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后,农事渐渐少了,贵州省纳雍县王家寨镇桃园村却忙了起来。在这个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编织藤箩,上至耄耋老人下到豆蔻年华的姑娘,都在自家门前编织藤箩,然后由村里组织外销。
编织藤箩的手艺来自同村的张中福。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张中福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去了水城修筑铁路。工地上挑泥用的藤箩是从四川购进的,编织材料是山上的藤条。这种一年生的藤条年年都能采到,又不破坏生态。张中福心想,藤条编藤箩可说是“无本万利”的好事,如果利用家乡野外的藤条学编藤箩,说不定就能发家致富呢。
于是,在工地做工之余,他将挑泥用的四川藤箩拆了又编,编了又拆,想从中找到编织藤箩的要领。在反反复复的琢磨下,他学会了编织藤箩。之后,他就回家干起了编织手艺。
由于他编织的藤箩扎实、耐用,水城铁路工地上的人都来找他订货,四川人的生意被他抢走了一部分。
销售生意好,他的小日子跟着红火,村里人都非常羡慕。
大家看他利用手艺挣了钱,想效仿,又怕他保守技术,不肯传授。张中福知道村民的想法后,就主动召集村里的十几个乡亲学藤箩编织,手把手地教。短短几年时间,全村就有80%以上的人家学会并开始了藤箩编织,一个一个的藤箩集腋成裘,居然把桃园村弄成了一个藤箩出口村。
藤箩多了,销路就成了问题,一时间近万个藤箩滞销。镇政府了解了情况后,随即派领一名村干部专抓市场销售,销路随之解决,全村人更加放心大胆地利用农闲时节编织藤箩。“农忙时节是农民,农闲之时当工人”,哪家每年都挣了不少钱。
编织藤箩的手艺来自同村的张中福。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张中福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去了水城修筑铁路。工地上挑泥用的藤箩是从四川购进的,编织材料是山上的藤条。这种一年生的藤条年年都能采到,又不破坏生态。张中福心想,藤条编藤箩可说是“无本万利”的好事,如果利用家乡野外的藤条学编藤箩,说不定就能发家致富呢。
于是,在工地做工之余,他将挑泥用的四川藤箩拆了又编,编了又拆,想从中找到编织藤箩的要领。在反反复复的琢磨下,他学会了编织藤箩。之后,他就回家干起了编织手艺。
由于他编织的藤箩扎实、耐用,水城铁路工地上的人都来找他订货,四川人的生意被他抢走了一部分。
销售生意好,他的小日子跟着红火,村里人都非常羡慕。
大家看他利用手艺挣了钱,想效仿,又怕他保守技术,不肯传授。张中福知道村民的想法后,就主动召集村里的十几个乡亲学藤箩编织,手把手地教。短短几年时间,全村就有80%以上的人家学会并开始了藤箩编织,一个一个的藤箩集腋成裘,居然把桃园村弄成了一个藤箩出口村。
藤箩多了,销路就成了问题,一时间近万个藤箩滞销。镇政府了解了情况后,随即派领一名村干部专抓市场销售,销路随之解决,全村人更加放心大胆地利用农闲时节编织藤箩。“农忙时节是农民,农闲之时当工人”,哪家每年都挣了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