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养成积极地捕捉来之不易的怦然心动的瞬间的习惯,从而激发其创新的欲望。
关键词:直觉;灵感;学生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74-01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通过下意识的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冥思苦想而得不到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一、耳目一新 出奇制胜
灵感不是靠消极等待,要积极培养。正如钱学森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
无论什么时候,我对自己的第一节课都做各种大胆的设想和实践,有时侯甚至荒谬,但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最初的想法不是荒谬的,那么未来就是完全没有希望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灵感。比如走进教室,我并不像其他老师开始强调各项纪律,板着面孔,目露凶光,一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气势。我只在黑板写几个字:“同学们,我们这堂课一起写诗。你们想让我写什么?”“爱情”。底下所有的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好,我们就写爱情。”他们用特别奇怪且怀疑的眼神看着我这个陌生的老师,也怀疑他们自己,好像在说:“她能写诗?我们能写诗?”于是我把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一边朗诵一边用工整的楷书写在黑板上。同学们那堂课非常投入,他们悄悄地敞开自己幻想的心灵,每人都写了很多让我震惊的爱情诗,语言有创新,且生动自由。
二、模仿前人 多角度立意
模仿是一种直接可以达到目的的途径,所以不只是在写作中,绘画、书法、建筑、哲学等各种艺术作品中都能找到模仿的影子。
就赞美梅花的诗而言,古人说:一树梅花万首诗。其实古往今来,咏梅之诗何止万首。最早的著名咏梅诗是南朝诗人陆凯写的,他根据梅花是春天的象征、友谊的使者这一立意角度,写了赠友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北宋诗人林和靖根据梅树疏淡清幽的立意角度写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将月下水边梅花的天然风韵刻画得淋漓尽致,写出了梅花的惊魂,堪称咏梅诗的绝唱,难怪南宋诗人王十朋推崇其为“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宋人王淇却从梅超尘脱俗、安贫乐道的立意角度,唱出了“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把梅花写成了隐逸君子的清高形象。而宋人卢梅坡更是从色与香的立意角度,把梅与雪做了比较,“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非常多。
我在讲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先让学生读,通过读的过程体验其中语言的优美和对人生中重大命题“生与死”的思考,接下来我并没有直接讲解其中的内容,而是让他们借着阅读的情趣模仿王羲之的笔法来写自己的现实生活,其中一个男生这么写:
新世八年,九月初旬,暮秋之初,秋高气爽,会于高三九班。修学事也,此地有繁重的作业和渺茫的高考,其姓顾名文强者,纯真无邪。忽发霞云之现者,列坐其北。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欲挥情纵欲,放浪校律之外,却自固矣。怀情释表,然遭霞冷。事已至此,顾之心空空飘渺,天广无际,而不见霞丝(思)。漫漫日月,若合一契,吾知一死生为虚诞,情幻灭矣。纵有遁甲巫门,难现斯人,此情断矣。
当时看到这个学生的作文,我深刻感受到一个学生内心真实而复杂的情感,但是为了保护他的心灵不受到伤害,鼓励他尽快摆脱感情困惑的同时,对他的文章我写下了下面的批语:
有自我的心意在里头,有自我的个性在上面,有自我活生生的情感在深层。
另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自由发挥多角度写学校食堂,可褒可贬,我发现其中一贬文,看了之后我拍案叫好,文章是这样的:伙食让我捶胸顿足,看看菜单吧。美女帅哥们!醋溜鼻涕泡,凉拌脚丫泥,清炒垃圾纸,红烧生米饭,糖醋汗毛孔,清蒸指甲油,乱炖头皮屑,汗珠眼泪汤。
我的评语是:我欣赏,有个性,加油。
只要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无论美还是丑,都是发现,而发现便是美。
三、闲暇出智慧
生活给予我们的灵感是我们创作的源头。只要我认为是有意义的事情,我就要求学生立刻用笔记下来,动员学生写日记,把每天发生的事情真实的记录下来。
其实激发一个人的灵感有很多中形式,比如一个老师善意的微笑和理解,就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一个“亮点”;一个老师做的一个动作,或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学生的一个错误,哪怕一个眼神,一次相遇等等。
所以灵感靠直觉的诱发,让学生有意识地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及发现的习惯,作文怎么能不好呢?
通过直觉,培养灵感,诱发灵感,捕捉灵感。带着一颗热情与智慧的心灵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像欣赏自己的情人一样去欣赏他们,我相信,在语文教学中或者在课堂教学中,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文字里跳动的语言。
关键词:直觉;灵感;学生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74-01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通过下意识的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冥思苦想而得不到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一、耳目一新 出奇制胜
灵感不是靠消极等待,要积极培养。正如钱学森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
无论什么时候,我对自己的第一节课都做各种大胆的设想和实践,有时侯甚至荒谬,但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最初的想法不是荒谬的,那么未来就是完全没有希望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灵感。比如走进教室,我并不像其他老师开始强调各项纪律,板着面孔,目露凶光,一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气势。我只在黑板写几个字:“同学们,我们这堂课一起写诗。你们想让我写什么?”“爱情”。底下所有的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好,我们就写爱情。”他们用特别奇怪且怀疑的眼神看着我这个陌生的老师,也怀疑他们自己,好像在说:“她能写诗?我们能写诗?”于是我把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一边朗诵一边用工整的楷书写在黑板上。同学们那堂课非常投入,他们悄悄地敞开自己幻想的心灵,每人都写了很多让我震惊的爱情诗,语言有创新,且生动自由。
二、模仿前人 多角度立意
模仿是一种直接可以达到目的的途径,所以不只是在写作中,绘画、书法、建筑、哲学等各种艺术作品中都能找到模仿的影子。
就赞美梅花的诗而言,古人说:一树梅花万首诗。其实古往今来,咏梅之诗何止万首。最早的著名咏梅诗是南朝诗人陆凯写的,他根据梅花是春天的象征、友谊的使者这一立意角度,写了赠友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北宋诗人林和靖根据梅树疏淡清幽的立意角度写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将月下水边梅花的天然风韵刻画得淋漓尽致,写出了梅花的惊魂,堪称咏梅诗的绝唱,难怪南宋诗人王十朋推崇其为“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宋人王淇却从梅超尘脱俗、安贫乐道的立意角度,唱出了“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把梅花写成了隐逸君子的清高形象。而宋人卢梅坡更是从色与香的立意角度,把梅与雪做了比较,“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非常多。
我在讲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先让学生读,通过读的过程体验其中语言的优美和对人生中重大命题“生与死”的思考,接下来我并没有直接讲解其中的内容,而是让他们借着阅读的情趣模仿王羲之的笔法来写自己的现实生活,其中一个男生这么写:
新世八年,九月初旬,暮秋之初,秋高气爽,会于高三九班。修学事也,此地有繁重的作业和渺茫的高考,其姓顾名文强者,纯真无邪。忽发霞云之现者,列坐其北。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欲挥情纵欲,放浪校律之外,却自固矣。怀情释表,然遭霞冷。事已至此,顾之心空空飘渺,天广无际,而不见霞丝(思)。漫漫日月,若合一契,吾知一死生为虚诞,情幻灭矣。纵有遁甲巫门,难现斯人,此情断矣。
当时看到这个学生的作文,我深刻感受到一个学生内心真实而复杂的情感,但是为了保护他的心灵不受到伤害,鼓励他尽快摆脱感情困惑的同时,对他的文章我写下了下面的批语:
有自我的心意在里头,有自我的个性在上面,有自我活生生的情感在深层。
另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自由发挥多角度写学校食堂,可褒可贬,我发现其中一贬文,看了之后我拍案叫好,文章是这样的:伙食让我捶胸顿足,看看菜单吧。美女帅哥们!醋溜鼻涕泡,凉拌脚丫泥,清炒垃圾纸,红烧生米饭,糖醋汗毛孔,清蒸指甲油,乱炖头皮屑,汗珠眼泪汤。
我的评语是:我欣赏,有个性,加油。
只要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无论美还是丑,都是发现,而发现便是美。
三、闲暇出智慧
生活给予我们的灵感是我们创作的源头。只要我认为是有意义的事情,我就要求学生立刻用笔记下来,动员学生写日记,把每天发生的事情真实的记录下来。
其实激发一个人的灵感有很多中形式,比如一个老师善意的微笑和理解,就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一个“亮点”;一个老师做的一个动作,或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学生的一个错误,哪怕一个眼神,一次相遇等等。
所以灵感靠直觉的诱发,让学生有意识地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及发现的习惯,作文怎么能不好呢?
通过直觉,培养灵感,诱发灵感,捕捉灵感。带着一颗热情与智慧的心灵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像欣赏自己的情人一样去欣赏他们,我相信,在语文教学中或者在课堂教学中,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文字里跳动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