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成为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之一。2018年我国民政部就已将“时间银行”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但从试点过程看,“时间银行”本土化落实仍需探索与完善。基于684份问卷调查,剖析合肥市民对“时间银行”的认识及参与意愿,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和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市民参与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银行发展前景乐观;时间银行储户群体特征显著;时间银行各项制度有待完善。
关键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城市居民意愿;合肥市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6-0047-06
引言
随着我国养老负担日益加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近年来,作为新型互助养老模式的“时间银行”在上海、广州、南京等一线城市有所发展,但推广效果差强人意。对此,国内学者做了多方面的解释。例如,耿敏(2018)认为,市民对志愿服务意识淡薄,抑制了志愿服务。沙亚·巴合提(2018)认为,只记录服务时间和类型而忽视劳动强度和价值的记录方法是不公平的,易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季婷(2020)认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复杂,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以及保障不完善都将淡化其参与积极性。张楚(2020)认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不足,志愿数据缺乏有效保存和管理是“时间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之一。
本文在分析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合肥市市民为对象,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初步分析研究对象特征,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logistic模型对市民“时间银行”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找到重要且有显著意义的因素,为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提供合理建议。
一、影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随着养老隐性问题的显性化,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其中家庭养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对养老模式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需求由意愿和能力两方面构成,因此,个人的参与意愿和经济能力是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更易于接受新型养老模式,①比如,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对“共享理念”接受较快,可能对相关互助型养老模式有着更高的宽容度。经济社会地位通常与经济水平和福利水平密不可分。老年人在经济上的自我支持水平越高,养老服务的购买能力越强,对养老模式的选择空间越大。社会地位则往往附带着相关的福利,尤其是中国的医疗保障水平与职务级别挂钩,在国家提供的正规医疗保障下,级别较高的老年人可能会降低医疗方面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②从而影响养老模式的选择。
社会习俗和个人的养老观念对养老模式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人们对自己养老的理解和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习俗。在长期的社会制度变革中,“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文化始终流淌在国人的血脉中,成为一代代国民传承的精神纽带,由此逐渐形成了许多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行为规则。于是,长期以来子女在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和照护服务等需求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①家庭成员三代同住比例下降表明子女和配偶等家庭成员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空间正在缩小。因此,研究代际关系、家庭结构及配偶是否健在等其他家庭结构因素对探究养老的选择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个人的养老需求也逐渐丰富多样。首先,衰老和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日常生活不便或身体机能受损仍然是养老服务需求产生的根源,②年龄越大的老人身体机能衰老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对身体照料和日常生活的服务需求就越大。同时,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逐渐凸显,这对老年人情感抚慰等心理需求的满足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此之外,任何一种新模式的普及都离不开积极的宣傳和引导。人们对新型养老模式认识得越到位,参与的程度就越高。同时,相关政策规定、法律约束、机构的规范程度等都是影响个体养老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选择的变量选择与统计
(一)参与“时间银行”的影响因素变量选择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市的实际情况,假设个人基本情况、个人对未来养老的预期以及个人对时间银行的认知和接受情况这三部分的因素都对选择时间银行的意愿有影响。本文选择以下变量分析合肥市民参与时间银行的意愿,具体内容见表1。
在对市民的基本状况研究时,主要使用文化水平、性别等因素,同时考虑到“时间银行”与传统养老模式在“养老支付”上的巨大差异,将养老收入来源这一重要因素纳入量表。
(二)样本数据检验与统计
本研究基于分层抽样法和三阶段随机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12份,覆盖合肥市2区2县,共计10个街道,最终回收有效问卷684份。根据SPSS检验结果发现,总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9—1之间时,说明量表的可信度非常好。根据Cronbach系数表的结果说明问卷分类合理,量表内在一致性高。问卷的效度检验通常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同样借鉴此方法进行。样本的KMO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P值小于0.05,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析结果,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11个,累计贡献率为89.792%,且其余因子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贡献率,因此,由这些因子制成的量表的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综上可得,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进行后续分析。
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性所占比例基本相同;受访者年龄段大体集中在23—60岁;职业集中于企业员工;32%的受访者为大专或大学本科学历,12%的受访者为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被调查者占比较少,其他收入层次比例分布较平均;受访者中城镇居民、已婚人士占绝大部分;无子女的被调查者占比较少。 在调查市民对未来养老生活的选择时,主要考虑了市民对个人养老资金来源预计和市民对未来养老模式预计两方面,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市民对个人养老资金来源预计
养老收入来自子女赡养费与来自投资零收入、退休金和劳务性收入的差距不大。被调查者最为期望未来与老伴生活在一起,偏向社区集体生活的氛围。许多人最希望社会能解决情感抚慰类的养老问题;对家政保洁类困扰最不担心。
在市民对“时间银行”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方面,有23.83%的人不了解时间银行,但是在对时间银行有了解的人中,愿意参与时间银行的高达99.37%;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认知渠道受众最广泛;有独生子女的市民更倾向于参与时间银行;大部分参与者愿意为时间银行提供1—5年的服务时长。表4给出了市民参与时间银行的意愿不同的原因。
市民愿意参加时间银行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尊老敬老的价值观和能解决养老困难两部分,不愿意参加时间银行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时间银行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三、影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选择的实证分析
本文先以全部特征为自变量,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得出全部因素在“是否参加时间银行”这一分类问题上的重要性排序,并筛选出最重要的10个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其显著性,最终得出影响市民参与时间银行的全部显著重要因素,并分析每个因素的具体影响效果。
(一)变量提取
为了使模型准确率更好,在将其转化为因子型变量时,本文通过使用Python超参数自动搜索模块GridSearchCV进行部分参数调优选取最优参数,运行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得到訓练集的分数为0.876 513,测试集的分数为0.848 315,说明模型训练效果较好。根据随机森林算法得出的结论见表5。
随机森林方法处理的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市民参与时间银行的因素排序是对时间银行的了解程度、文化水平、职业情况、未来和小辈生活的意愿、家庭情况、对父母老年照护的担忧程度、未来与老伴生活的意愿、对家电维修的需求、婚姻状况和家庭年收入。除此之外还可以得到以下调查结论。
第一,“时间银行的了解程度”对是否参加时间银行影响巨大,但之后的因素影响程度无较大差异。对时间银行的了解程度是“是否成为时间银行储户”的主要决定因素,从重要性排序表中可以看出这一变量的重要性估值远高于其他变量,这与描述统计的结果吻合度较高。
第二,文化水平、职业情况、未来和小辈生活的意愿程度也对成为时间银行储户的选择有较大影响。这三个因素分别占据了重要性排序中的第二、三、四位,说明人们的学历水平和工作类型与时间银行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并且,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参与性与个人养老预期中的“是否和小辈在一起生活”因素也有较大关系。
第三,现居住地、依赖社会救助金养老的需求、依赖投资性收入养老的需求以及依赖其他收入养老的需求对参与时间银行的意愿影响很小。相对其他因素,市民居住在城镇还是农村对时间银行的选择影响非常小,并且在个人对养老的预期规划中,无论是依赖社会救助金养老、投资性收入养老还是其他依赖收入养老,与时间银行的意愿选择都没有很强的联系。
(二)回归分析
本文通过上述随机森林算法,得到影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选择的最重要的十个因素,故在此基础上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以找出影响市民参与时间银行的全部显著重要因素,并分析每个因素的具体影响方向及效果。
首先,定义因变量y为“0=不愿意参加时间银行,1=愿意参加时间银行”。其次,经过随机森林模型输出的结果,选取了3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共10个自变量。具体各定义变量及赋值见表6。
对以上10个特征变量进行分析,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见表7。
第一,从认知情况角度看,a1(对时间银行的了解程度)对愿意加入时间银行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越了解时间银行的人,愿意加入时间银行的可能性越大,并且这一因素位于重要性排序第一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具有诸多好处,不但可以做到“先利人后利己”,把利他的付出与利人的动因结合起来,还可以最大化激活个体参与公益事务的热情,所以对时间银行项目有所了解的参与者大部分都倾向于成为时间银行储户。因此,一旦有关部门加大各地有关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提升群众认知水平,那么时间银行的参与度将大大提高,时间银行也就有望在合肥市全面开展。
第二,从基本信息角度看,b2(职业情况)对愿意加入时间银行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职业为学生、待业、退休的人更容易成为时间银行的储户,并且这一因素位于重要性排序第三位。学生、待业、退休人群相对其他职业从业者而言空闲时间更多,做志愿赚取时间币的可能性与倾向性更大;同时,这也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有着密切关系,缺乏稳定工作的人群偏向于参与时间银行以实现其个人价值。因此,时间银行的推广在增加社会福利的同时,也有利于个人效用的提升。
第三,在养老规划方面,c2(未来与老伴生活的意愿)对愿意加入时间银行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越希望与老伴一起生活的人,对时间银行的需求越大。这一因素位于重要性排序第七位。有一部分人群会选择在年老时与老伴相互扶持,但因两人都较为年迈,难免存在一些生活方面的困扰、健康方面的隐患难以解决,需要他人的帮助,此时时间银行便可以发挥作用,帮助这类人群解决难题。
c3(未来与小辈生活的意愿)对愿意加入时间银行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希望老年时期能与孩子一起生活的个人,对时间银行的需求不高,也就导致愿意加入时间银行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一因素位于重要性排序第四位。老年时不打算与孩子一起生活的人群,希望通过参与时间银行可以为老年生活提供一些保障,因此愿意成为时间银行储户的可能性更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时间银行发展前景乐观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被调查者中有76.17%的人了解过时间银行,并且对时间银行项目有所了解的人特别倾向于成为时间银行的储户。这表明,时间银行已经具备一定的大众认知基础,其所拥有的互助型模式自身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新媒体等高效宣传方式普及居民对时间银行的认识可以有效挖掘潜在储户,未来发展前景乐观。
2.时间银行的线上宣传力度较低
在当今时代,大部分人能够通过网络渠道高效获取相关信息。但是调查分析发现,只有48%的人通过线上渠道了解时间银行,相对来说,线上渠道并没有在时间银行的普及上做出应有的贡献,线上的宣传力度较低,不利于时间银行新型养老模式的推广。
3.时间银行储户群体特征显著
从因素重要性排序与logistic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时间银行的潜在储户拥有较为显著的特征。他们中大多数为学生、待业者或退休人员,并且他们对该种模式有一定的了解、未来养老规划与考虑十分明确;除此之外,比起与孩子一起生活,他们更愿意选择与老伴一起相互扶持。具备以上特点的人更愿意成为时间银行的储户,是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潜在市场。
4.时间银行各项保障与制度有待完善
调查发现,对时间银行的经办主体和各项制度不信任、服务双方的摩擦问题是个体不愿意参与时间银行的主要原因。很多被调查者也指出,如何保证工作质量、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以及如何确保老人得到很好的照顾是他们主要担心的问题。
(二)建议
1.对时间银行运行模式的建议
首先,时间银行运营商应针对用户需求强化情感抚慰类、日间照料类和紧急事件类的服务功能。同时,运营方应定期开展调查工作,及时了解老年人群对不同服务内容的需求变化情况,同时针对老年人群的需求开展活动。
其次,开展系统的志愿者培训学习活动是时间银行运行的基础条件。时间银行运营方对于新加入的志愿者应开展预先培训活动,并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对志愿者进行考核。而对已通过考核的志愿者,运营方应开展定期检查工作,确保志愿者方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建立健全活动事后评价机制,对活动中被服务方进行评价打分,尽可能减低志愿者与被服务方出现“摩擦”的可能性。
2.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首先,政府首要工作应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时间银行立法工作。我国目前在部分地区已开展时间银行的试点运行工作,但在法律层面尚未有相应的安排和保障,没有明确的规定时间银行运营模式或保障时间银行参与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因此,国家应加快时间银行的立法工作,为时间银行运营提供法规政策的引导和约束。
其次,为规制和助力时间银行运营,需要强化政府职责,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一方面,以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人们对时间银行的信任感,为时间银行作担保,建立以社区或个人企业为运行主体的时间银行运营模式;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于时间银行的线下和线上宣传,提高人们对时间银行模式的认知程度,增强人们对时间银行的认同感。两方面措施并行,促进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我国的推行。
参考文献:
[1] 沙亚·巴合提,甘晓成.时间银行的起源与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J].社会研究,2018,(9).
[2] 耿敏,孙小民.论“时间银行”在中国传统养老模式中的融合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8,(20).
[3] 丁志宏,杜书然,裴臻.城市退休健康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与社会,2018,34(2):33-44.
[4] 陈功.中国特色:时间银行本土化创新[J].探索与争鸣,2019,(8):9-12.
[5] 陈友华.时间银行的性质与运营问题[J].探索与争鸣,2019,(8):21-24.
[6] 杨帆,曹艳春.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影响因素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19,(4):381-387.
[7] 李明.老龄化背景下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及其对我国互助养老的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9,(1):12-19.
[8] 扬帆,曹艳春.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影响因素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 萧子扬.重视“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的推广[N].中国人口报,2020-03-26(003).
[10] 李海舰,李文杰,李然.中国未来养老模式研究——基于时间银行的拓展路径[J].管理世界,2020,36(3):76-90.
[11] 凌瑾.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以武汉市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4):41-44.
[12] 陈际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难点及应对策略[J].江苏社会科学,2020,(1):68-74.
[13] 季婷,陆萌萌,丁亚媛.南京市时间银行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20,18(3).
[14] 张楚.有关时间银行在中国内地本土化创新的思考[J].科技经济前沿,2020,(19).
[15] 李海舰,李文杰,李然.中国未来养老模式研究——基于时间银行的拓展路径[J].管理世界,2020,(3).
[16] 王琼.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J].人口研究,2016,40(1):98-112.
[责任编辑 柯 黎]
收稿日期:2021-01-19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910359040)
作者简介:于梦娇(1990-),女,山东济宁人,学生;张丁洋(2000-),女,山东聊城人,学生;张京晶(1999-),女,江苏常州人,学生;王鑫(1999-),女,山西懷仁人,学生;张文钧(1999-),女,山东潍坊人,学生。
①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
②王琼.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J].人口研究,2016.
关键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城市居民意愿;合肥市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6-0047-06
引言
随着我国养老负担日益加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近年来,作为新型互助养老模式的“时间银行”在上海、广州、南京等一线城市有所发展,但推广效果差强人意。对此,国内学者做了多方面的解释。例如,耿敏(2018)认为,市民对志愿服务意识淡薄,抑制了志愿服务。沙亚·巴合提(2018)认为,只记录服务时间和类型而忽视劳动强度和价值的记录方法是不公平的,易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季婷(2020)认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复杂,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以及保障不完善都将淡化其参与积极性。张楚(2020)认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不足,志愿数据缺乏有效保存和管理是“时间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之一。
本文在分析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合肥市市民为对象,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初步分析研究对象特征,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logistic模型对市民“时间银行”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找到重要且有显著意义的因素,为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提供合理建议。
一、影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随着养老隐性问题的显性化,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其中家庭养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对养老模式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需求由意愿和能力两方面构成,因此,个人的参与意愿和经济能力是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更易于接受新型养老模式,①比如,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对“共享理念”接受较快,可能对相关互助型养老模式有着更高的宽容度。经济社会地位通常与经济水平和福利水平密不可分。老年人在经济上的自我支持水平越高,养老服务的购买能力越强,对养老模式的选择空间越大。社会地位则往往附带着相关的福利,尤其是中国的医疗保障水平与职务级别挂钩,在国家提供的正规医疗保障下,级别较高的老年人可能会降低医疗方面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②从而影响养老模式的选择。
社会习俗和个人的养老观念对养老模式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人们对自己养老的理解和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习俗。在长期的社会制度变革中,“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文化始终流淌在国人的血脉中,成为一代代国民传承的精神纽带,由此逐渐形成了许多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行为规则。于是,长期以来子女在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和照护服务等需求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①家庭成员三代同住比例下降表明子女和配偶等家庭成员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空间正在缩小。因此,研究代际关系、家庭结构及配偶是否健在等其他家庭结构因素对探究养老的选择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个人的养老需求也逐渐丰富多样。首先,衰老和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日常生活不便或身体机能受损仍然是养老服务需求产生的根源,②年龄越大的老人身体机能衰老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对身体照料和日常生活的服务需求就越大。同时,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逐渐凸显,这对老年人情感抚慰等心理需求的满足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此之外,任何一种新模式的普及都离不开积极的宣傳和引导。人们对新型养老模式认识得越到位,参与的程度就越高。同时,相关政策规定、法律约束、机构的规范程度等都是影响个体养老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选择的变量选择与统计
(一)参与“时间银行”的影响因素变量选择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市的实际情况,假设个人基本情况、个人对未来养老的预期以及个人对时间银行的认知和接受情况这三部分的因素都对选择时间银行的意愿有影响。本文选择以下变量分析合肥市民参与时间银行的意愿,具体内容见表1。
在对市民的基本状况研究时,主要使用文化水平、性别等因素,同时考虑到“时间银行”与传统养老模式在“养老支付”上的巨大差异,将养老收入来源这一重要因素纳入量表。
(二)样本数据检验与统计
本研究基于分层抽样法和三阶段随机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12份,覆盖合肥市2区2县,共计10个街道,最终回收有效问卷684份。根据SPSS检验结果发现,总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9—1之间时,说明量表的可信度非常好。根据Cronbach系数表的结果说明问卷分类合理,量表内在一致性高。问卷的效度检验通常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同样借鉴此方法进行。样本的KMO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P值小于0.05,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析结果,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11个,累计贡献率为89.792%,且其余因子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贡献率,因此,由这些因子制成的量表的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综上可得,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进行后续分析。
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性所占比例基本相同;受访者年龄段大体集中在23—60岁;职业集中于企业员工;32%的受访者为大专或大学本科学历,12%的受访者为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被调查者占比较少,其他收入层次比例分布较平均;受访者中城镇居民、已婚人士占绝大部分;无子女的被调查者占比较少。 在调查市民对未来养老生活的选择时,主要考虑了市民对个人养老资金来源预计和市民对未来养老模式预计两方面,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市民对个人养老资金来源预计
养老收入来自子女赡养费与来自投资零收入、退休金和劳务性收入的差距不大。被调查者最为期望未来与老伴生活在一起,偏向社区集体生活的氛围。许多人最希望社会能解决情感抚慰类的养老问题;对家政保洁类困扰最不担心。
在市民对“时间银行”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方面,有23.83%的人不了解时间银行,但是在对时间银行有了解的人中,愿意参与时间银行的高达99.37%;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认知渠道受众最广泛;有独生子女的市民更倾向于参与时间银行;大部分参与者愿意为时间银行提供1—5年的服务时长。表4给出了市民参与时间银行的意愿不同的原因。
市民愿意参加时间银行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尊老敬老的价值观和能解决养老困难两部分,不愿意参加时间银行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时间银行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三、影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选择的实证分析
本文先以全部特征为自变量,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得出全部因素在“是否参加时间银行”这一分类问题上的重要性排序,并筛选出最重要的10个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其显著性,最终得出影响市民参与时间银行的全部显著重要因素,并分析每个因素的具体影响效果。
(一)变量提取
为了使模型准确率更好,在将其转化为因子型变量时,本文通过使用Python超参数自动搜索模块GridSearchCV进行部分参数调优选取最优参数,运行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得到訓练集的分数为0.876 513,测试集的分数为0.848 315,说明模型训练效果较好。根据随机森林算法得出的结论见表5。
随机森林方法处理的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市民参与时间银行的因素排序是对时间银行的了解程度、文化水平、职业情况、未来和小辈生活的意愿、家庭情况、对父母老年照护的担忧程度、未来与老伴生活的意愿、对家电维修的需求、婚姻状况和家庭年收入。除此之外还可以得到以下调查结论。
第一,“时间银行的了解程度”对是否参加时间银行影响巨大,但之后的因素影响程度无较大差异。对时间银行的了解程度是“是否成为时间银行储户”的主要决定因素,从重要性排序表中可以看出这一变量的重要性估值远高于其他变量,这与描述统计的结果吻合度较高。
第二,文化水平、职业情况、未来和小辈生活的意愿程度也对成为时间银行储户的选择有较大影响。这三个因素分别占据了重要性排序中的第二、三、四位,说明人们的学历水平和工作类型与时间银行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并且,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参与性与个人养老预期中的“是否和小辈在一起生活”因素也有较大关系。
第三,现居住地、依赖社会救助金养老的需求、依赖投资性收入养老的需求以及依赖其他收入养老的需求对参与时间银行的意愿影响很小。相对其他因素,市民居住在城镇还是农村对时间银行的选择影响非常小,并且在个人对养老的预期规划中,无论是依赖社会救助金养老、投资性收入养老还是其他依赖收入养老,与时间银行的意愿选择都没有很强的联系。
(二)回归分析
本文通过上述随机森林算法,得到影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选择的最重要的十个因素,故在此基础上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以找出影响市民参与时间银行的全部显著重要因素,并分析每个因素的具体影响方向及效果。
首先,定义因变量y为“0=不愿意参加时间银行,1=愿意参加时间银行”。其次,经过随机森林模型输出的结果,选取了3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共10个自变量。具体各定义变量及赋值见表6。
对以上10个特征变量进行分析,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见表7。
第一,从认知情况角度看,a1(对时间银行的了解程度)对愿意加入时间银行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越了解时间银行的人,愿意加入时间银行的可能性越大,并且这一因素位于重要性排序第一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具有诸多好处,不但可以做到“先利人后利己”,把利他的付出与利人的动因结合起来,还可以最大化激活个体参与公益事务的热情,所以对时间银行项目有所了解的参与者大部分都倾向于成为时间银行储户。因此,一旦有关部门加大各地有关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提升群众认知水平,那么时间银行的参与度将大大提高,时间银行也就有望在合肥市全面开展。
第二,从基本信息角度看,b2(职业情况)对愿意加入时间银行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职业为学生、待业、退休的人更容易成为时间银行的储户,并且这一因素位于重要性排序第三位。学生、待业、退休人群相对其他职业从业者而言空闲时间更多,做志愿赚取时间币的可能性与倾向性更大;同时,这也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有着密切关系,缺乏稳定工作的人群偏向于参与时间银行以实现其个人价值。因此,时间银行的推广在增加社会福利的同时,也有利于个人效用的提升。
第三,在养老规划方面,c2(未来与老伴生活的意愿)对愿意加入时间银行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越希望与老伴一起生活的人,对时间银行的需求越大。这一因素位于重要性排序第七位。有一部分人群会选择在年老时与老伴相互扶持,但因两人都较为年迈,难免存在一些生活方面的困扰、健康方面的隐患难以解决,需要他人的帮助,此时时间银行便可以发挥作用,帮助这类人群解决难题。
c3(未来与小辈生活的意愿)对愿意加入时间银行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希望老年时期能与孩子一起生活的个人,对时间银行的需求不高,也就导致愿意加入时间银行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一因素位于重要性排序第四位。老年时不打算与孩子一起生活的人群,希望通过参与时间银行可以为老年生活提供一些保障,因此愿意成为时间银行储户的可能性更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时间银行发展前景乐观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被调查者中有76.17%的人了解过时间银行,并且对时间银行项目有所了解的人特别倾向于成为时间银行的储户。这表明,时间银行已经具备一定的大众认知基础,其所拥有的互助型模式自身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新媒体等高效宣传方式普及居民对时间银行的认识可以有效挖掘潜在储户,未来发展前景乐观。
2.时间银行的线上宣传力度较低
在当今时代,大部分人能够通过网络渠道高效获取相关信息。但是调查分析发现,只有48%的人通过线上渠道了解时间银行,相对来说,线上渠道并没有在时间银行的普及上做出应有的贡献,线上的宣传力度较低,不利于时间银行新型养老模式的推广。
3.时间银行储户群体特征显著
从因素重要性排序与logistic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时间银行的潜在储户拥有较为显著的特征。他们中大多数为学生、待业者或退休人员,并且他们对该种模式有一定的了解、未来养老规划与考虑十分明确;除此之外,比起与孩子一起生活,他们更愿意选择与老伴一起相互扶持。具备以上特点的人更愿意成为时间银行的储户,是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潜在市场。
4.时间银行各项保障与制度有待完善
调查发现,对时间银行的经办主体和各项制度不信任、服务双方的摩擦问题是个体不愿意参与时间银行的主要原因。很多被调查者也指出,如何保证工作质量、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以及如何确保老人得到很好的照顾是他们主要担心的问题。
(二)建议
1.对时间银行运行模式的建议
首先,时间银行运营商应针对用户需求强化情感抚慰类、日间照料类和紧急事件类的服务功能。同时,运营方应定期开展调查工作,及时了解老年人群对不同服务内容的需求变化情况,同时针对老年人群的需求开展活动。
其次,开展系统的志愿者培训学习活动是时间银行运行的基础条件。时间银行运营方对于新加入的志愿者应开展预先培训活动,并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对志愿者进行考核。而对已通过考核的志愿者,运营方应开展定期检查工作,确保志愿者方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建立健全活动事后评价机制,对活动中被服务方进行评价打分,尽可能减低志愿者与被服务方出现“摩擦”的可能性。
2.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首先,政府首要工作应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时间银行立法工作。我国目前在部分地区已开展时间银行的试点运行工作,但在法律层面尚未有相应的安排和保障,没有明确的规定时间银行运营模式或保障时间银行参与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因此,国家应加快时间银行的立法工作,为时间银行运营提供法规政策的引导和约束。
其次,为规制和助力时间银行运营,需要强化政府职责,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一方面,以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人们对时间银行的信任感,为时间银行作担保,建立以社区或个人企业为运行主体的时间银行运营模式;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于时间银行的线下和线上宣传,提高人们对时间银行模式的认知程度,增强人们对时间银行的认同感。两方面措施并行,促进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我国的推行。
参考文献:
[1] 沙亚·巴合提,甘晓成.时间银行的起源与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J].社会研究,2018,(9).
[2] 耿敏,孙小民.论“时间银行”在中国传统养老模式中的融合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8,(20).
[3] 丁志宏,杜书然,裴臻.城市退休健康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与社会,2018,34(2):33-44.
[4] 陈功.中国特色:时间银行本土化创新[J].探索与争鸣,2019,(8):9-12.
[5] 陈友华.时间银行的性质与运营问题[J].探索与争鸣,2019,(8):21-24.
[6] 杨帆,曹艳春.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影响因素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19,(4):381-387.
[7] 李明.老龄化背景下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及其对我国互助养老的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9,(1):12-19.
[8] 扬帆,曹艳春.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影响因素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 萧子扬.重视“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的推广[N].中国人口报,2020-03-26(003).
[10] 李海舰,李文杰,李然.中国未来养老模式研究——基于时间银行的拓展路径[J].管理世界,2020,36(3):76-90.
[11] 凌瑾.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以武汉市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4):41-44.
[12] 陈际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难点及应对策略[J].江苏社会科学,2020,(1):68-74.
[13] 季婷,陆萌萌,丁亚媛.南京市时间银行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20,18(3).
[14] 张楚.有关时间银行在中国内地本土化创新的思考[J].科技经济前沿,2020,(19).
[15] 李海舰,李文杰,李然.中国未来养老模式研究——基于时间银行的拓展路径[J].管理世界,2020,(3).
[16] 王琼.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J].人口研究,2016,40(1):98-112.
[责任编辑 柯 黎]
收稿日期:2021-01-19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910359040)
作者简介:于梦娇(1990-),女,山东济宁人,学生;张丁洋(2000-),女,山东聊城人,学生;张京晶(1999-),女,江苏常州人,学生;王鑫(1999-),女,山西懷仁人,学生;张文钧(1999-),女,山东潍坊人,学生。
①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
②王琼.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J].人口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