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了解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环境,要明确思路,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德育工作合力。
关键词中职 德育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1 了解中专生的特点,为学校德育工作把脉
学生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相比二十世纪的中专生、升学的高中生,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出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这些中专生的综合素质是比较令人担忧的,16岁左右进入中专学校,正处于青春期第二期,是一个心理发展正经历“狂风暴雨”般剧变的阶段,本人觉得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凸显为以下四个方面:
学习心理烦躁:对待学业,由于初中学习失败的心理定势,从而延续初中时代的学习无力或学习吃力,导致中专学习生活不适应。另外,一些同学上中专后,理想间歇期特征表现明显,暂时没有合理的目标,甚至觉得受“中专无用论”的影响,学习目的不明确,因而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减弱,而一些同学则目标偏离,例如,热衷竞选学生会干部等、学生社团负责人,导致思想压力过大,甚至时间精力分散,出现学习成绩不稳定、情绪不稳定等状况,影响自己稳定全面的发展。
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关系问题是中专生最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学生入学后离开熟悉的家庭亲朋、老师,来到陌生的环境,如果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学习接纳自己接纳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就容易引起人际冲突、人际疏远、印象偏差等问题,导致孤独、自卑、自我封闭、多疑冲动等不良心态。
自我认知模糊:由于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比较片面注重学生的成绩,导致学生过多的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对自身的认识、接纳、提升,信息科技社会提供的便利,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理的外貌长相,这些反而影响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印象管理,影响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客观认识和评价,出现自卑、嫉妒、自负、偏执、退缩等不良心理。
恋爱心理幼嫩:中专生由于性生理、性心理日趋成熟,对异性的好奇,对恋爱的新鲜感,对情感满足、亲密关注的需求,往往友情、爱情界限不分,容易出现交往不当而引起失恋、单相思,因而情绪波动起伏,影响生活、学习。学生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成长不同步,阅历浅,鉴别力不强,不论是对我国国情还是港台生活和西方生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真切的体验,往往不加分析地把他们看到的港台和西方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与国内的某些现象简单地比较引起某种“共鸣”,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 了解德育工作环境,为学校德育工作量温
任何一个青少年的思想成长都受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当前,存在着不少与我们对青少年培养目标相悖的消极因素。
社会问题:当今社会处在转型期,入世后,在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同时,国外的一些腐朽思想,生活方式也冲击着传统的德育模式,利已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严重影响着学生品质的形成,对学生心灵产生负面影响,社会的德育氛围令人担忧。
家庭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和生活习惯对学生影响很大,有的家长忙于自身的工作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和情感沟通,一味物质满足,父母在经济上的过度补偿养成孩子随意花钱、随心攀比,在手机消费、抽烟喝酒、通宵上网等方面大手大脚,对孩子的成长和给学校的教育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
学校问题:不少学校一直沿用传统的我说你听的“说教模式”,没有把握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在教学上沿袭过去做法,理论满堂灌、轻实践、少创意,学生接受效果差。在德育队伍建设上,班主任同时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有的没有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无法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是应付日常的制度管理。同时在学校德育管理上,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缺乏必要措施,很难形成教育的合力。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专学生出现几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理想信念不强:现在的中专生,是“高中落选生”,认为读中专是不得已的选择,读中专没有前途,因而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追求,图混日子。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家长把学校当作寄管所,还有一些学生本来就不想读,是父母逼着上学的,这些父母的态度更影响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树立,等学生踏进社会接受现实的洗礼有所醒悟时,已经付出不菲的代价,也给学校的德育管理带来思想混乱。
行为规范失衡:学生一方面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表现彰显个性、随意,缺乏规范性、自觉性,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浅薄,言谈处事随心所欲,情绪、行为不善自控,组织纪律性差,不问是非不顾后果,好胜、易冲动,特别是情绪不好时,容易出现自伤、伤他、甚至破坏公物等冲动行为。同时,情绪波动性大,情感内隐,情绪时好时坏,外人难以理解。
3 明确思路,采取对策,为学校德育工作裁衣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把学生的人身安全作为管理和教育的首要问题,考虑到学生是一个动态群体,又聚居在校园内,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措施。针对社会安全隐患,学校要把交通安全教育、防火防水教育、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纳入新生的入学教育和常规教育。
其次,要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团队建设。德育管理,需要一支有热情、有活力的队伍,提高他们的责任和工作艺术性。尤其要把班主任队伍的思想素质抓好,要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研讨会、经验交流、外出考察学习等等,不断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政治素质。同时,要进一步培养树立团队精神,要求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以校为家,以岗为荣,各负其责,团结协作,提高自己,完成任务。要发挥团队每个工作人员的特点和能力,用人之长避人所短,让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都能成为主角。开展谈心送经验活动,加深了解和沟通,努力营造一个紧张高效、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第三:加强学生各项制度的管理,实施以规治学。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每天晚上安排老师下班辅导,维护晚自修的课堂秩序,同时每层教学楼还安排一名班主任点名和管理评比,把学生的学习纪律纳入创百分范围。针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发挥生管员、楼长、层长、宿舍长积极性,齐抓共管。学校健全了。生管制度,每栋楼房设楼长、层长、宿舍长,配备一名生管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学生夜不归宿。为了便于学校了解学生的行踪,我校建立周末回家向班主任请假制度,以最大的努力保证学生的安全。同时,建立星级宿舍评比制度,要求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学会和谐共处,使学生宿舍达到卫生、整洁、有序,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四:加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施展才华的同时,得到文明的熏陶。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特点和他们兴趣专长,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我们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把学知识、学技能、学健身溶为一体,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我们还组织健全各类学生兴趣小组,文学社、音韵社、心理咨询协会、学生记者社,计算机协会、漫画社、时政社等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红红火火,在德育管理中起到陶冶情操、增加知识、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独特功效。
4 挖掘各种资源,为学校德育工作结网
作为学校,在实施德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同志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学校是传播理想,培育新人的摇篮,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学校作为事实德育工作的主体,要使德育管理收到实效,应该有以下共识:
(1)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保证。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领导特别是校长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程度,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局面。领导要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保证多渠道、多空间的教育途径,才能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教育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要教育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学生,除领导重视以外,还必须有政治素质高的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凭分数论高低。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是提高学校德育的源泉。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随时地把握教育的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要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及活动之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体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
(4)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想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知——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应该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
助——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加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我校采取了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作好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活动过程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通过参加活动,家长们找到了差距,懂得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竞争很激烈”和“山外有山”的道理,认识到必须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独立的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振奋学生为祖国、为四化而学习的刻苦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中职 德育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1 了解中专生的特点,为学校德育工作把脉
学生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相比二十世纪的中专生、升学的高中生,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出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这些中专生的综合素质是比较令人担忧的,16岁左右进入中专学校,正处于青春期第二期,是一个心理发展正经历“狂风暴雨”般剧变的阶段,本人觉得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凸显为以下四个方面:
学习心理烦躁:对待学业,由于初中学习失败的心理定势,从而延续初中时代的学习无力或学习吃力,导致中专学习生活不适应。另外,一些同学上中专后,理想间歇期特征表现明显,暂时没有合理的目标,甚至觉得受“中专无用论”的影响,学习目的不明确,因而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减弱,而一些同学则目标偏离,例如,热衷竞选学生会干部等、学生社团负责人,导致思想压力过大,甚至时间精力分散,出现学习成绩不稳定、情绪不稳定等状况,影响自己稳定全面的发展。
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关系问题是中专生最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学生入学后离开熟悉的家庭亲朋、老师,来到陌生的环境,如果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学习接纳自己接纳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就容易引起人际冲突、人际疏远、印象偏差等问题,导致孤独、自卑、自我封闭、多疑冲动等不良心态。
自我认知模糊:由于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比较片面注重学生的成绩,导致学生过多的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对自身的认识、接纳、提升,信息科技社会提供的便利,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理的外貌长相,这些反而影响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印象管理,影响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客观认识和评价,出现自卑、嫉妒、自负、偏执、退缩等不良心理。
恋爱心理幼嫩:中专生由于性生理、性心理日趋成熟,对异性的好奇,对恋爱的新鲜感,对情感满足、亲密关注的需求,往往友情、爱情界限不分,容易出现交往不当而引起失恋、单相思,因而情绪波动起伏,影响生活、学习。学生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成长不同步,阅历浅,鉴别力不强,不论是对我国国情还是港台生活和西方生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真切的体验,往往不加分析地把他们看到的港台和西方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与国内的某些现象简单地比较引起某种“共鸣”,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 了解德育工作环境,为学校德育工作量温
任何一个青少年的思想成长都受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当前,存在着不少与我们对青少年培养目标相悖的消极因素。
社会问题:当今社会处在转型期,入世后,在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同时,国外的一些腐朽思想,生活方式也冲击着传统的德育模式,利已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严重影响着学生品质的形成,对学生心灵产生负面影响,社会的德育氛围令人担忧。
家庭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和生活习惯对学生影响很大,有的家长忙于自身的工作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和情感沟通,一味物质满足,父母在经济上的过度补偿养成孩子随意花钱、随心攀比,在手机消费、抽烟喝酒、通宵上网等方面大手大脚,对孩子的成长和给学校的教育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
学校问题:不少学校一直沿用传统的我说你听的“说教模式”,没有把握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在教学上沿袭过去做法,理论满堂灌、轻实践、少创意,学生接受效果差。在德育队伍建设上,班主任同时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有的没有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无法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是应付日常的制度管理。同时在学校德育管理上,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缺乏必要措施,很难形成教育的合力。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专学生出现几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理想信念不强:现在的中专生,是“高中落选生”,认为读中专是不得已的选择,读中专没有前途,因而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追求,图混日子。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家长把学校当作寄管所,还有一些学生本来就不想读,是父母逼着上学的,这些父母的态度更影响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树立,等学生踏进社会接受现实的洗礼有所醒悟时,已经付出不菲的代价,也给学校的德育管理带来思想混乱。
行为规范失衡:学生一方面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表现彰显个性、随意,缺乏规范性、自觉性,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浅薄,言谈处事随心所欲,情绪、行为不善自控,组织纪律性差,不问是非不顾后果,好胜、易冲动,特别是情绪不好时,容易出现自伤、伤他、甚至破坏公物等冲动行为。同时,情绪波动性大,情感内隐,情绪时好时坏,外人难以理解。
3 明确思路,采取对策,为学校德育工作裁衣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把学生的人身安全作为管理和教育的首要问题,考虑到学生是一个动态群体,又聚居在校园内,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措施。针对社会安全隐患,学校要把交通安全教育、防火防水教育、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纳入新生的入学教育和常规教育。
其次,要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团队建设。德育管理,需要一支有热情、有活力的队伍,提高他们的责任和工作艺术性。尤其要把班主任队伍的思想素质抓好,要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研讨会、经验交流、外出考察学习等等,不断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政治素质。同时,要进一步培养树立团队精神,要求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以校为家,以岗为荣,各负其责,团结协作,提高自己,完成任务。要发挥团队每个工作人员的特点和能力,用人之长避人所短,让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都能成为主角。开展谈心送经验活动,加深了解和沟通,努力营造一个紧张高效、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第三:加强学生各项制度的管理,实施以规治学。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每天晚上安排老师下班辅导,维护晚自修的课堂秩序,同时每层教学楼还安排一名班主任点名和管理评比,把学生的学习纪律纳入创百分范围。针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发挥生管员、楼长、层长、宿舍长积极性,齐抓共管。学校健全了。生管制度,每栋楼房设楼长、层长、宿舍长,配备一名生管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学生夜不归宿。为了便于学校了解学生的行踪,我校建立周末回家向班主任请假制度,以最大的努力保证学生的安全。同时,建立星级宿舍评比制度,要求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学会和谐共处,使学生宿舍达到卫生、整洁、有序,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四:加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施展才华的同时,得到文明的熏陶。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特点和他们兴趣专长,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我们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把学知识、学技能、学健身溶为一体,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我们还组织健全各类学生兴趣小组,文学社、音韵社、心理咨询协会、学生记者社,计算机协会、漫画社、时政社等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红红火火,在德育管理中起到陶冶情操、增加知识、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独特功效。
4 挖掘各种资源,为学校德育工作结网
作为学校,在实施德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同志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学校是传播理想,培育新人的摇篮,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学校作为事实德育工作的主体,要使德育管理收到实效,应该有以下共识:
(1)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保证。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领导特别是校长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程度,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局面。领导要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保证多渠道、多空间的教育途径,才能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教育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要教育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学生,除领导重视以外,还必须有政治素质高的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凭分数论高低。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是提高学校德育的源泉。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随时地把握教育的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要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及活动之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体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
(4)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想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知——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应该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
助——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加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我校采取了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作好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活动过程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通过参加活动,家长们找到了差距,懂得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竞争很激烈”和“山外有山”的道理,认识到必须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独立的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振奋学生为祖国、为四化而学习的刻苦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