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bo2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角度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代表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结合有色金属加工的典型工作过程,对学习情境设计等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作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培养目标 工作过程 学习情境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代表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按照生产的实际工作任务、职业活动特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工作过程进行新的教学项目的综合性课程开发。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设计与开发、设计教学情境,对课程进行归纳整合,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职业能力,实现与工作实际零距离的对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工作过程融于教学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无疑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一、“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课程性质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电力、通讯、建筑、家电等绝大部分行业都以有色金属材料为生产基础。“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是一门工艺性理论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冶金、材料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它的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强,同时具有“内容广,工艺多,设备杂”等特点,要求学生能理解、会应用、会基本操作。
  但目前,高校开设的“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课程在设置上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大多金属塑性加工的课程将材料成型与控制作为基本内容,过多强调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理论,过分强调金属加工知识体系的完整,重基础,轻应用;二是学生毕业后进入职业角色的适应期长,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技能之间不能很好地对接。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未能摆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组成的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质性,没有体现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只培养出了重理论、轻技能的难以适用岗位工作任务的技术人员,难以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课程定位及方案设计思路
  本专业主要培养方向是面向冶金行业的有色金属及钢铁联合企业,通过对有色金属加工行业社会背景调研及行业分析,对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解构传统的“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体系,根据冶金有色材料行业技术规范和作业标准,构建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按照本专业面向的工种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
  围绕金属材料加工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教学项目、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程的实际,确定以“金属塑性加工方法”为载体,以加工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以技能训练带动知识点来学习。设计思路如图1。
  三、教学情景设计及教学内容组织
  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培养有色金属加工的应用技能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按照认知的规律、职业成长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实训操作和联合作业以及理论知识考核完成全部教学任务。按照工作过程开发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
  通过对有色金属的挤压、拉拔、轧制、锻造与冲压等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利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各类有色金属的加工技术、加工设备结构、工作原理、检修工作过程,同时了解国内外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为学生毕业后适应有色金属行业各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
  四、具体措施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分析在金属材料生产和加工行业中人才培养中所具备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由企业行业共同参与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在金属材料加工方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包括金属材料生产工艺控制与设计,设备的操作、维护、检修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成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教学项目实施中,由专业教师、实训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密切配合施教。使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际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管理标准等知识,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被学生掌握吸收,岗位技能也在这种动手实干过程中形成。
  五、结论
  1.突出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课程的基础辐射作用
  结合有色、稀有金属、钢铁材料常用的挤压、拉拔、轧制、锻造等塑性变形成形的特点,以工种和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构建教学情境,具有明显的课程特色,为金属材料的研究与生产奠定基础,在力学、冶金、材料、机械诸学科间起桥梁纽带作用。
  2.体现“教学-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融合性
  课堂讲授与演示相结合,构筑学生金属塑性加工知识体系;综合实验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获得金属塑性加工全过程的感性认识;校内与校外企业相结合,搭建综合运用知识、拓展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训练。
  3.分析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以“有色金属加工方法”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训练带动知识学习的思路,安排了挤压、拉拔、轧制、锻造及冲压4个学习情境,12个教学任务。
  4.强调教学队伍知识的互补性
  邀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工讲授金属塑性加工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工艺,将理论和实践、基础和前沿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与实际联系、与企业生产同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石锋杰,郭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压电器运行与检修”[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3]贾杏.基于工作过程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1).
  [4]廖庆.有色金属压力加工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教学创新,2009.
其他文献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思想经玄学的发挥十分流行,且日渐与儒学、佛学互渗合流。刘勰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建立其明道、言志、宗经的文艺思想体系,但其文艺创作理论却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 艺术构思 虚静 物化    艺术构思论是刘勰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艺术构思的心理条件、心物关系、言意关系的阐释,深受老庄思想中“虚静”的体道方式、“物化”的思维特征以及“言意”之辨的影响,本文试对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应用能力展开。积极运用项目案例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案例教学数据库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潮流中的主流技术之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应用最广和发展最快的技术,已渗透到了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的信息化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Blackboard教学平台是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学”的网络教学环境,在此平台上建设网络课程简便易行,但如何设计出基于该平台的校本网络课程却需要关注多方面的因素,本文结合我校的使用状况略作此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BLACKBOARD平台网络课程设计一、问题的提出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是国际上行业内最为领先的平台,全球有将近4000所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使用该平台产品,其中包括
提出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模糊神经网络系统,首先运用粗糙集理论来发现大量样本数据中的概略化的规则,然后根据这些规则来设计神经网络的结构模型,并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模型
从苏州话网络课程开发的价值、依据、内容、难点等方面出发,探索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苏州话网络课程开发的具体实践。开发苏州话网络课程,帮助青年人学好苏州话,对于深入感悟苏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号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总疗程14 d,比较两组
目的探究开放性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9例肾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开放组(33例)和腹腔镜组(36例)。开放组予以开放性肾癌根治术治疗,腹腔镜组在腹腔
摘要:通过对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知识结构框架及考核标准的分析,建立了一套包含课堂出勤、提问与讨论发言、课内外作业、PPT准备与汇报、课程论文撰写及实验成绩等指标考核评定体系,充分体现对学生成绩评定的全程性、全面性,使得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和公平,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成绩评定 综合素质    根据我校培养方案,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是生物工程专
目的探讨空腹时间对血清总胆红素(TBIL)检测的影响。方法 200例单纯TBIL升高的体检者,根据空腹时间不同分为A组(空腹时间8~12 h,68例)和B组(空腹时间〉12 h,132例)。比较两组TBIL水