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态语文课堂,奏响有效教学乐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喧嚣的应试氛围下,作为考试机器的教师与学生整日在追逐分数和考试名次的名利场中摸爬滚打”,[1]当缺乏个性与人文关怀的课堂,严重脱离言语实践的语文“伪能力”、“伪经验”的考试评价,开始侵犯学生言语生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时,学生便和语文渐离渐远,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如何构建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教师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奏响和谐之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由“规训灌输”变为“助成顺应”
  生态学意义上的和谐是指生命之间互关爱、互相支持、互惠共生,以及与客体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来的生态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倡导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和谐平等的语文课堂生态中,教师是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合作者、协调者及语言信息的提供者,职能是助学,从学生的差异出发,采取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从旁助成、顺应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师生是平等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质疑的伙伴,通过教学相依、教学相融、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正如马斯洛所言:“从促进自我实现或促进健康的角度来看,良好环境应该是这样的,提供所有必需的原料,然后退到一边,让个体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自己进行选择。”[2]
  以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为例。这一部分情真意切,细腻生动,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文章大段地描写了地坛的衰败景象,生动地揭示了作者由死亡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我搭建合作交流之平台,让学生在和谐的语文课堂生态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有限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具体操作:步骤一,让学生为此部分拟小标题,每组推荐一至两个小标题;步骤二,从所推荐的小标题中评选出最佳标题,并陈述理由。
  经过认真地阅读思考,学生完成步骤一,拟出了如下小标题:“地坛——我的精神家园”“荒芜的生命在地坛里重新开放”“走进走出”“我与地坛有个约会”“地坛中的生与死”“心灵的复活”“上帝的苦心安排”“地坛——我第二个人生起点”“突出重围”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发言,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标题,并陈述理由,最后相对集中在这几个标题上:“走进走出”好在双关形象,耐人寻味,有吸引力;“荒芜的生命在地坛里重新开放”是作者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获得新生的诗意表达,突出了地坛对作者丰厚的馈赠;“突出重围”既表达了苦难的深重,又展示了摆脱苦难的不易而又最终成功的心路历程。
  在和谐平等的语文生态课堂中,学生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驾驭知识的情感进行思考,“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就会轻松愉悦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建构知识,敢于自我发展,他们能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提升到主动地吸纳、内化知识的层面了”。[3]
  二、奏响开放之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由“静态传授”变为“动态迁移”
  生态知识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开放性。所谓开放,就是与外界经常性的多样的交换。[4]生态教育观认为学生的潜力不是遗传的,是学习主体在学习环境中与其他因素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因而也是无限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只有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个体通过强有力的适应性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少对外界条件的依赖,从而獲取终身发展的机会。[5]
  语文文本特别是阅读文本与其他科目的教材有着明显的不同,多数情况下,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情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场景、形象、意境、故事,需要感知、体验,它们的意蕴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如果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孤立静态地进行传授,必然会费时费力,而教学效果却是低下无效的。这时语文教师就必须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架设起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桥梁。我认为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动态体验感悟、实践参与应该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主要策略。例如切身观察法,主体感受言语对象是以自身的经历为起点,包括联系生活、设身处地等。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一的《十八岁和其他》时,我便精心设置了应用情境来实现体验价值,最终成功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方法就是布置学生和父母课后一同阅读文本,并在读后给对方写一封信。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许多学生和父母都在信中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下面是其中一些书信的节选:
  例1:(父母写给孩子的信)
  ……孩子,你长大了,我们希望你能有所作为,快乐地生活,更希望你能在青春岁月里留下美好的回忆……你埋怨我们对你的要求太严格,可是孩子你知道吗,你的未来旅程只能你一个人去走,今天的历练就是为了明天的自由,请理解我们吧!……
  例2:(孩子写给父母的信)
  ……我的十八岁,憎恨书包和题海;妈妈的十八岁,向往课桌和书本;我的十八岁,读书是一种受罪,一种不能逃避的苦役;妈妈的十八岁,读书是一种奢望,一种在梦境中的理想。我要珍惜我的十八岁!……
  比起枯燥的说教,这种动态的能力迁移自然可以实现有效教学。唯有在开放性语文课堂生态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知识、情感、观念、经验等各种信息的相互交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知识、情感观念的互补,有利于生态主体相互支持,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最终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三、奏响创新之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由“无视抑制”变为“唤醒激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会根据语文新课程所表现的新理念,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会激发学生独到品评的意识,强调学生不必囿于唯一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会真正给学生自由阅读、思考的时空,尊重学生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让学生成为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创新者。
  例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课堂里就着课本跟着老师的提问阅读赏析。由于受课时等条件的限制,一方面是大量的课程资源被弃置,另一方面是老师教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尝试通过开展自主式学习、探究和互动式研究、探讨,采用“评点”式的鉴赏方法,力求达到读原著与读资料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个人或小组学习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阅读探究与表达交流相结合的目的。其中一个教学设计就是运用评点法鉴赏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的情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便有了如下阐述:
  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在自主宽松的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只是以民主的姿态,做一个睿智的组织者、友善的合作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帮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经常地、反复地开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必然会促使自己形成学习上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新能力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学习过程的‘超异’、‘求新’等创造性品质不断地发展”。[7]
  泰戈尔说:“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无视学生个体存在的灌输、规训、抑制式教学方式是违背生态教学观的,自然达不成有效教学的最终鹄的,而通过创设和谐、开放、自主的语文生态课堂,最终将奏响有效教学的成功乐章。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28-329.
  [3]赵卿敏.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53.
  [4]汪霞.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J].全球教育展望,2005,(5):17-22.
  [5]陆庆森.课堂管理的生态学研究[M].华南师范大学,2004.14.
  [6]傅金兰.课程生态观与教师角色的转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5.
  [7]张文新.创造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57.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静”、“寂”两方面对日本文学作品的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主要从《阴翳礼赞》和《源氏物语》中分析“静”、“寂”之独特美学观。  关键词: 日本文学作品 《阴翳礼赞》 《源氏物语》 静寂    一、引言  大多日本文学作品给人种“静,寂”之感。这一点和日本传统文化中的さび、侘び一脉相承。さび是日本近世文学的中心理论,也是松尾芭蕉俳句的根本理论,强调天人合一,超越世俗的个人道德情操,类
摘 要: 语言哲学家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大大拓展了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成为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以该理论为框架的话语分析,其思路主要有两个,一是微观语言单位在整体语篇中的作用,考察词语句子怎样体现文章整体脉络;二是将整体理论话语作为分析单位,考察话语与宏观历史文化语境的互动。本文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课本中的语篇为例,阐述了大学英语语篇教学中两个思路的应用,从而体现新世纪公共外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把情感因素提到甚至比认知因素更为重要的地位,依据新理念,我在课堂上力求做到“四活”:“活动”、“快活”、“灵活”、“生活”。    一、“活动”课堂,学生“快活”    据哈佛大学心理学院统计,在科学、社会管理、艺术、运动、商业等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的学科,数学教学应尽快从过去只重视知识结论的误区中走出,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教学之中。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我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具体谈谈探究性学习是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
摘 要: 二期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来实现。因此如何合理地组织小组讨论,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 小组合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来实现。但是很多小组讨论都是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齐刷刷地回头,满教室
摘 要: 《飘》是一部以女性意识为主题来叙述的作品,其中描述了坚强叛逆,用双手守护、建设家园的新女性斯嘉丽,以及温柔善良的梅兰妮,等等。因此,在学者们的研究中以女性的视角研究的居多。然而,美国文学中的“父亲情结”让我们不能仅从女性的视角分析人物和事件。本文在从男性的角度来叙述作品中所描述的父亲形象,从而体现出“父亲”这一角色对女主人公性格形成,以及成长生活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小说《飘》 父亲
摘 要: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健全的人”。为学生服务就是要不仅为学生的今天负责,而且要为学生的明天负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学生能够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等等。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我们就抓住课堂这块阵地,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情感智力教育的氛围,
如何使课堂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系列问题似乎一直在困扰着每一位教师。尤其是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大多适值青春期,因而往往比较“叛逆”;活泼贪玩,因而“厌学”心理严重;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种种原因综合作用,使得中职学校的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等一系列现象。当
摘 要: 在比较中整体把握主题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主题的一个切入点。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前后比较,理清思路;参照比较,直切主题;分析比较,探究异同。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比较 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课文主题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阅读理解方法。它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可不必搞字字推敲、句句分析,不必搞枝枝节节的随文爬行,只需从整体出发挖掘出其中的微言大义,整体把握课文主题即可。那么怎
摘 要: 本文认为,要提高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关注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感悟与体验,即要注重自主选择,促进主动构建;要实现三性统一,促进动态生成;要周密组织安排,确保活动秩序;要关注过程考察,实施激励评价。  关键词: 自主 历史与社会主题探究活动 有效性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这些综合探究活动实际上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因而我们可以称其为主题探究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