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视角下的南海问题及两岸合作前景研究

来源 :闽台关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_b074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问题与两岸关系是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重要问题.结合南海问题现状,回顾两岸南海政策,可以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南海既是大陆遏制“台独”势力发展的重要区域,又是台湾当局谋求“台独”的重要工具.当前,受蔡英文当局消极态度的影响,两岸在南海争端中对抗的可能性增加;受台湾当局及美国等外部势力影响,两岸在南海事务上的合作受到限制;但在南海局势演变与岛内社会舆论的双重影响下,两岸南海事务合作仍存在契机.
其他文献
公司因资金短缺才会上市融资,然而不少拟上市公司在IPO前实施超额分红,这构成了分红悖论.超额分红既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公众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还会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而,拟上市公司应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根据公司的持续经营需求和现金状况,适当地实施现金分红.文章研究得出,IPO报告期最近一年现金分红的适当比例为零,报告期前两年现金分红的适当比例为40%.为防范拟上市公司实施超额分红,监管机构应制定拟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具体规定,中介机构应切实履行“看门人”职责,同时改新股定价法为综合定价
由于证券交易双方的市场地位通常并不对等,当目标证券出现违约风险时,持有人只有在发行方实质违约前采取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此时预期违约规则将扮演重要角色.只要持有人已事先预见现实性的违约风险,即可依据预期违约规则预先采取反违约措施或提起预期违约之诉,即使客观违约事实尚未实际发生亦然.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不应拘泥于单一事实,而须以履约能力及履约意图为中心,结合募集说明书中的有关约定、发行方的履约能力以及证券的实际履行状况综合判断证券背后的违约风险,若发行方已触发交叉违约条款,或依据持有
以“人民”为中心的“日常生活”治理是城市治理的转型方向.城市“日常生活”治理是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为治理对象,以满足他们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的城市治理模式.城市“日常生活”治理以居民的日常生活为基础,通过厘清日常生活的动力与结构,运用隐秘、 柔性的权力技术实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国家的有效衔接,重构城市陌生人社会的生活秩序.要回应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需要通过制度规则与精细化治理、 多元主体与合作治理以及城市居民与参与式治理,重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秩序的内在均衡.生活治理的关键在于能够实现安顿生活与“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防御商标制度构建的讨论始终停留在法教义学的理论研究,似乎忽视了对于防御商标制度引鉴的法经济学思考.现有商标立法对驰名商标的制度保护显露疲态,囿于立法缺失导致防御商标制度处于一种法律与现实模糊不清的存续状态.御商标制度的引入与否根本在于处理好防御商标制度的权利配置及其效益问题.从“科斯定理”到“波斯纳定理”的法经济学分析能够为理解防御商标制度的经济学价值提供新的视角.在制度实现路径上应当从模式观、体系观、权利观三个层面创建本土化的防御商标制度.
公平偿债系破产法的立法宗旨,故而公平价值是破产法的天然价值,效率价值适度让位于公平价值也是破产法立法宗旨使然.鉴于此,对于管理人不当财产处分行为,应允许个别债权人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除了可以诉请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还可以提起否认处分行为效力的诉讼.在实体处理上,可以参照《公司法》第16条的裁判规则构造个别债权人否认管理人财产处分行为效力的裁判思路,而且对于该类案件的管辖仍应由破产受理法院集中管辖为宜.
本文基于我国2011-2018年30省份(西藏和港澳台除外)的省际面板数据,应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优化及就业质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就业结构优化升级及高质量就业,但存在明显的门槛特征.在数字经济发展跨过门槛值后,其对就业结构优化作用减弱,对就业质量提升作用显著增强.因此,应继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就业结构优化,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使得算法拥有权力基础而形成算法权力.算法权力嵌入社会之中虽为社会的运行带来一定便利,但亦造成算法歧视、算法侵权、算法与公权力合谋等一系列社会风险.为化解算法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算法权力的规制手段可以通过强化个人数权、监督算法本身、明确算法责任等方式限制算法的自治空间,平衡算法权力的强势地位,确保算法权力围绕正义、公平的目标运行.
拜登上台后,其“印太战略”的核心在于联合印太地区盟友力量,共同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而“台湾牌”成为美国“联盟制华”的重要抓手.作为美国印太地区关键盟友的日本,在外部联盟施压和内部安全与利益动机的双重驱动下,涉台政策配合美国的“以台制华”动向,加强军事介入台海姿态、强化经济上的“以台制华”以及力推台湾融入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不过,受到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美日涉台分歧的影响,日本涉台政策“联盟化”态势存在明显的限度.中国大陆要坚持在中日关系的整体框架下看待日本涉台问题,把握与利用美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
台湾问题产生70余年以来,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其在西太平洋的霸权地位,曾根据中美战略冲突(1950-1970)、战略合作(1971-1990),以及战略合作-竞争(1991-2015)等三次关系范式转换而调整其涉台政策.自奥巴马执政后期开始,美国开始实质性调整对华政策并推动中美关系步入战略竞争-对抗范式(2016-),特朗普主政后出台的旨在遏制中国的“印太战略”框架进一步强化了上述范式.在此背景下,特朗普和拜登当局加紧挖掘和利用台湾的地缘战略作用,尤其通过常态化对台军售、派遣军舰穿航台湾海峡,提升与台湾的军事
拜登执政后,为强化“台湾牌”的战略效果,联合欧亚主要盟友共同介入和干涉台湾问题,形成涉台政策的“同盟联动”现象.将美国在不对称同盟中的议题设置设定为前置条件,选取盟友对美国“价值观外交”的支持度与盟友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偏见度为两个关键因素,构建“同盟联动”现象的理论机制.以拜登近期联合其主要盟友共同介入台海局势为例,分析发现两个关键因素会影响盟友对涉台政策的共识程度,最终产生涉台政策的“同盟联动”现象.“同盟联动”现象会使美国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空洞化从国内层面上升至国际层面,也会扩大“台独”国际化空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