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铜鼓类型与源流考辨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iquer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尼西亚铜鼓种类繁多,参考已有分类法,可把印度尼西亚铜鼓分为黑格尔型铜鼓、贝静型铜鼓、莫科鼓型铜鼓和新型铜鼓这四类,以及纳伽拉I-X型。起初,东山铜鼓通过贸易、交换或赠予进入印度尼西亚,所以印度尼西亚发现有不少黑格尔Ⅰ型(纳伽拉Ⅰ型和纳伽拉Ⅱ型)铜鼓;而后,掌握了铜鼓铸造技术的当地人在仿造这些“外国风格的铜鼓”的过程中,逐渐制造出本土化的铜鼓,形成了类型繁多的铜鼓,有的流传至今。
其他文献
以扶绥县中东镇新灵村壮语(属壮语南部方言邕南土语)为语言点,对其个体称人量词进行描写,逐一分析其来源,最后概括其特点,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壮语量词系统的面貌。
英语俚语地域性很强,不同地域俚语不同。同一个英语俚语在不同英语国家中的意义不同,同一个概念在不同英语国家中用不同的英语俚语表示,仅在一国中通用的俚语。究其根源,有地理环境的差异,有政治制度和民族习俗的不同等。拟从语言及文化的角度来对英美两国中的英语俚语地域差异加以研究。揭示英美俚语的地域差异,无论对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还是对英美两国人民的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将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更清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莎伦·谢尔曼(Sharon Sherman)教授谢尔曼是美国民俗影像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的国际著名民俗学家。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任教的四十多年里,她的有关民俗影视的论述与作品不仅在美国民俗学,而且在世界民俗学上也独树一帜。莎伦·谢尔曼教授1971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民俗学与神话学硕士学位,1978年获得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博士学位。
如果说要把民俗活动作为事件来研究,那么一个事件就如同一篇叙事或一部电影。尽管以影视记录来研究民俗只有很短暂的历史.但是这条路径的生命力已经被证明是越来越强大。因为民俗是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对民俗的影视记录也需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透过镜头的民俗常常是文本所无法包含的,不仅与文本研究成为必要的互补,而且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具有独特的优势。作者以个人的拍摄经验说明了对民俗的关注可以用镜头更完整地将一个事件记录下来,成为民俗研究的必要手段和珍贵资源。
2019年1月7日至9日,2019年世界桂商暨商会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大会在南宁召开。部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上市企业、行业百强企业及国际菁英会、亚布力论坛、中国侨商会、桂商总会负责人和企业家代表纷至沓来,围绕“弘扬桂商精神,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共同发展”主题,共商建设壮美广西。
近年来,不少经营型职业农民纷纷携带资金和技术“上山下乡”寻找发展机遇,这些新型农业经营系统吸引了大批智力和劳力型职业农民迁入,构成了迁入村落现代农业产业中的重要智力和劳力支撑。同时,那些从生态环境较脆弱、土地资源少的村落迁出者,在现代农业系统中掌握了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后,不少劳动力返乡创业,把新的种植、管理模式带回到乡村,不断扩大新型职业农民自我培育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当地乡村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著名人类学家容观夏教授不仅关注瑶族研究,而且在瑶族史研究提出人类学取向,并身体力行,运用这种方法提出瑶族史的新见解:瑶族源于山越,瑶族在13世纪以前瑶族先民已经在大规模地迁徙居住在以会稽山为中心的闽浙江淮一带,瑶族在明代的迁徙是最为频繁,而且非单向流动,瑶族先祖所谓的“漂洋过海”并不只是湖南的洞庭湖,始发站和目的地也不限于湖南洞庭湖一方,到达的彼岸更多是广东南海和乐昌县境。
知识人类学与现代社会科学一样,产生于19世纪,主要致力于解释知识是如何被生产以及如何用于交流的。20世纪70年代,知识人类学将语言模式的文化价值认知纳入自身体系中。20世纪晚期以来.知识人类学主要关注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社会价值知识如何被生产出来等相关问题。当下,知识人类学与心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探究大众化和制度化的文化表达,关注知识的社会再生产以及权力、价值、交流和控制等内容,日益成为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