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4日,我坐在鲁迅文学院的课堂上,聆听作家陈建功的文学讲座。他在谈到文学审美取向的变迁时,提及一位年轻的科幻作家……不用说。我知道那个名字一定是柳文扬。早在20世纪80年代,文扬就与陈建功相识,而且关系甚好;这次文扬患病,陈建功还专门前往探望。
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陈建功说出口的竟是:他刚刚辞世!我当时不禁在课堂上大声惊呼起来:我三天前才给他打过电话!
7月1日晚上,我拨通了文扬家的电话。自从术后暂时失明以来。他曾几次给我电话。我知道他想要向人倾诉。有人与他聊聊,他的心情会好一些。终日生活在黑暗当中,毕竟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对于一名不能缺少眼睛的作家来说尤为深刻。于是我经常主动给他打电话,也告诉科幻界的朋友打电话给他。
没想到,他却在37岁生日前两天离开了人间。
无论文扬本人还是他的作品,都让人难以忘怀;但很多朋友印象更深的,也许还是文扬的激情。正是对这种激情的追忆,影响了我近来阅读科幻作品的情绪,让我无端地回忆起年轻时代。所以初看《斗篷与棍棒》的时候,一开始我就固执地认为主人公是一名潜伏在外星占领者中的刺客,最终他一定会像荆轲一样刺杀外星占领者的头目——假如再年轻几年。我一定也会这样写。但事实上故事并没有这样发展,而是与我现在的思想更相吻合:盲目的冲动不能战胜敌人。不能拯救人类。甚至可能让我们一事无成;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而是理智;不是偏激,而是理智;不是冲动,而是理智——因而我们无权简单指责甚至谩骂那些理智者。
理智者与非理智者的冲突由来已久;其实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真的很难相互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图灵实验”确实有些问题——它就一定能够区分人与非人吗?《聊为慰藉》是一篇相当不错的小说,通篇的对话就如同“图灵实验”的写实版。两个电脑(机器人?智能机械?)通过一番互相试探的对话,完成了它们的“成人”仪式——历史上有过很多“机器想要做人”的科幻小说,却鲜见以这种方式进行叙述的。
并非所有故事的叙述方式都如此新颖和精彩,比如《外星蚊子》就是一个以经典方式进行叙述的故事,当然它很完整,不乏情节,也还算不错;不过这种微型生物的故事已被多次言说,多少显得缺乏新意——除了开头的那一点点。而《嫁给宇宙》的观念似乎又略显陈旧,偏巧对此我还持批判态度——文明的进步。未必需要回归自然;而文中反其道而言及的处女情结。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少年轻人迂腐而荒唐的陈旧思想。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小松左京是日本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今年4月。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刚刚出版了其《无尽长河的尽头》中译本,因为尚未读完,诸多感受暂不赘述。
提及日本,《嗨,不过是电影》倒是以日本为主要背景的科幻小说。这篇作品充分体现出典型的韩松风格:按理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美国这一意象已出现过很多,不过作者独辟蹊径:这个曾不可一世的头号强国,竟是由于过分发展信息技术而忽视了制造业,才被亚洲国家联合打败的。不过美国人民没有气馁,他们在战胜国的种种限制下想办法保留下了其文化产业的代表好莱坞。结果电影成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最后,他们竟然要搞一场宇宙大爆炸的“大手笔”电影创作!而在另外一篇作品里,韩松还真的搞了一场戏谑的《提升威望的大爆炸》。
《嗨,不过是电影》中因文化输出而造成的不可收拾的局面,甚至让我们怀疑自己究竟生活在现实中还是电影中。不由得想起很久前的一篇小说:某新闻机构为在中东地区的报导中独占鳌头,甚至以金钱收买军队的进退,让人怀疑媒体究竟是在报导新闻还是在制造新闻。另外《嗨,不过是电影》应该写于“911”之前,至少作者所设想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在那之前,因为文中还残留着“傍晚时分,莱格霍恩陪我登上世界贸易中心。因为战火的关系,那双塔仅剩一座了,工人们正在对它进行维修,以将之改造成一处遗址博物馆,提醒美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类字样。
文扬辞世之后,很多科幻作家都曾撰文怀念。作为一名同样优秀的科幻作家。韩松也在博客上写就了《悼念柳文杨》一文。韩松不但自称是“柳文杨小说的热爱者”,还对文扬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的短篇小说《断章:漫游杀手》和长篇小说《神奇蚂蚁》都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与柳文杨仅见过数面,说话也不多,不过,我在主编2002和2003年度中国最佳科幻作品集时。都连续收录了他的《一日囚》和《T-MAIL》。”
所以请允许我借用韩松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
“希望柳文杨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完成我们未竟的美好幻想。”
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陈建功说出口的竟是:他刚刚辞世!我当时不禁在课堂上大声惊呼起来:我三天前才给他打过电话!
7月1日晚上,我拨通了文扬家的电话。自从术后暂时失明以来。他曾几次给我电话。我知道他想要向人倾诉。有人与他聊聊,他的心情会好一些。终日生活在黑暗当中,毕竟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对于一名不能缺少眼睛的作家来说尤为深刻。于是我经常主动给他打电话,也告诉科幻界的朋友打电话给他。
没想到,他却在37岁生日前两天离开了人间。
无论文扬本人还是他的作品,都让人难以忘怀;但很多朋友印象更深的,也许还是文扬的激情。正是对这种激情的追忆,影响了我近来阅读科幻作品的情绪,让我无端地回忆起年轻时代。所以初看《斗篷与棍棒》的时候,一开始我就固执地认为主人公是一名潜伏在外星占领者中的刺客,最终他一定会像荆轲一样刺杀外星占领者的头目——假如再年轻几年。我一定也会这样写。但事实上故事并没有这样发展,而是与我现在的思想更相吻合:盲目的冲动不能战胜敌人。不能拯救人类。甚至可能让我们一事无成;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而是理智;不是偏激,而是理智;不是冲动,而是理智——因而我们无权简单指责甚至谩骂那些理智者。
理智者与非理智者的冲突由来已久;其实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真的很难相互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图灵实验”确实有些问题——它就一定能够区分人与非人吗?《聊为慰藉》是一篇相当不错的小说,通篇的对话就如同“图灵实验”的写实版。两个电脑(机器人?智能机械?)通过一番互相试探的对话,完成了它们的“成人”仪式——历史上有过很多“机器想要做人”的科幻小说,却鲜见以这种方式进行叙述的。
并非所有故事的叙述方式都如此新颖和精彩,比如《外星蚊子》就是一个以经典方式进行叙述的故事,当然它很完整,不乏情节,也还算不错;不过这种微型生物的故事已被多次言说,多少显得缺乏新意——除了开头的那一点点。而《嫁给宇宙》的观念似乎又略显陈旧,偏巧对此我还持批判态度——文明的进步。未必需要回归自然;而文中反其道而言及的处女情结。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少年轻人迂腐而荒唐的陈旧思想。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小松左京是日本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今年4月。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刚刚出版了其《无尽长河的尽头》中译本,因为尚未读完,诸多感受暂不赘述。
提及日本,《嗨,不过是电影》倒是以日本为主要背景的科幻小说。这篇作品充分体现出典型的韩松风格:按理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美国这一意象已出现过很多,不过作者独辟蹊径:这个曾不可一世的头号强国,竟是由于过分发展信息技术而忽视了制造业,才被亚洲国家联合打败的。不过美国人民没有气馁,他们在战胜国的种种限制下想办法保留下了其文化产业的代表好莱坞。结果电影成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最后,他们竟然要搞一场宇宙大爆炸的“大手笔”电影创作!而在另外一篇作品里,韩松还真的搞了一场戏谑的《提升威望的大爆炸》。
《嗨,不过是电影》中因文化输出而造成的不可收拾的局面,甚至让我们怀疑自己究竟生活在现实中还是电影中。不由得想起很久前的一篇小说:某新闻机构为在中东地区的报导中独占鳌头,甚至以金钱收买军队的进退,让人怀疑媒体究竟是在报导新闻还是在制造新闻。另外《嗨,不过是电影》应该写于“911”之前,至少作者所设想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在那之前,因为文中还残留着“傍晚时分,莱格霍恩陪我登上世界贸易中心。因为战火的关系,那双塔仅剩一座了,工人们正在对它进行维修,以将之改造成一处遗址博物馆,提醒美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类字样。
文扬辞世之后,很多科幻作家都曾撰文怀念。作为一名同样优秀的科幻作家。韩松也在博客上写就了《悼念柳文杨》一文。韩松不但自称是“柳文杨小说的热爱者”,还对文扬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的短篇小说《断章:漫游杀手》和长篇小说《神奇蚂蚁》都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与柳文杨仅见过数面,说话也不多,不过,我在主编2002和2003年度中国最佳科幻作品集时。都连续收录了他的《一日囚》和《T-MAIL》。”
所以请允许我借用韩松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
“希望柳文杨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完成我们未竟的美好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