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锌(Ⅱ)-二甲基吡啶胺的靶向探针成像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fan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锌(Ⅱ)-二甲基吡啶胺(ZnDPA)作为小分子靶向基团,靶向凋亡或死亡细胞中的阴离子磷脂质膜——磷脂酰丝氨酸(PS).文章总结了ZnDPA与其他分子成像探针结合的体内成像,如荧光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光声成像(PA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并且结合药物分子成为诊疗一体化探针,在炎症、细菌感染、癌症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最后讨论并展望了ZnDPA小分子探针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制备了氧化铟锡(ITO)/二氧化锡(SnO2)/二氧化钛(TiO2)/金纳米粒子(Au NPs)纳米复合电极(ITO/SnO2/TiO2/Au NPs),并利用它发展了可以选择性检测唾液酸(SA)的光电化学(PEC)法.采用旋涂法制备了ITO/SnO2电极,并通过静电纺丝和磁控溅射技术在ITO/SnO2表面原位合成了TiO2纳米纤维和Au NPs.与单纯SnO2比,ITO/SnO2/TiO2/Au NPs纳米复合电极的光电性能显著提高.这可能与Au NPs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SPR)和TiO2/
基于华南地区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采用传统站点评分、邻域法等评估华南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包括GRAPES_GZ_R 1 km模式和GRAPES_GZ 3 km模式)对降水、地面温度和风场等要素的预报能力.结果 表明:GRAPES_GZ_R 1 km模式的降水预报技巧优于GRAPES_GZ 3 km模式,模式预报以正偏差为主.对于不同起报时间的预报,00时(世界时,下同)起报的预报效果优于12时.GRAPES_GZ R 1 km模式的TS评分是GRAPES_ GZ 3 km模式的两倍以上,对不同降水阈值的
以固相合成法制备了铁酸铋(BiFeO3,简称BFO)掺杂的铌铟酸铅-铌镁酸铅-钛酸铅(Pb(In1/2Nb1/2)O3-Pb(Mg1/3Nb2/3)O3-PbTiO3,简称PIN-PMN-PT)多铁性陶瓷材料,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表明:样品具有钙钛矿结构,电滞回线显示其铁电性良好,剩余极化值(Pr)可达18μC·cm-2.由于BiFeO3掺杂后,样品电矩减小,氧空位增多,使其铁电畴翻转困难,样品的电性能略有下降,但是其磁性能随BiFeO3掺入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且样品居里温度(Tm)为200℃左右
共价有机框架(COF)是一类新兴的多孔有机聚合物,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序的孔道结构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成为具有潜力的纳米药物载体.制备了基于COF纳米颗粒的仿生纳米复合物,负载光敏剂孟加拉玫瑰红(RB),并包裹癌细胞膜(CMV)对该复合物进行仿生修饰.结果表明:制备的COF/RB@CMV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能够被肿瘤细胞有效摄取,并在光照激活条件下产生对细胞具有高毒性的活性氧化物(ROS),进而起到了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COF的仿生纳米平台用作光动力学治疗(PDT)
石墨相氮化碳纳米薄片(g-C3N4NSs)具有优良的电化学发光(ECL)性能和良好的成膜特性.以g-C3N4NSs作为ECL材料,利用其良好的成膜性能将其固定在玻碳电极(GCE)上,再以毒死蜱(CPF)作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作功能单体,通过分子自组装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将该聚合物引入g-C3N4NSs修饰电极,构建了一个MIP-ECL传感器.除去模板分子的传感器能够选择性识别CPF,利用CPF对g-C3N4NSs ECL信号的淬灭作用实现了CPF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传感器对CPF的
理想的骨再生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力学强度.前期的研究表明硅磷酸钙(Ca5(PO4)2SiO4,CPS)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并在体内可促进新骨的形成.研究了α-氮化硅(α-Si3N4)对CPS生物陶瓷显微结构、抗弯强度、体外磷灰石形成能力及细胞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α-Si3N4的添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CPS生物陶瓷的抗弯强度,当其质量分数为1.5%时,Si3N4-CPS陶瓷的抗弯强度为相同温度下纯CPS陶瓷的1.2倍.模拟体液浸泡实验表明:Si3N4-CPS生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化学原位还原沉积方法构建钯纳米粒子(Pd NPs)修饰的聚苯胺(PANI)空心管复合材料(Pd/PANI/GCE).首先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聚苯乙烯(PS)纤维膜基底,然后在纤维膜基底上修饰苯胺单体,并进行原位聚合,获得磺化聚苯乙烯@聚苯胺(SPS@PANI)复合纤维膜.采用四氢呋喃(THF)溶解去除磺化聚苯乙烯(SPS)内芯后获得高导电性、高比表面积的PANI空心管材料,再通过化学原位还原法在PANI空心管表面均匀沉积Pd NPs,并由此构建了无酶葡萄糖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
为了发展云雷达与微波辐射计联合反演液态水含量的方法,利用2019年4-9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广东龙门开展的综合观测试验中的双波段云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数据,首先检验了在降水条件下微波辐射计天顶观测和斜路径观测两种探测模式反演温度(T)、相对湿度(RH)、液态水含量(LWC)和液态水路径(LWP)的合理性,然后分析了两种探测设备反演LWC和LWP的差别.得到以下结论:(1)微波辐射计在斜路径观测模式下反演的产品受降水影响较小,其反演结果明显优于天顶观测模式;(2)两种探测设备反演的LWP相关性较好且随时间变化
根据催化氧化原理,利用4A分子筛为载体,次氯酸钠(NaClO)为氧化剂,通过硫酸锰(MnSO4)在其表面的原位氧化来制备对环境无害的锰氧化物(MnOx)改性的分子筛(MnOx@MS)材料.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材料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表明:Mn元素是以MnOx形式存在,在pH为7.2时,反应得到的MnOx中Mn离子的价态最高.测试表明:Mn离子的价态越高对含酚废水的处理效果就越好.采用在最优条件下得到的MnOx@MS材料作为催化剂,对过氧化氢(H2O2)氧化降解含酚废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致死率较高的癌症,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且提高治疗效果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经导管动脉栓塞(TAE)被认为是一种微创的、目的性强的且风险低的治疗方法,已成为非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TAE治疗是通过微导管将栓塞材料堵塞实体瘤的肝动脉,从而阻碍了肿瘤的氧气和营养的供给,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的好坏归因于栓塞材料,即栓塞材料的设计及使用.文章基于不同种类的栓塞材料展开综述,归纳了栓塞微球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开发新型的栓塞材料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