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安多话元音的音位分布及声学表现

来源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qing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整理了安多藏语单元音的音位分布,同时使用声学实验方法分析了藏语安多话的单元音的音高、时长、音强和共振峰等参数.研究发现,单元音基频约在190Hz~280Hz范围.当浊辅音/r/为相邻辅音时,基频通常会降低.时长方面,元音在音节结构中的位置、前后辅音的发音方式差异都会影响元音时长.此外,后接辅音对元音的影响比前接辅音更大.音强方面,后、高圆唇元音/o、u/的音强偏高,反而前低、次低的元音音强偏小,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现象.另外,从元音格局来看,/e/的位置要比/i/更高是本次研究中发现的特殊现象.
其他文献
为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精神,确保加强学术平台阵地安全,推动我国藏学期刊高质量发展,促进藏文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设, 2021年10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大学主办,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西藏农牧学院协办,《中国藏学》杂志社、《西藏大学学报》编辑部、《高原农业》编辑部承办的“第九届全国藏学期刊协调会暨期刊编辑培训会”在林芝召开.
期刊
赵心愚先生是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原西南民族大学校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出版《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等十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各级各类项目多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其著作《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西藏地方志研究》《清季民国康区藏族文献辑要》等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曾多次荣获省部级奖项,其中包括一等奖三项.文章以赵心愚教授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围绕其长期康藏研究经历和学术成果进行
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产生了伟大的抗洪精神,充分体现了党魂、军魂、国魂,成为推动中国防灾减灾救灾的主要精神动力.2021年河南省的防汛救灾斗争,党群同心、军民同心,全国上下同心、救灾前后方同心,生动诠释和赓续了抗洪精神.河南省这次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救灾理念,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赋予抗洪精神以新的时代价值.
法藏敦煌古藏文1285号(简称P.T.1285)写本主要内容是关于祭司和苯波在治病能力上竞争的故事.其中涉及的众多吐蕃小邦地名、王名,以及家臣、苯波的名字,对研究吐蕃时期小邦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经过与P.T.1286所载小邦王名称对比,以及两件写本所载同名小邦王的考释,可以看出吐蕃小邦王的名称构成的格式为:地名+称号+名字;同时,相对P.T.1286而言,P.T.1285有关小邦王名称的书写,略显杂乱无章,证明其编成的时间要早于前者,所载内容反映的是吐蕃政权建立之前青藏高原上小邦林立的情况.
1937年以后,喜饶嘉措离开西藏常驻内地.作为宗教界人士,他风度儒雅、学问高深,深受汉藏民众敬重.喜饶嘉措以文化为载体、以宗教为平台,用实际行动力推民族间交流交往;心系边疆,刚直不阿,建言献策,以拉近中央和西藏地方关系;在中华民族危机之时,他不辞辛劳宣传抗战,致力于反侵略反分裂斗争,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民国相关资料充分表明喜饶嘉措的人生轨迹就是爱国爱教.
乡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是实现美丽乡村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HN省直管县X县31个生活垃圾治理示范村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发现:31个生活垃圾治理示范村皆是采取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并分为激励型模式、强干预模式和兼容型模式三类.政府主导的乡村生活垃圾治理遭遇如下困境:政策执行受阻,“寻租行为”频现;参与效率较低,企业亏损严重;力量资源有限,环保理念缺失.研究基于参与式治理理论,阐释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有益于解决乡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困境,以及实现乡村生活垃圾的善治路径.
牙含章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民族问题理论家、宗教学家和藏学家,在西藏工作和藏学研究方面成就卓然.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牙含章先生悉心筹备并负责护送十世班禅大师入藏,并在西藏工作多年,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牙含章学术造诣精深,学术成果丰硕.他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撰写了《西藏历史的新篇章》等,奠定了我国新藏学研究的基础.
宗喀巴一生著述卷帙浩繁,始终以因明为叙述方式和逻辑起点,富有理论之高度和思想之深度,故被尊称为“雪域贤哲之冠”.《宗喀巴文集》问世后,相继出现了众多版本,从最初的写本到刻本再到当代版,其编纂程序由简入繁、编纂质量由粗略到精细,使文集变得有章可循,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文章以全局视角披览《宗喀巴文集》后,发现其编纂具有显著特征,因而把文集编纂特点作为切入点,试着从文集的插图、篇序、后跋、总回向等传统编纂形式和文集的辑编、重编等方面来探讨编纂模式,归纳和总结了文集编纂所遵循的完整性、真实性、权威性三项基本原则,
格萨尔王是我国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格萨尔王及其英雄史诗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品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文章从格萨尔王的出生时间与出生地、身世问题、人文精神与文化品格、格萨尔王与格萨尔史诗的关系、格萨尔史诗研究等五个方面入手,全面回顾了百年来我国各族专家学者对格萨尔王及格萨尔史诗研究的进展情况,以期发挥格萨尔王研究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天花最早的藏文记载可以追溯至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大事纪年》及《于阗教法史》.公元17至18世纪,天花在西藏广泛传播,以达赖喇嘛及班禅大师等为首之高僧的传记中多有关于天花疫情爆发的记载.藏族传统医方典籍《四部医典》《蓝琉璃》中已出现对天花患者的治疗方法,但并没有涉及种痘免疫法.至迟于18世纪上半叶,发源自汉地的人痘接种术传播到了藏地,以司徒班钦、第三世松巴活佛、第二世嘉木样活佛,以及第四世敏珠尔活佛等为代表的高僧不仅亲身推动了人痘接种术在藏地的实践,还将这种方法汇编入藏文医方文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