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建平县充分利用西辽河开发和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支持,大力发展具有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特色的林下经济,在1000公顷幼龄南果梨行间间作马铃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幼龄南果梨间作马铃薯是辽西半干旱低山丘陵区一种效益显著且切实可行的间作栽培模式。至2010年,建平县将果薯间作模式推广到内蒙古、河北等地。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 间作对自然生态资源利用分析
1.1 最大程度利用了土地资源
新植的幼龄梨树由于枝少冠矮。占地面积仅为全园面积的1/5-1/3.2~4年生的幼龄梨树树冠投影面积为5.5%~30.5%。在幼龄梨园间作马铃薯,可使果园土地的覆盖面积增加55%~75%。从而提高了果园土地利用率,
1.2 最大限度利用了果园空间
果树树冠距离地面为70~80厘米,马铃薯株高仅25~30厘米,因此,在幼龄梨园间作马铃薯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效果,可以充分地利用果园空间,果树与马铃薯两者之间互不影响。辽西地区的果园土壤多为沙壤土,很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因此在幼龄梨园问作马铃薯是发展山区立体农业的好模式,
1.3 提高了肥水利用率
马铃薯的播种期较晚,其生育前期避开了梨树的新梢生长旺期,解决了水分、养分相争夺的矛盾。同时,由于梨树属于深根性植物,吸收土壤里的深层养分,而马铃薯属浅根性植物。只分布在土壤表层30厘米处,吸收浅层土壤里的养分、水分。果树与马铃薯两者之间在土壤里的合理分布,减少了养分、水分的浪费,提高了肥水利用率。
1.4 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马铃薯具有疏松土壤的作用,间作马铃薯可以改良土壤结构,达到改良土壤的效果。秋季马铃薯收获后,将其枝叶埋人树冠下,腐烂后能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蓄墒的能力。
1.5 发挥生态效益,减轻病虫危害
间作后,由于覆盖面积的增加,夏季温度变幅减小,可以有效防治果树日灼病的发生。梨树和马铃薯在秋季的需水量都较小,无需水灌溉,幼龄梨树不因秋季过多水分而抽条。调查结果表明:间作马铃薯的南果梨幼树一年生枝抽条率较一般问作抽条率降低35%~55%。不仅如此,梨园间作马铃薯,还可做梨树的配植植物,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
2 间作优化结构形式
新栽梨树多采用3米×5米、3米×4米的栽植形式。栽植后在梨树两侧各延伸0.5米,培宽0.2米,高0.2米的土埂,行间则留出3.0~4.0米的空地。前1~3年行间空地实施地膜覆盖栽植马铃薯。播种密度为垄宽100厘米,播两行,小行距30厘米,穴距25厘米,播种后及时覆盖地膜。地膜覆盖可使马铃薯播种期提前20~25天。覆膜前要及时镇压整好垄形,压出鱼脊型垄面进行覆膜。覆膜时要拉紧铺平,使地膜紧贴垄面,垄两侧下面的地膜要埋好压实防止风吹,幼苗破土后,要及时查田放苗,并用细土将放苗孔封严。随着树龄的增加和树冠的增大。在施用有机肥的同时加宽果树行间的清耕部分,使之在1.5~2.0米,播种马铃薯的部分相对减少。
3 间作园果树与马铃薯的管理
3.1 南果梨幼树的管理
南果梨幼树的管理主要是肥水、修剪、防治病虫害。肥水管理:施肥在每年的5月上旬梨幼树新梢生长旺期前进行。株施氮、磷、钾配比为2:1:1的果树专用肥0.1~0.2千克,8月下旬施入有机肥。1~3年生株施25~50千克。4~5年生株施50~100千克,并结合施肥及时灌水和中耕除草。灌水:一年应掌握4次,梨树萌芽前灌催芽水、开花后灌促果水、花芽分化期灌促花芽分化水、落叶后灌封冻水各1次。修剪:南果梨幼树修剪以简化冬剪、强化夏剪为主。冬剪于3月底完成。主要是对中心干、各主枝进行短截;夏剪主要是对各主枝进行以拉枝为主的开张角度,配以摘心、扭梢、喷布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技术措施。促其及早成花结果。防治病虫害:梨树萌芽前喷1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5月下旬至6月上旬喷600~800倍甲基托布津1~2次,防治早期落叶病: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梨茎蜂、天幕毛虫、蚜虫危害盛期,每隔20天喷1次50%辛硫磷1000倍进行防治,共喷2~3次。
3.2 马铃薯的栽培管理
马铃薯播种前施足农家肥,667平方米施入4000~5000千克,磷钾复合肥40~50千克、尿素20千克,耕翻耙平后待播,播种前将种薯从窖中移入室内,放置10~15天,待芽刚刚萌动或幼芽冒出时将种薯摊于光亮室内使之均匀受光,直到白芽变绿芽或紫色短壮芽时播种。播种时期以距地表10厘米处温度稳定在6℃时为最佳播种期;过早易发生冻害,过晚易导致地上部分徒长。采取地膜覆盖栽培的,在建平一般应掌握于4月1~10日播种为宜:播种深度为8~10厘米。马铃薯的病害主要是晚疫病,虫害是地老虎和蛴螬等。对发生晚疫病的地块。要先拔除病株。并全面喷布1次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对于地老虎、蛴螬等,可在整地时或生长季培土时施入敌敌畏毒土、毒饵,也可于苗期用敌百虫灌根。
1 间作对自然生态资源利用分析
1.1 最大程度利用了土地资源
新植的幼龄梨树由于枝少冠矮。占地面积仅为全园面积的1/5-1/3.2~4年生的幼龄梨树树冠投影面积为5.5%~30.5%。在幼龄梨园间作马铃薯,可使果园土地的覆盖面积增加55%~75%。从而提高了果园土地利用率,
1.2 最大限度利用了果园空间
果树树冠距离地面为70~80厘米,马铃薯株高仅25~30厘米,因此,在幼龄梨园间作马铃薯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效果,可以充分地利用果园空间,果树与马铃薯两者之间互不影响。辽西地区的果园土壤多为沙壤土,很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因此在幼龄梨园问作马铃薯是发展山区立体农业的好模式,
1.3 提高了肥水利用率
马铃薯的播种期较晚,其生育前期避开了梨树的新梢生长旺期,解决了水分、养分相争夺的矛盾。同时,由于梨树属于深根性植物,吸收土壤里的深层养分,而马铃薯属浅根性植物。只分布在土壤表层30厘米处,吸收浅层土壤里的养分、水分。果树与马铃薯两者之间在土壤里的合理分布,减少了养分、水分的浪费,提高了肥水利用率。
1.4 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马铃薯具有疏松土壤的作用,间作马铃薯可以改良土壤结构,达到改良土壤的效果。秋季马铃薯收获后,将其枝叶埋人树冠下,腐烂后能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蓄墒的能力。
1.5 发挥生态效益,减轻病虫危害
间作后,由于覆盖面积的增加,夏季温度变幅减小,可以有效防治果树日灼病的发生。梨树和马铃薯在秋季的需水量都较小,无需水灌溉,幼龄梨树不因秋季过多水分而抽条。调查结果表明:间作马铃薯的南果梨幼树一年生枝抽条率较一般问作抽条率降低35%~55%。不仅如此,梨园间作马铃薯,还可做梨树的配植植物,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
2 间作优化结构形式
新栽梨树多采用3米×5米、3米×4米的栽植形式。栽植后在梨树两侧各延伸0.5米,培宽0.2米,高0.2米的土埂,行间则留出3.0~4.0米的空地。前1~3年行间空地实施地膜覆盖栽植马铃薯。播种密度为垄宽100厘米,播两行,小行距30厘米,穴距25厘米,播种后及时覆盖地膜。地膜覆盖可使马铃薯播种期提前20~25天。覆膜前要及时镇压整好垄形,压出鱼脊型垄面进行覆膜。覆膜时要拉紧铺平,使地膜紧贴垄面,垄两侧下面的地膜要埋好压实防止风吹,幼苗破土后,要及时查田放苗,并用细土将放苗孔封严。随着树龄的增加和树冠的增大。在施用有机肥的同时加宽果树行间的清耕部分,使之在1.5~2.0米,播种马铃薯的部分相对减少。
3 间作园果树与马铃薯的管理
3.1 南果梨幼树的管理
南果梨幼树的管理主要是肥水、修剪、防治病虫害。肥水管理:施肥在每年的5月上旬梨幼树新梢生长旺期前进行。株施氮、磷、钾配比为2:1:1的果树专用肥0.1~0.2千克,8月下旬施入有机肥。1~3年生株施25~50千克。4~5年生株施50~100千克,并结合施肥及时灌水和中耕除草。灌水:一年应掌握4次,梨树萌芽前灌催芽水、开花后灌促果水、花芽分化期灌促花芽分化水、落叶后灌封冻水各1次。修剪:南果梨幼树修剪以简化冬剪、强化夏剪为主。冬剪于3月底完成。主要是对中心干、各主枝进行短截;夏剪主要是对各主枝进行以拉枝为主的开张角度,配以摘心、扭梢、喷布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技术措施。促其及早成花结果。防治病虫害:梨树萌芽前喷1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5月下旬至6月上旬喷600~800倍甲基托布津1~2次,防治早期落叶病: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梨茎蜂、天幕毛虫、蚜虫危害盛期,每隔20天喷1次50%辛硫磷1000倍进行防治,共喷2~3次。
3.2 马铃薯的栽培管理
马铃薯播种前施足农家肥,667平方米施入4000~5000千克,磷钾复合肥40~50千克、尿素20千克,耕翻耙平后待播,播种前将种薯从窖中移入室内,放置10~15天,待芽刚刚萌动或幼芽冒出时将种薯摊于光亮室内使之均匀受光,直到白芽变绿芽或紫色短壮芽时播种。播种时期以距地表10厘米处温度稳定在6℃时为最佳播种期;过早易发生冻害,过晚易导致地上部分徒长。采取地膜覆盖栽培的,在建平一般应掌握于4月1~10日播种为宜:播种深度为8~10厘米。马铃薯的病害主要是晚疫病,虫害是地老虎和蛴螬等。对发生晚疫病的地块。要先拔除病株。并全面喷布1次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对于地老虎、蛴螬等,可在整地时或生长季培土时施入敌敌畏毒土、毒饵,也可于苗期用敌百虫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