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错的中国寓言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电影《杀生》海报 《杀生》是中国当代一部在业内反响强烈却又不卖座的小成本电影。这部电影运用双重叙事结构、多视点、多维度地阐述了一个与传统格格不入,与世俗分庭抗礼的自由符号,并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渗透出对传统意识形态鞭辟入里的批判,表现了一个时序倒错的中国寓言。
  一、 时间线的梳理
  参照麦茨的组合段理论,笔者对
  影片的叙事做一个简单的时间顺序上的梳理,以便更加清晰的理解这部影片的深刻内涵。
  1.引子A:牛结实和侦探医生在悬崖命悬一线的相遇。
  2.引子B:侦探医生接受任务来到长寿村查看疫情。
  3.交替叙事组合段:牛结实在长寿村胡作非为,村民对其无奈。
  4.插曲式段落:牛结实救下被殉葬的马寡妇,并且放血喂她。
  5.段落:牛结实激发全镇人的欲望,他成为了激发欲望的天敌。
  6.叙事组合段:镇民众口铄金,决定进行“杀牛”计划。
  7.场景:牛结实得知马寡妇怀孕。
  8.段落:牛结实误信镇民的心理暗示,接受了自己得癌症的消息。
  9.段落:侦探医生揭开了牛结实“被”癌症的真相。
  10.线性叙事组合段:牛结实揭开了众人“杀牛”的双重真相。
  11.段落:牛结实为了孕中胎儿屈服于众人,选择自我放逐式的自杀。
  12.段落:牛结实的死亡,杀人者的覆灭,婴儿的新生,整个故事又回归到自然。
  依照大组合段理论排列的一览表,可以明确的看到影片运用了倒错的时序手法,从影片的开头就紧紧抓住观众的观影感受铺陈影片,接下来的故事就是线性描述组成了影片的双重线索。每一个独立语义段都围绕着“杀牛”这一事件不断的铺陈叙事动机和叙事线索。
  二、多维的结构
  在大组合段理论排列的一览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序幕段落就是第一条线索,牛结实被一群人装进麻袋扔下山,却意外救下了侦探医生。牛结实的一句“欠老子条命晓得不”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成为了日后侦探医生揭开真相的执念。“任何叙事的开头都巧妙地遮盖了源头的缺失所造成的空白。这一空白一方面作为基础的缺失而处于文本的线条之外,另一方面又作为不完整的信息所组成的松散的线股而处于文本的线条之内。这些松散的线股将我们引向尚未叙述的过去。”[1]由于某些契机,侦探医生来到长寿镇查看疫情,却在山里发现了“被杀害”的牛结实,这引起了他强烈的探寻欲。从这一叙事段落来看,叙事的线索转换成揭开真相的历程,在之后的故事叙述中,插曲式段落成了侦探医生一步步接近真相的过程。在侦探医生的视点中,牛结实的顽劣并不能成为其被杀害的理由,在这种封建制度的残酷演化下“牛结实到底是怎么死的”成了最大的谜题。
  从侦探医生的视点出发,叙事结构可以看作是线性叙事,为了找寻牛结实的死亡真相,侦探医生救出了因暴露真相而被关起来的牛小子,但仅从牛小子的口述中得到的信息并不能代表真实的事实,所以在这一段落中侦探医生要靠牛小子的回忆复述与想象中重新拼贴还原事件。为了得到更确切的死亡原因,导演又通过侦探医生的视点找到了另外一个叙述者——马寡妇。她是牛结实孩子的母亲,从她的“口中”得知了事件的另一个真相面。在这种线性叙事的结构中不断插入插曲式段落,使侦探医生从零碎的碎片中“缝合”了一段真相,组成了一条以侦探医生为叙事视点的叙事结构。
  从镇民杀生这一视点出发,可以看到在交替叙事组合段里,出现了对比非常强烈的两方。长老成员们想要找到法办牛结实的官方理由;于是插曲式段落里就明确解释了为什么要法办牛结实:牛结实调戏妇女,拿祖牌威胁利用,偷看别人房事等。当然这种倒叙模式中也不免插入追叙,为牛结实相信自己得癌作下伏笔。由于牛结实的父亲也是因为得癌症而死,影片追叙了牛结实父亲的临终场面。因此,牛结实有着比别人更强烈的患病焦虑。这一追叙很好地为镇民利用心理暗示“杀牛”做了充足的铺垫。
  这种多维的叙事结构,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与侦探医生同一视点一起体验故事的真相。
  三、人物的极度隐喻
  首先,影片的主角无疑就是“被杀生”的牛结实,他似乎是一个坏事做尽让人讨厌的人。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导演刻意刻画了多维的视点,从镇民的角度看,牛结实挖人祖坟、偷看房事、与马寡妇苟合,都是在违背和挑战长寿镇自成一派的秩序。牛结实是作为与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极端形象而出现的。
  其次,马寡妇这一人物设置为什么是一个哑巴的形象,也值得深究。在长寿镇创造的百年历史中,主流价值观根本不容许一个寡妇存活,所以选择她作为殉葬品。这种人物形象的设置实质上是文化压制下的自我禁锢,为了看上去更符合道德伦常,更符合镇里的主流价值观,她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欲望,也隐喻边缘人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诉求失语,体现了一种“话语阉割”。所以在殉葬这一场景中,角色的设置更多的是赴死的无奈与凄凉,百年规矩的坚不可摧与人性沦丧的众镇民的犬儒思想造就了马寡妇的殉葬。
  第三,牛医生是整部片子“杀生”行动的主谋。他看似是在报间接害死亲人的仇恨,实际上则代表了一种专制权力,痛恨自由个性的发展,甚至想要斩草除根。其实牛医生的人物设置就是旧体制的坚定维护者,他需要熄灭内心对反叛的巨大恐惧,来制衡整个社会秩序。往往秩序的维护者和制定者最需要镇压的就是突出个性、反叛秩序的人。牛结实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眼中钉。
  根据格雷马斯语义方阵可以把角色划分为
  牛结实 ———— 镇民
  侦探医生 ——— 牛医生
  牛结实与镇民之间是主要的矛盾冲突,整个事件在这种二元对立的情况下,才演化成“杀生”的过程。而牛结实与牛医生之间是不相融的,两者代表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一方是个体自由,一方是旧体制的坚定维护者。而侦探医生是帮助牛结实揭开死亡真相的非反对者,两位医生有着各自的价值观。在这种语义方阵中,角色的设置很好的解释了导演的真实隐喻:“只有那些城市的异质者,那些流动者,那些不被城市的法则同化和吞噬的人,才能接近城市的秘密。”[2]
  《杀生》这部影片,是导演管虎讲述的一个关于时序倒错的中国式寓言。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这种讲述方式,却打破了传统叙事。在这种倒错的交替空间中,对时间的裂隙进行了重新的缝合,运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隐喻、象征、悬疑各元素混搭出一场“杀生”盛宴。
  参考文献:
  [1](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2]汪民安.城市经验、妓女和自行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31.
其他文献
ZXM排版2014年第2期  (1月下)总第485期外国电影评论  【作者简介】  电影《午夜巴黎》海报从2011年开始觊觎的新片,直到2012年的钟声回旋半晌才看到了《午夜巴黎》的完整版电影,期间漫长的等待自然是个痛苦的煎熬。而当这封伍迪·艾伦写给巴黎的情书缓缓展开的时候,所有的苦苦期待都化为一种巨大的欣慰感。和他的前几部作品一样,这一次的他又给观众带来了镌刻着他的印记的光影盛宴。巴黎——连夜幕
【作者简介】  邵亚婕,女,山东德州人,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文化哲学研究;  胡凡刚,男,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后,硕导,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影视哲学研究。  电影《同桌的你》海报  《同桌的你》是一部典型青春爱情题材的影片,创意来源于校园歌曲“同桌的你”。影片讲述了林一和周小栀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恋爱时光与青葱岁月,直至毕业十年后两人在周小栀的婚礼上
[摘要] 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人与犬之间充满温情和忧伤的故事。八公用了一生的时间来等待逝去的主人,其忠诚感天动地。无论是最初的冥冥中的邂逅,还是后来坚定不移的等待,抑或是临终前与主人在幻觉中的相逢,都流淌着脉脉的温情。影片中移情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它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同情和共鸣,达到了影片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 八公 忠诚 温情 移情  d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20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是在思想史方面,当中尤以《第二性》影响最为广泛。《第二性》从精神分析、社会的和历史等多方面去理解女人,探讨女性未来的出路及女性气质的发展与未来。波伏娃以一种存在主义的视角和方法,对女性境遇及生存状态做了全方位的剖析,并怀着解放妇女的美好理想,期待女人能够摆脱内在性的束缚,改变自身的处境,找寻一种适于实现女性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存
以科学技术之进步为契机,新媒体揉合流行性文化元素,衍化为名目繁多、种类各异的艺术形式涌入时代主潮。在新媒体艺术的阵营中,微博以其众多的用户与广泛的影响力而成为学界媒介研究者的重要观测对象。对于微博而言,其固有的传播属性学界在之前已有述评,此处笔者将对其存在学术争议的艺术属性及其鉴赏与审美问题展开讨论。  一、透过棱镜的光束:微博研究的概貌 与情状  一般而言“微博”亦可将其称之为微型简易网络日志,
木心1927出生于浙江乌镇的一个富裕家庭,童年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在当时中国南方富裕之家较为开明,木心也从小接触西方文化,喜爱西洋画和外国小说。之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杭州国立艺专研习中西绘画。木心总是带着艺术家的纯粹来对待当时纷乱的世事,木心在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不放弃写作,甚至在文革狱中也坚持写作,似乎艺术是可以改变外在环境的。“我经历了多次各种‘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切崩溃殆尽的时候,我对自己
“小时代”这一热门关键词像一股旋风在2013年的夏天席卷而来,这部备受大众争议的电影在人们出乎意外却又意料之中地获得了极高的票房和极大的社会反响。在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激烈争论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小时代》的反对者们果断地给支持者们贴上了各种诸如“脑残”、“拜金”等标签,为何一部电影的热映会出现观众集体被“贴标签”现象?这个问题牵涉到观众对《小时代》系列电影的符号消费以及背后的接受心理。电
【摘要】传统文化元素产业化需要创意的介入。《功夫熊猫)悱为一个融入中国众多文化元素为一身的文化产业产品,分析其创意方法的产生、加工、运用,通过观察哲学、美学、道德、艺术、宗教、文化、娱乐等视角,可以更加深入的把握在传统文化元素产业化的过程中,创意是如何被释放出来并在如何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功夫熊猫》 传统文化元素 创意    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对文化资源的深刻领悟和把握,也离
【摘要】回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关于青春的回忆是最灿烂的一笔。通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回到马小军成长的那个夏天,追忆那已然逝去却依然残存的青春。  【关键词】 《阳光灿烂的日子》 男性 青春    “电影是梦,这群人已经忘掉了自己融入了梦当中。我们的梦是青春的梦。那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国家中一群处于青春期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激情火一般四处燃烧着,火焰中有强烈的爱和恨。如今大火熄灭了,灰烬中仍噼啪作
[摘要] 陈嘉上导演的最新力作《画皮》在原著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了几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并通过对此关系的演绎,引发了人们对爱情、人性和真善美的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 《画皮》 爱情 人性 美    《画皮》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聊斋志异》的记载使其广为流传。故事大意是有一个姓王的书生非常好色,有天将披着美女人皮的厉鬼领回家,终被其所害。后厉鬼被道士击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