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香港早期新文学中的海洋书写

来源 :华文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文化因素是香港早期新文学中的一个“显性”的、“弥漫”性的存在.香港早期新文学涉海题材作品数量众多,普遍存在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各类文体当中.这种“亲海性”是内地同时期文学作品所鲜见的.香港早期新文学中的海洋书写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审美内涵:一方面延展了内地左翼文学带有“阶级斗争”、“无产阶级”等革命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念,具有“理念化”的书写特征;另一方面具有多维的抒情品格,既有本土作家在书写中注入的亲密无间的感情,亦有外来者所感受到的异文化审美质素,同时更多地裹挟了家国变动在内心投射的创痛情绪;最为独特的是香港早期新文学的海洋书写具有一种日常化的品格,它与居民的交通、娱乐、住宿等现实中的生活情状“胶着”在一起,并在殖民统治下呈现出多重迥异的海洋文化空间.香港早期新文学中的海洋书写构成了香港新文学的独特肌理,它或者是我们进入香港文学的新的“入口”,潜在的通道.
其他文献
新文科导向顺应了金融科技行业的人才需求,在这一导向下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存在价值引领上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不强、思维培养上思政资源支撑不够、技能提升上思政教学方式不当等问题.因此,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通过改进考核制度、提升教师的价值引领能力、规范资源开发、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以及完善思政教学等措施,促进学生金融技能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和新时代中国的时代主题,高校夯实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有裨益.当前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功利化、非理性化、迷茫甚至丧失等问题.培育大学生的科学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队伍建设,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渠道.
新时代对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求.高校要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搭建多元平台、培养劳动情怀、推进劳动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常劳动.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技术、新业态、新媒体、全球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应在新文科建设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修订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大纲、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等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1941年茅盾在香港创作的《腐蚀》,因文本选取的人物、背景以及整个故事的进展没有表现香港而被认为是“和香港无关”.而从作者、作品、读者、编辑的关系出发,结合文本,可以看到茅盾采用了一种站在香港读者立场、并积极将读者的阅读趣味纳入创作思考之内的书写方式,《腐蚀》的创作和发表与香港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主体三个部分分别阐释了抗战时期香港读者群建构与对作家的具体影响,促成《腐蚀》能够迎合本地读者,使得茅盾在香港的小说写作转向的两个条件,以及《腐蚀》在形式和内容上所体现的香港因素.
音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学前音乐课程对于培养幼儿教师的音乐综合素养和提高其音乐活动组织能力非常有帮助.学前音乐教育对于幼儿人格的优化塑造、智力潜能的开发、个体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在课程教学中传唱红色歌曲,组织学生表演红色经典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推进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本研究分析了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外贸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结合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针对课前在线导入、课中交流互动、课后复习拓展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并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935年rn2月18日(元宵节),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书香世家.外祖父戴贞素又名戴仙俦,在当地多所学校执教,是潮汕知名的文人和书法家.舅父戴平万(原名戴均),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委和领导人之一.母亲戴若萱是当时潮安县第四女子小学校长.父亲饶华(原名饶旭东),曾就读于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回潮州后任潮安县《大光报》的副刊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解放后是云南省的领导人之一.
期刊
本研究在综合分析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遵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构课程的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塑课堂教学,完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既定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根据艺术设计产业更新发展的特点,探寻产教融合的方法,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云教材发开、“1+N”教师队伍建设等改革路径,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形成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