间诙谐文化不谋而合,在大量的寻根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发现民间诙谐文化的文本形态.根据巴赫金的民间诙谐文化理论,本文将从诙谐化的语言、人物和民俗活动,分析韩少功《爸爸爸》的寻根意识.
其他文献
余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家之一.余华的所有作品在叙述时总给读者极强的视觉冲击感,这种视觉冲击力与杰出的细节描写,通感等手法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分析余华小说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原因,并分析视觉冲击力给余华小说带来的意义.
流散文学是华裔文学的热点主题之一,身份也是流散文学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困扰流散群体的问题.任碧莲作为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难免涉及流散主题.但学者对任碧莲小说的研究大多是研究单个文本,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任碧莲作品中的流散主题.本文以任碧莲以《典型的美国人》、《爱妻》、《梦娜在希望之乡》三部作品为例探究流散主题对其作品的影响以及在小说中的体现.
《无名的裘德》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作为托马斯·哈代晚年的代表作,作品《无名的裘德》因为讲述的男女主角是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从而导致哈代受到文坛的攻击.这是继他的《德伯家的苔丝》《还乡》之后的最后一篇小说.文章主要通过对裘德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造成她这一人物的成因进行探究,从而找寻裘德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两千多年来,君子,作为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理想人格,成为了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本文以《论语》为文本,分析书中关于孔子对君子人格塑造途径的分析,并发掘其中的当代育人价值.
归化是翻译中的常见策略,归化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跨越语言、文化上的一些理解障碍,做到译文在理解上的可行性.而文学作品的翻译又显得较为特殊,还需要注意意境上的“可理解”.在这个要求的基础上把握文化作品归化的“度”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主万和于晓丹的《洛丽塔》中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经久不衰的意象,也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最爱.南宋女词人张玉娘对月更是情有独钟,她通过各种月意象,抒写了自己明月朗照中对团聚的期待,残月映照下的孤独、惆怅以及冷月清辉中的凄婉、悲愁.这些月意象中渗透进了诗人浓重的悲愁,呈现出鲜明的感伤色彩.
蔡元培与陶行知是生活在同时代的思想家与教育家,都被雅奉为“民国五大先生”之列,也是中国近代美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人.并且两人深耕于美育领域,理论与实践方面皆有所建树.本文详细描述了他们二人各自的美育思想,从定义、目的、内容、模式及特性等逐一分析,并且比较二人的异同点、侧重点与实践活动的交集,使后人形象了解到教育大师的思想光辉,可以更细致的研究伟大先人们的思想主张,将他们的理论展望更好的化用在现代美育课程中,借鉴成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为现代美育事业的发展助力添翼.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1997年问世以来,就风靡全球.作者J.K.罗琳在书中创造了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并运用丰富想象,大量引用拉丁语、法语等语言,创造出一系列蕴义深远的名称和咒语.本文将从书名、人名、咒语等方面对比分析该系列中国大陆和台湾两个译本,探讨译者在针对儿童这一读者群体时,对翻译目的论的应用,旨在为儿童文学译者提供一些翻译指南,并推动儿童文学翻译发展.
唐代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时代,此时期大量的佛经开始被翻译成汉语,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开来.这对唐代文人创作用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唐代,一些文人较为喜欢将“衣钵”、“涅槃”、“雨花”、“罗汉”等含有佛学思想的词汇应用到诗文之中.不仅如此,唐代的一些文人为了准确地使用佛经里面的词汇,还主动地学习《维摩诘经》、《华法经》、《华严经》等佛经经文,因为这些佛经富含丰富的文学思想,当时在诗文中引用佛经词汇的现象十分常见.因此,要准确理解唐代的一些诗歌作品,必须具备基础的佛学知识,否则就难以准确理解一些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
“人家”是由词根“人”和词级“家”组合而成的指代词.其基本用法是泛指或专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也常用作自称,与普通的三身代词相比,它在语用上具有丰富的语用含义和独特的表达效果.本文从“人家”的词语来源入手,分析了“人家”从短语—名词—代词的语法化的演变过程,探讨了在“人家”在实际语用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