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乙烯利对禾谷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转BtACO基因植物的抗病性评价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aiwz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乙烯对禾谷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致病性的影响并评价转BtACO基因拟南芥对禾谷炭疽菌的抗性.通过施加不同浓度外源乙烯利,对禾谷炭疽菌生长状况进行比较,并对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的野生拟南芥接种禾谷炭疽菌,分析禾谷炭疽菌的致病性,最后对转BtACO基因拟南芥接菌后的抗病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外源乙烯利浓度对禾谷炭疽菌黑色素及孢子生长的影响不同:10~100 mg/L乙烯利促进黑色素的产生,125~200 mg/L乙烯利抑制黑色素的产生;50~75 mg/L乙烯利对禾谷炭疽菌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高浓度乙烯利(125~200 mg/L)促进孢子的萌发.对野生型拟南芥接菌观察发现,高浓度乙烯利(125~200 mg/L)增强了禾谷炭疽菌的致病性;而转BtACO基因拟南芥较野生型植株发病程度轻,有更高的生物量积累.综上,低浓度乙烯利处理(10~75 mg/L)可降低禾谷炭疽菌的致病性,BtACO基因可以作为候选基因运用于作物对禾谷炭疽菌的抗性育种.
其他文献
养鸡是非常传统的一种养殖类型,很多人在开展养殖工作时会选择养鸡,由于其前期投入较少,养殖时间较短,收益见效比较快,因此是深受养殖户喜爱的一种养殖品种类型.在开展养殖工作时,加强对各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提升养殖者经济收益的关键,但是大部分养殖户对于鸡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并不高,而且很多养殖者没有较高的养殖技术以及知识水平,如鸡养殖过程中出现患病情况,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地处理,如此发展会导致鸡疾病大范围传播,且后期的防控工作难度也会有所增加.
期刊
与传统的散养技术相比,规模化养殖的优势更为明显,能够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增强牛羊的附加价值,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为牛羊肉的品质提供保障.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建设开始时间较晚,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才能促进现代化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行成于思,要建立可持续的能力优势,除了实战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企业主管的思维能力.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正确认识世界又是成功改造世界的前提.正确认识世界需要良好的思维能力,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有多重属性,其中只有一个或几个是它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决定了这个事物有别于其它事物,使其成为“这一个”.
期刊
为探究麦后直播棉生产中应用脱叶催熟剂对后茬小麦出苗、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土壤添加不同浓度的\'噻苯隆\'后,测定小麦出苗及苗期生长指标;在田间条件下应用不同浓度的\'噻苯隆\'与\'乙烯利\'混用进行棉花脱叶催熟,并测定后茬小麦出苗率、苗期生长指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噻苯隆\'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9 d,土壤添加低剂量(0.66~66.00 g/hm2)的\'噻苯隆\'对小麦出苗、苗期株高、根系形态、物质积累及分配无显著影响,但添加高剂量(
“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元宵夜,满城繁华,霓虹闪烁,彩灯摇曳,大街上人潮如织,赏花灯、观画展、猜灯谜、看舞狮……热闹非凡.rn圆月当空,红灯高挂,仿佛千百年来一直如此璀璨.我不由得想起童年的元宵节,那时没有现在这流光溢彩、灿烂繁华的灯火,却有让人一生难忘的回忆.
期刊
中小畜禽养殖场户在当前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虽然面临着规模小、实力弱、管理不规范、抵御市场疫病风险较差等困难,但是也有适合种养循环、选地相对容易、投资小、帮助乡村振兴等优势,短期内存在很有必要,亟需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等共同协作.
期刊
为明确缺氮胁迫对谷子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冀谷45,为试验材料,采用苗期水培法,以全氮营养液培养(15 mol/L N)为对照(CK),测定缺氮(0 mol/L N,N0)胁迫下幼苗生物量、根系性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缺氮胁迫下,幼苗已展开的真叶出现叶尖干枯症状;与CK相比,缺氮胁迫谷子幼苗的地上部鲜、干重和苗高均显著下降;但幼苗地下部鲜重、地下部干重、根冠比、总根长、根投影面积、根表面积和平均直径等根系性状指数均显著提高;缺氮胁迫下,谷子幼
为探究黍子突变体株高、节间和穗部等表型差异及对外源赤霉素的敏感性,以野生型\'260\'及其EMS诱变获得的矮秆突变体\'87\'为试验材料,对其农艺性状、茎秆细胞学、内源激素含量及喷施外源赤霉素后的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260\'相比,矮秆突变体\'87\'成熟期株高、穗长和千粒重分别下降53.3%、31.8%和1.7%;茎粗和分蘖数分别增加14.1%和113.3%.突变体株高的下降与节间数无关,主要由中下部节间长度缩短造成.经细胞学观察,矮秆突变体茎秆缩短
为探索适用于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控的品种混种模式,选择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和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为研究地点,分别以小麦品种陇鉴9825、天选66号和陇鉴9822以及铭贤169、北京0045和农大211为研究对象,在两地均设置9个单种和混种处理,调查条锈病的普遍率、病情指数、病害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以及小麦千粒重和亩产量数据,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获得病害相对防效和产量相对增加率,从而比较不同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和小麦产量影响.结果表明甘谷试验站不同处理间病害普遍率、病情指数、
为明确不同区域玉米需水量的时空变化,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彭曼公式和作物系数法,利用1961-2020年558个典型气象站点的标准气象数据对我国不同区域玉米的生育期作物需水量进行计算,并结合玉米生育期内的降水量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域玉米的水分盈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全国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在区域间呈现明显的差异,多年平均在285~987 mm/年,春玉米的需水量要高于夏玉米,二者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468和326 mm/年.其中西北农牧区、北部中低高原农牧区和东北农林区为春玉米需水量的高值区,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